大提琴乐器演奏技巧与情感分析
2016-05-30秦玲
秦玲
摘要:大提琴乐器音乐作品是要通过不同技巧来表达不同艺术作品的情感,同时不同大提琴乐器演奏还可以让听众欣赏到中西方及古今风格各地的音乐旋律和艺术风格。音乐是一门艺术,大提琴演奏也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并不单单只是声音,而在于演奏者的情感表达。在国内外艺术界不乏一些优秀演奏家将这种乐与情结合得完美无缺,而大提琴作品正由于这种情感的流露才会更动听,大提琴的演奏情感可能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点。基于此,本文从大提琴乐器演奏特征分析入手,提出大提琴乐器的演奏技巧,同时对大提琴乐器演奏时呈现出来的情感与要求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提琴 乐器 演奏 技巧 情感
以乐器中的大提琴为例,当拨弄弦乐时会发出不同声音,弦乐音后续音没有明显区别,声波起振后的强度不同导致演奏乐器听起来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大提琴乐器演奏中的低音、高音起振长短,也会导致大提琴乐器演奏出现不同感情、不同层次、不同节奏感的演奏乐器。大提琴作品演奏需要根据音乐作品要求融入个人情感,将演奏乐器充分运用到大提琴作品演奏过程中,以提高大提琴演奏的艺术造诣与情感层次。
一、大提琴乐器演奏技巧
单纯从技巧角度来看,大提琴乐器演奏技巧主要包括左右手的姿势、演奏过程中节奏、节拍等控制。大提琴乐器在演奏过程中需要与乐队的曲调相呼应,弱起渐强,旋律优美,明朗开阔,节奏舒缓,极富歌唱性。大提琴乐器演奏的情绪马上恢复了激昂,演奏处理方式坚实有力、悠扬轻快,同时演奏处理方式连贯、平稳。不同音乐作品凸显了大提琴乐器的演奏技法,无论演奏技能还是音乐表现,都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不仅如此,本文还认为大提琴乐器演奏时,需要投入演奏者更多感情,将感情的表现力作为技巧之一。
首先,把握好手形与手势。左右手的控制是演奏好大提琴的必要条件,同时左右手还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大提琴演奏中对于手型的运用单一的右手是难以满足的,而要对左手进行反复的训练,使得左右手的配合更为顺畅,这样才能保证演奏的完整性。要保证手型的正确性,一般需要左手保持这一定的弧形,这样也能够使得左手的技巧更少,并且保证了音准。乐器的手型运用是最基本的要求,尤其对于大提琴演奏而言,手型的变化更为复杂,但同时也更为重要。右手是大部分演奏者的惯用手,大提琴演奏中对于手型的运用单一的右手是难以满足的,而要对左手进行反复的训练,使得左右手的配合更为顺畅,这样才能保证演奏的完整性。在左手的演奏中,要对手型尤为重视,当左手在不同的把位之上时,要保证手型的正确性,一般需要左手保持这一定的弧形,这样也能够使得左手的技巧更少,并且保证了指头按压时的音准。
其次,节拍和速度的掌握。从技术上要注意把握对旋律线条的精雕细凿、还要控制好音响上的强弱变化,要通过力度的对比来体现乐曲的魅力和刻画演奏音乐情绪的变化。演奏者要对这两个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确保提升掌控度。在日常的练习中,要将作品的情感、深层含义通过演奏得以展现,对于作品中的节拍要进行总结分析,对于节奏的基本速度要有充分的掌握。宽广的音域是大提琴的重要特色之一。由此可见,节拍和速度对于大提琴演奏来说十分重要,其中主要包括大提琴演奏控制过程中,如何合理的控制好手臂、手指之间的力度与幅度,在拉弓、把弦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大提琴演奏的要求及节奏,切实保障音准准确,能够达到不抢拍、不走音等。与此同时,在换把的过程中,必须要稳住大提琴的把,不能因改变节奏导致大提琴失去重心。在节拍方面,需要结合作品的情感要求,多进行节奏、节拍的训练。
二、大提琴乐器演奏的情感分析
我国许多大提琴演奏者大师在进行艺术作品演奏时,除了对自身技艺有较高要求之外,还会透过演奏不同的作品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使得不少作品中涵盖着个人对于自然、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解释与诉说。在提升大提琴乐器演奏情感方面,首先需要演奏者通过自我想象力来了解所演奏的作品,从而在脑海中对作品形成初步的认识。比如《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等作品演奏时,需要先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所想表达的情绪、内容、基调,从而通过想象力将自己融入到作品的感受与分析中,将自我情感的爆发与大提琴演奏的节奏和控制相结合。不难看出,大提琴演奏情感上建立在掌握基本演奏之上,对于原作品的二次创作,演奏者要将作品中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通过琴弦和手指的配合,实现对作品的真正掌握。
在乐队表演过程中,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表演氛围促使大提琴演奏环境更开放、更轻松,演奏者基本上能够全身心投入,在演奏者教师的大提琴演奏技巧指示和引导下,演奏者可以通过表演,在揣摩角色、重新认知的过程中,逐渐敞开心扉,融入到自由开放的音乐海洋中。同时,需要提醒自己善于模仿,用不同的大提琴演奏表现出作品的渐强、渐弱等更深一步的音乐要素,尝试慢慢地用自己的大提琴演奏技巧表示出自己听到的旋律高低、速度快慢,能以全新元素活跃音乐氛围,全面的培养演奏者的综合素养和能力,通过课题研究发现大提琴演奏技巧在音乐的应用不但能够培养演奏者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创造性,提高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还可以通过创造性的表演,以一种非自我的形式去进行音乐学习,并且通过领悟大提琴演奏技巧发掘问题,汲取大提琴演奏技巧的优势,切身感受到音乐的艺术价值。
大提琴乐器演奏具有较高的人文性、情感性、艺术性。综上所述,大提琴乐器演奏作为利用人体发声表达作品情感的一种形式,在艺术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深入了解,笔者认为大提琴演奏要基于乐器理论之上,切实把握歌曲的曲式结构、旋律与演奏技巧,大提琴演奏还应该在原作基础上对歌曲进行再创作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在乐器演奏中将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准确把握作品演奏要点,促使演奏者改善自身手势训练、演奏问题,同时借助于手势与肢体技巧帮助演奏正确的节奏、旋律、情感轻重,促使大提琴乐器演奏事半功倍。
情感表达是衡量一大提琴演奏艺术水准的重要指标。大提琴乐器情感表达是衡量演奏者艺术水准的重要指标。在国内外艺术界不乏一些优秀演奏家将这种声与情结合得完美无缺,而大提琴所演奏的音乐正由于这种情感的流露才会更动听。众所周知,大提琴作品对外表现出与角色息息相关的歌曲演奏风格,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一批观众们的共鸣,通过演奏中不同音色营造出的意境,突出不同大提琴演奏作品表现手法及歌曲风格。大提琴乐器本身是没有情感色彩的,但是通过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及生命态度的加工,大提琴乐器才会与创作者表现出高度一致的情感张力,共同赋予大提琴作品传神的艺术造诣,这样才可以达到烘托影片气氛、传达作品语言和情感的作用。除此之外,大提琴的情感是需要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因此需要加强大提琴音准、音色方面的情感表现,这就要求大提琴演奏者一定要展开系统的音准、音色训练,大提琴演奏音准对于演奏者左手提出了高要求,包括左手基本手型、手指间距、把弦的力度、演奏的速度及灵活度等等,手型是否标准直接决定了整首演奏作品能否成功。因此,大提琴演奏者必须要严格遵守训练标准,拿捏好手指把弦、琴码之间的距离等,将听觉、手指活动、想象力与个人情感充分融入到演奏过程中,依据个人习惯把握演奏情感的流露和大提琴音色、音准。
三、结语
大提琴在当前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關注和喜欢,从之前高大上的优雅文化转化成能够带来温暖声色、清新音乐的大众艺术。不少人因为大提琴古典、丰富、沉静的音色所吸引,同时也对大提琴演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乐器演奏者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大提琴乐器基本技巧,通过手指训练、手臂力度训练、音准训练及提升艺术综合素养等,来促使自身掌握更多大提琴乐器演奏技巧。重要的是需要从作品演奏需求出发,通过训练、演奏迸发出更多个人感情。在国内外艺术界不乏一些优秀演奏家将大提琴演奏的技巧和情感结合的完美无缺,而正由于大提琴这种娴熟的技巧和情感的流露,音乐才会更动听。笔者学习到乐器演奏者器乐技巧高超必须做到内在情感的真情流露,合理将演奏乐器运用到器乐作品时,必须要作品的情感、风格和角色等有一个整体意象,促使乐器作品更加悦耳动听。
参考文献:
[1]麦宸多.浅谈大提琴演奏中左右手的紧张与松弛[J].内蒙古艺术,2016,(01).
[2]徐嘉瞳.浅谈大提琴的演奏技巧与运用[J].戏剧之家,2014,(07).
[3]杨雪欣.有关大提琴演奏中拇指训练方法的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6).
[4]张延春.论音乐的感知与审美[J].艺术研究,2008,(03).
[5]施岚.大提琴演奏中音色问题的研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4年.
[6]姜芷若.《大提琴协奏曲》创作技法研究(上)[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2).
[7]王娇.大提琴演奏中的情感表达[J].当代音乐,2015,(23).
[8]蔡菁婧.从记谱符号看现代大提琴作品中的新演奏形式[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9]辛丕祥.成人大提琴教法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