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湖北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对策

2016-05-30邢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5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内容环境

邢涛

摘要:国家认同感即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一个国家的公民对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情感投入程度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成分,所以我国一直持续不断地采取措施增强我国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民族地区的人民,尤其是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一直是广受关注的对象。笔者认为要增强湖北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应从改进教育方法、完善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环境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国家认同;大学生;方法;内容;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34-03

一、改进湖北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方法

(一)推进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有机结合

1.置国家认同教育于公民教育体系之中。公民教育对物质生活方式及道德规范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公民的外出旅游升温,又因互联网的便利,各国的信息和文化互通往来,人们置身于各种混杂的文化、思想、制度中,自我身份认识不清,也在挑战着国家认同。为了持续加强国家认同,必须在公民的教育体系中加入国家认同教育。在公民教育体系中,国家即是教育的垄断者,公民教育的内容必须围绕国家认同进行,在公民教育中形成共识,培养集体意识,让青年人树立国家观念,形成对自己国家的认同。

2.尊重各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公民教育中不能否认特殊性和差异性,应加强各个民族的大学生对本民族知识文化的学习。帮助学生认知本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思想、风俗习惯。该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都有较高的认同度,多会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很多人在公共场合更愿意讲本民族语言,如果听到别人说自己民族的坏话,会非常生气。因此,增强国家认同工作中要尊重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承认并认可民族中的特殊性。

3.引导本民族认同并推进自我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机结合。各民族大学生认同本民族的同时更要认同国家,不只要了解自身民族,也需多了解国家中其他民族,意识到我国是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国家,56个民族在大家庭中同样重要,从而培养中华民族认同感,从侧面增强国家认同,推进自我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机结合。

(二)推进本民族地域认同与国家整体地域认同的有机结合

1.加强高校课堂教育中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显性教育。许多人赞成推进民族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但对其具体内涵了解并不清晰透彻,比如理科学院的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政策和本民族地域特点等理性知识就不甚了解,所以高校课堂中要加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显性教育,增加学生对国家和本民族实际情况的认识,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通过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显性教育直接明了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但效果不佳,学生不易吸收,或当场接受又会忘记,而隐形教育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隐形教育的作用会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显明,具有持久性。在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入国家认同教育,以春风拂面的形式,非强制性地让学生从内心体验培养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推进国家整体地域认同与认知意识的升华。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国家的强大有助于自己民族的繁荣发展,但是对整个国家的地域特点并不完全了解,或者说对国家整体地域的认同和认识只简单地停留在表层,所以说很有必要推进国家整体地域认同与认知意识的升华,促进民族学生对国家整体地域的认同内化为自觉意识。

(三)推进本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机结合

1.置各民族文化教育于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之中并统筹考虑。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较高的认同感,赞成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我国对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尚不充分,存在偏差。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结合,统筹安排。在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中融会贯通各个民族文化,让学生渐染多文化熏陶。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能感受自身民族文化的鲜明,在领略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久而久之,国家文化认同感也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升。

2.在此教育系统中包含对各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承发展教育。传承发展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是统筹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前沿的动力。在中华文化教育系统中,充分重视各民族的先进文化,让民族学生了解民族先进文化,明白自身民族文化在国家文化中的精彩纷呈,更彰显了国家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国家文化。

3.在彼此结合中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思想观念意识。国家认同感工作离不开先进意识的引导,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思想观念意识是促使两种文化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现今,受主流文明的冲击,各少数民族文化文明受到挑战,通过宣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思想观念,可让大学生充分理解我国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认识我国中华文化中的多样性,肩负起维护这种丰富多彩、多姿多样的责任。

(四)推进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有机结合

1.课堂教育应通过实践教育来体验并向行为转化。我国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进步,由传统的教师讲授转向师生共同参与,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国家认同课堂教育必然要先向学生讲授知识,继而在实践中深切体验到国家的发展壮大,最终让学生自觉生发出爱国主义行为,实现高层次的国家认同。

2.实践教育要通过课堂教育来提升并向理性转化。很多人听到国歌或看到国旗升起时会为之激动,爱国主义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但其爱国行为未能达到理性的层面,有时过于盲目。很多人都表示如果国家出现大的危机会与祖国一起奋战,但是对国家的历史却不能完全了解,对战争时期的情况没有十分清晰的概念。部分学生表示自己的爱国情感是由观看文艺作品激发的,但作品的真伪不能分辨。因此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尤其是国家认同,需要通过课堂教育向理性转化。

3.在双向互动中推进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有机结合。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扩充,又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所得内容需在课堂教育中由感性层面上升至理性层面,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理论教育需在实践中进行真心的体验,并转化为自主的爱国行动,再于课堂教育熏陶中加入高层次理性的色彩,即推进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机结合就要在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双向互动中进行。

二、完善湖北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内容

(一)在语言与行动互动之中做到言行一致

1.语言教育要向行动教育不断转化。良好的教育是语言加上行动,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提升国家认同感的过程中,学生身体力行地做一些事情强于空洞的说教,不只强调学生能学会多少有关国家的知识,更强调学生在维护国家利益、认同国家方面能做到多少。在教育中要十分注重学生国家认同行为的规范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能将理论知识成功地应用于实践行动中,明白自己作为国家公民、大学生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行动教育要充分体现语言教育并达到知行一致。学生的行动需要时时遵守语言教育中的规范原则,避免盲目行动的出现。大学生行动差异的背后是语言教育修养的差异,理性的国家认同行为背后体现的是语言教育的力量,很多学生表示当民族的习惯与法律、政策相抵触时,可以坚持法律和政策,这就表明我国法律和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教育工作颇有成效,学生在维护国家法律权威方面能做到言行一致。但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态度不坚定,不一定能在爱国语言和行动上保持一致,还需加强语言教育和行动教育相结合的力度。

(二)在传统与现代相交织之中实现功能互补

1.大力建设传统红色文化内容并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湖北地区尤其是湘鄂西,是我国重要的革命阵地,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建设传统红色文化内容并充分挖掘其教育功能,让大学生亲眼目睹革命遗迹,瞻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深刻体会和平生活得之不易,有利于国家认同教育的推进。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都表示,通过家人和老人的讲述,了解了本民族和国家的抗战历史,认识了许多为本民族乃至整个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激发了自己热爱本民族和国家的热情。

2.在现代互联网教育过程中大力挖掘传统教育内容的潜在价值。凭借世代口耳相传的方式,传统教育内容价值发挥的程度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很多传统教育内容不能广为人知。很多人表示自己获取消息的途径是通过互联网,那么传统经典之作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这种传播媒介加强宣传,向世人推广。《档案》等综艺节目也在节目中安排讲解传统教育内容,《百家讲坛》等也在为观众解读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这都在无形中宣传着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教育内容的潜在价值被持续不断地挖掘出。

(三)在管理与情感相渗透之中体现情理交融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各方面关心当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领域的现代理念,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目标,围绕此目标,学校开展工作一定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强,查漏补缺,关心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将学生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现实理论水平来考量差异和个性。民族地区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这与多种因素相关。我们不能简单的以学生间的个性差异来评定好坏,也不能抹杀个性差异,要求学生完全一致,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现实理论水平来考量差异和个性,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3.充分结合敏感时期来做细做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民族团结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前提,是维护全国人民利益的现实基础。我国民族团结大局下还存在许多不安定因素,影响到民族地区人民国家认同的情绪,所以需充分结合敏感时期做细做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安定学生的心情。民族团结工作一定要从细处着手,一定要将政府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实处,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福利。

三、优化湖北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环境

(一)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

1.突出具有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必然要倾注人文关怀,凸显当地特色和文化差异。很多人都建议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各民族的学生都希望在校园的物质建设中加入本民族的特色,让他人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内容。比如学校在设计学生宿舍楼时,要尽量照顾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设计出家的感觉。

2.在整体布局中充分考虑其对国家认同意识的蕴含和折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建议在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时增强国家认同意识的传播,这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国家认同的重要性,也明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传播国家认同思想的重要途径。因此,主导者在整体考虑物质文化建设布局的同时要着意突出国家认同思想,在设计文化宣传的领域中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国家认同的知识、彰显国家认同的特殊价值。

3.充分调动当地大学生参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针对学生对国家政治、学校活动等参与度不够的问题,有人建议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是学校真正的主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为了吸引普通学生参与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让他们很好地组织、带领本班学生参与活动。

(二)优化校园制度文化环境的建设

1.当地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必须形成制度化和体系化。大学生国家认同工作需要形成固定的模式,让一切工作有序进行,不至混乱。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是此项工作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有助于学生教育的内容完备和规范统一,也便于控制学生的言行举止,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益于提升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2.构建和健全当地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相关机制。学校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可以保障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顺利进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相关机制的建立会为大学生提供国家认同的标准,在学生心中形成一把标尺,自觉向国家认同的标准模式看齐,在行为上自觉以国家认同的标准要求自己。完善的机制也会引导学生加强自主修养,认真了解国家相关事项,获取国家政治信息,让国家认同自我教育成为主流。

(三)优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

1.基于中华文化教育来筑牢当地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精神根基。全球化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认同危机加重。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需要筑牢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精神支柱——中华文化。要确立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地位,教会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诱惑,迎接挑战,不在西方文化氛围浓重的现状下迷失自己。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讲座安排中也可加入中华文化内容,在课堂上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

2.建构当地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国家观。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确立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分不开,很多人建议在优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过程中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国家观。构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国家观可以深化思想认识,但需学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国家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学会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解决我国的国家认同问题。

3.大力宣传对中华民族及国家高度认同的各民族先进典型人物。曾经为中华民族独立自强、为国家抵御外辱、为新中国建立浴血奋战过的民族英雄正是中华民族及国家认同感极高的人。他们为国家民族舍弃一切就是因为那颗民族心。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决不能忘记这些人的卓著功勋,要鼓励大学生们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此外,通过宣传当今对中华民族及国家高度认同的各民族先进典型人物,可以让大学生感到榜样就在身边,真实可信,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学校学生树立国家意识。

参考文献:

[1]陈万柏,朱秀琴.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4.

[2]任勇,许琼华.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55.

[3]郑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探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5):64.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内容环境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