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途径探究

2016-05-30陈祥程俊霖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模式途径

陈祥 程俊霖

【摘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也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模式入手分析,努力探索出一套能够适用于各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和方法。从管理机制、教学、思想教育、开放性实验、实践基地、科技类协会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各培养方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套固定培养模式,即创新管理机制至使教学需要纳入开放性实验、校内外实践以及其他多方面因素从而实现教学改革,思想教育、科技类协会又从另外角度去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途径;模式

1当今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概况

国内诸多学者把创新精神研究从简单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文化艺术思想等诸多方面。在已有的文献中,许多专家学者从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方法入手,例如:张蕊学者撰写的《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策略研究》,主要从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可行性、意义、现阶段的不足以及相关建议等方面进行论。

国外对创新精神的研究比较早,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到目前为止主要分为三大流派,分别以日本、俄罗斯、欧美为代表。日本认为创新精神是思维的实际操作;俄罗斯认为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和有组织的思维活动基础之上;欧美认为创新精神是思维的自由活动。理论成果主要有柏格森的《创造的进化》、奥斯本的《创造性想象》、吉尔福德的《创新性才能》等,[1]对创新精神的定义、价值、体系的构建等方面都有研究,且逐步走向一种固定模式。

2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方法

2.1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学改革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2.1.1革新传统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理念的革新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开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手段。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高等人才的摇篮,应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教育的重心从传统的刻板教育转变到创新精神的培養上,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对待传统教育模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课堂已不再只是老师的,而应是全体同学的。坚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

2.1.2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需要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指导团队。[2]

俗说名师出高徒,要想培养出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团队。高校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一言一举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课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在课下,引导学生走出书本,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带领学生做科研,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索;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创新精神。

2.2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需要科技类协会的协助

科技类协会作为高校协会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参加科技类协会的学生众多,因此,科技类协会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一定作用。

2.2.1科技类协会的基本目的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高度相关性。

根据调查显示,每年参加大学生科技类协会的人数陡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更深入调查后发现,科技类协会不仅能把志同道合的人集中在一起,也能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让大家去施展、历练。其基本目的为: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服务有志于科技创新的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1]因此,大学生科技类协会的基本目的与创新精神培养高度相关。

2.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去激发学生思考、探索。

科技类协会由学校所领导,能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科技类协会的活动丰富多彩,极具吸引力,如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国钻井平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一系列国家级大赛。这些大赛不仅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能让其意识到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去推动他们去思考、学习、探索。在遵循客观规律下,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加大学生实践动手机会,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2.3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需要开放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将理論用于实践中,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另一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开创学生思考、探索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时的差别,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另一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视,各高校逐渐增加开放实验室的数量,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其中,接触科研,并着手做科研。其效果甚好,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发表文章、参加国家级大赛并获得奖项、项目被评为省级重点或国家级重点项目等。例如:西南石油大学近些年逐渐增加了开放实验室的数量,许多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特别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大家积极主动、认真学习、努力探索发现,许多项目都成为了校级、省级、国家级重点项目。只有通过做实验,才会发现理论上的知识与实际的偏差,也只有通过做实验,才能探索、发现到新的东西。做实验不仅是一种能力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的培养。

2.4思想政治课程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思想政治课程是高校特有的特色课程,不仅能端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更能从中启迪大学生学习伟人的独特品质,以及正确了解时代发展的方向和需求,而当今时代正需要创新型人才。[3]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对培养出正确的、健康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指导性作用。

2.4.1思想政治课程能启迪大学生创新思维。

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认真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对遇到的问题便能较容易地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从本质上去解决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面对如今已有的理论和事物,不畏权威,正确探索和发出疑问,从而进行创新。因此,思想政治课程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启迪作用。

2.4.2思想政治课程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健康的创新精神。

思想政治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心理学、法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仅从能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更能促进大学生心智的健全和成熟,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使得创新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因此,思想政治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健康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2.4.3思想政治课程能磨炼大学生意志,使得大学生创新精神信念更加坚定。

创新是个源源不断的过程,也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这就使得大学生要有一个坚定的意志。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中,无论是那一本教材,无一不经过长久的发展,集结几代人的智慧,才得以完善。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不仅要学习其基本内容,也要学习各位伟人的先进品质。

2.5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需要创新的管理机制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传统的管理机制已不再适合如今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补充创新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具有导向作用。

2.5.1创新的社会制度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随着国家逐渐对创新精神的重视,我国先后颁布了诸多法律法规,有《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进步法》、《2016创新创业白皮书》等,[4]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指明方向,同时,使得创新精神培养得以顺利进行,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

2.5.2创新的学校制度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变革管理制度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其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制度、实践教学制度、激励制度等多种创新制度,从多方面来吸引、激励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例如:在西南石油大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根据其自身需求,去学习相关知识;增加了实践环节,大多数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配套或者是课外实施方案;增加了激励制度,对创新项目进行大力支持,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大力扶持,如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对项目进行指导等。

2.6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需要校内外实践基地

不管是在那个院校那个专业,都有与之对应的校内外实践,校内外实践所占有的地位日益凸显。校内外实践基地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具有一定作用。

各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5]对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其宣传力度,也能为以后招到人才做出铺垫;对学校来说,不仅可以得到相关企业的支持与便利,也能让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知识。例如:在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学生校内外实习内容丰富,主要有工程认知实践、野外地質实习、机械制造实训、生产实习等。实习所去之地分布于全国各地,有峨眉山、重庆、天津、遂宁、新疆等;实习内容也大不相同,主要包括地质、天然气、石油等。校内外实习,不仅使学生增长其见识,将理论发挥于实践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临现场,接触到实际的东西,触发其灵感和思考,从而得以创新。

3探索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模式

当今很少有相关文献去探索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模式,使得各高校无法按照一定的模式和标准去深化改革,从而无法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不能匹配,出现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不到人的现象。

3.1固定模式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相矛盾。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我们证明了一种理论是可以与时俱进的,同样,一种大学生创新培养模式也是可以与时俱进的。在一种固定模式下,其下因素具有自由度,不仅能自由变动,达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之功能,而且还可以能动地作用于固定模式。因而做到与时俱进,适合不同情形下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分析[6],一种固定模式要满足客观规律的条件下,又要体现主观能动性,从而做到固定模式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相矛盾。

3.2各种培养途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创新管理机制作用下,教学机制需要改革;教学机制改革需要纳入开放性实验和校内外实践;科技类协会从教学以外的另一个角度去培养;思想政治课程作用于全局。不管是哪一种途径,其都会影响其他的途径,使得其他途径发生变化,整个局面、整个模式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 张蕊. 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策略研究[D].遼宁:辽宁工业大学,2016.

[2] 杨坤.浅析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3).

[3] 郝乐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2.

[4] 杨丽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8).

[5] 赵希荣、朱中华.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高教论坛,2010,7(7).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模式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