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细微处见文化思辨

2016-05-30王丽丽

亚太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思辨英语课堂文化

王丽丽

摘 要:世界发展变幻莫测,世界文化交融势不可挡,面对这样的世界,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备文化思辨能力来正确面对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差异。高校外语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思辨素养,同时将思辨意识和方法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中,达到内化于学生习惯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化;思辨;英语课堂

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索:在课文里讲到“智能型汽车”的一个功能是能“闻”到酒精气味,辨别浓度,进而自动实行安全保护措施,拒绝启动发动机,学生不能很快地反应出这个功能带来的问题:如果司机没喝酒,送一个醉酒的人回家,或者车上带的酒洒了,酒气浓烈,司机要怎么处理。这个现象反映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思辨能力,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思辨思维(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曾被称之为“批判性思维能力”、“高层次思维能力”,但是最终经外语研究中心研究院讨论,认为思辨能力更能准确地表达和涵盖出这个术语的含义:它是一种综合性格思考能力,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推理能力及论据评价能力,包括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评估、辨析等六大板块。美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1.界定思辨能力的分项能力;2.构建思辨能力的量具;3.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及有效性。美国哲学联合会于1987年委托著名哲学家Peter Facione,同时聘请45为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德高望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专家历时两年完成了“特菲尔”项目,形成了业界著名的“双维结构模型”。

国际上对于思辨能力的重视可见一斑,根本原因是我们所生活在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社会各方面巨变,科技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场深层次、多维度的变革中,创新能力是能够领先对手领跑世界的根本法宝,《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思想活跃,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思辨能力作為创新能力的基点和源泉,必然会成为各国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随着世界各国地区交往程度日益加深,当地文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异国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也是大势所趋。以河北唐山为例,这座以煤炭起家的资源型城市现在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强力推动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加速崛起,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国际服务业。由此,唐山市在2016年将迎来众多国际大型活动,如第九届唐山国际珠宝展会,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艺术节,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和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等。这些活动外事服务大部分由当地高校教师和外语专业的学生承担,他们处在文化交流的前沿,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具备正确看待异国文化的思辨意识和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前提是教师具备相关方面的素养,这个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英语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参阅相关书籍,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参加相关的专业学术会议,短期进修和做访问学者等方法来吸收相关方面信息和咨询,了解学术前沿动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然后再讲自己的所学所感,亲身经历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当中,将文化思辨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内化到学生的意识中,帮助学生形成习惯和惯性思维,最终达到学生面对文化差异的条件反射是思考,辨析,尊重,有选择吸收。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学习外来文化,还需要对本组文化有全面了解。思辨前提是有所比较,学生在了解本族文化的前提下,思考辨别外来文化,面对差异做到尊重包容不盲从。

日常教学还应以教材为主体和依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有的课本文章都是编者精选出来,承载着满满的文化元素。例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第三单元A篇课文Get The Job You Wang中第24段中讲到一个服务周到的纽约出租车司机,在车里准备好了水果和报纸,对乘客说“Be my guest.”关于这个短语,教师就可以深入进去到中西方文化的待客之道的差别,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会对客人礼让有佳;而美国文化中待客之道的宗旨是自由,给客人足够空间,如关于喝什么,主人会给客人几个选择,客人如果不需要主人不会反复礼让。我曾经在美国一个homestay family住过一年,当时一路奔波到达住家之后主人出来迎接,指给我房间,冰箱里的食物,日常用品以及他们的主卧室,方便我有事能找到他们。之后就没有再过多地聊天和陪同,而是回到自己的卧室,也给我留出了充足的空间。有的中国人到美国遇到类似的待遇会认为他们太没礼貌,不周到,这个时候可以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怎么正确看待这种差异。文化差异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思考方式不同而已,由此可以拓展学生思路,增强文化包容和文化思辨的意识。

在各国文化互相交织、碰撞、交融的时代,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收到影响,高等教育机构和从高校走出去的人才,将作为文化融合的先锋军。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思辨素养,并将其传授给学生,使将来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人才具有全面客观且敏锐的文化思辨能力。教师还应从日常教学的细微之处意识到跨文化差异,摘选出来加以深化,使文化思辨意识和能力内化于学生的深层意识中,形成惯性思维,何时何地面临文化差异都能以缜密的头脑客观正确地应对,正真做到不盲目要思辨。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真正的融入世界。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J].外语界,2014(4).

[2]文秋芳,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王建卿.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客观性量具构建的先导研究[J].外语教学,2010(1).

[3]赵丽.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J].黑龙叫高教研究,2007,(6).

[4]张龙兴.我国沿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世界图景[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猜你喜欢

思辨英语课堂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