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杜甫由蜀返乡路径的质疑和新探
2016-05-30程向雷
程向雷
摘 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记叙了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杜甫由剑外回故乡的经过。杜甫究竟是沿着哪条路线回故乡的呢?后人仅从诗中的地名推断大致回乡路线,真正的原始回乡路线已无法考证。本文对当年杜甫返乡路线提出了质疑并做出新的探究。
关键词 回乡路径 质疑 新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114-02
一、原作回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⑵,初闻涕泪满衣裳⑶。
却看妻子愁何在⑷,漫卷诗书喜欲狂⑸。
白日放歌须纵酒⑹,青春作伴好还乡⑺。
即从巴峡穿巫峡⑻,便下襄阳向洛阳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被后人喻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当年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这首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
杜甫的诗一向以“沉郁顿挫”著称,这首诗却一反往日的风格,而以爽朗明快取胜。八句诗似脱口而出,水到渠成,极其欢欣鼓舞,轻快跳宕。因此清人孙沫评论这首诗说:“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而开合动荡,元气浑然,自是神来之作。”除第一句叙事外,这首诗后七句全是抒情;除前两句不对仗,后六句全对仗。这种内容与形式毫无拘束地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人们根据杜甫诗句中的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推断了杜甫返乡的大致路径:先乘船经三峡顺流而下,然后在汉口经汉水北上到襄阳,再由陆路到洛阳。这种说法一直延续至今。
二、存疑点一:路途遥远“弯”路长
从巴峡由水路到襄阳的唯一路线是先顺江而下过宜昌、荆州到汉口,然后入汉水逆水北上到襄阳。这样回乡好像太不划算。宜昌、汉口、襄阳呈三角形分布,而且汉口是一个很小的锐角。从宜昌到汉口的直线距离为340公里,汉口再到襄阳的直线距离为326公里。再加上水路曲折迂回,其实际路程不下于一千公里。但从宜昌到襄阳的直线距离仅244公里。从现今来看,由襄阳市到宜昌市的水运很重要,但必须经武汉市,走了很大一截弯路。湖北省政府早就关注这一事实,1996年报请国务院,在荆门市沙洋县境内开挖了一条运河,使汉水直接与长江相连,这样大大减少了水运路程,节约了运输成本,缩短了航运时间,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这是杜甫走这条水路很不划算的重要佐证。当然这个工程是唐朝的官老爷们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三、存疑点二:逆水行舟花时长
从三峡到汉口虽然是顺水而下,但实际情况是顺水越长离目的地襄阳越远。因为杜甫的目的地是北方,但汉口却在遥远的东南方向。到了汉口入汉水后则一路逆水北上。那时没有机动船舶,全靠人力。从汉口到襄阳大致半月以后才能到达。这与当时杜甫的心情也是相违背的。我们从诗句中的词句“漫卷”“喜欲狂”“放歌”“纵酒”“穿”“下”等可以推断,杜甫当时肯定是心喜若狂、归心似箭。这种历时半月之久的漫漫回乡路,他会选择吗?
四、杜甫有诗为证
公元768年(大历三年)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赋诗一首——《登岳阳楼》。其首句这样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其中“昔闻”应注解为“过去仅是听说过”。言外之意,今天是第一次到洞庭湖。如果在五年前他顺江而下经过洞庭湖,怎么会是“昔闻”?
五、路径新探:有捷径可走
那么有没有捷径可走呢?杜甫乘舟从三峡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出南津关,江面开阔,水流渐缓。不久船到唐朝南方重镇荆州。这时的杜甫会很自然的想到一条要道——襄(襄阳)荆(荆州)古道。且看唐朝对当时襄荆古道的描述——“从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这条从长安至南都江陵的全国第二驿道,自长安越秦岭经商山路、襄荆路到达江陵。因为经过荆门境内,故常称“荆门道”,因为终点在荆州,故又称“荆州道。”唐代襄荆路驿道,径由襄阳、宜城、乐乡城、长林(荆门)城、团林驿、观风驿、白碑驿,南下至江陵(荆州)。这条线是唐朝重要的南北交通要道,杜甫怎会视而不见,轻易放弃?另外荆州到襄阳的距离仅215公里,如果坐马车,一天就可到达。再者,这种返乡路径与杜甫的原诗描述一点也不发生冲突,相反更合诗意——“即从巴峡穿巫峡”是走水路毫无疑问,但是“下襄阳”与走水路就有了矛盾。逆水行的话应为“上”。
六、基本结论
无论当年杜甫出于何种情况,这种舍近求远是难以想象的。再者如果走荆襄古道,杜甫可以趁着好心情顺道来个古三国游——看看楚国的古荆州城墙,爬爬赵子云威震一世的长坂坡,摸摸关公砥兵砺伍的掇刀石,逛逛刘备求贤若渴的三顾庐。对于这个文人骚客,这不是一个求之不得的事吗?因此,当年杜甫从荆州弃船上岸改走陆路由荆襄古道经荆门到襄阳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走水路。
参考文献:
[1]曹寅,彭定求.全唐诗[M].扬州诗局,1644.
[2]薛金星.语文教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3]李勋明.“荆楚门户”与“荆襄古道”浅述[W].荆门日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