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学期制下专业课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思考
2016-05-30冷海燕
冷海燕
摘要:短学期制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但是短学期制教育模式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短学期制下专业课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授课内容“少而精”、授课方式“研讨型”、提高课程“趣味性”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短学期制,授课内容,“研讨型”授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09-02
在21世纪,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以信息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技术正在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对当代的大学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使大学成为进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1]。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采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大学在钱伟长老校长的理念下,以能够培养“一个全面的人”、“一个拥有学科专業知识的人”、“一个能够独立地到一个未知领域里工作的人”为目标[2],率先推行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上海大学自1995年实施三学期制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平台,有效缓解了教师的教研矛盾,提高了学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水平,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短学期制下的专业课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短学期的课程无法进行系统学习,存在“学得多但不精,学得广但不深,学得快但难消化”、“学习内容虽广,但只学及表面”、“学的知识挺多,但都不太全面深入”、“学习不能很系统全面,学习的课程较多,广而不精”等问题[3]。这些问题使得三学期制自推行以来直到现在还依然会受到来自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质疑,并收到一些不同的评论意见。本文结合钱伟长校长的办学理念,针对上海大学短学期制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短学期制下课程设置的特点
上海大学是国内最早实施短学期制的学校之一。与传统的一学年两个较长的学期不同,上海大学的短学期制将每学年设置三个理论教学学期,每个理论教学学期内10周为理论教学,1.5周考试;实践教学学期与暑假可以通用,集中安排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社会实践等环节。每学年内,学期之间安排0.5周间隔假时间,用于教学休整[4]。上海大学本科课程分为五大类,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各类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理论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学习,夏季学期主要用于实习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短学期制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与长学期课程安排相比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课程设置灵活,比如上海大学的短学期制包括三个理论教学学期和一个用于实习和调查等活动的夏季学期,可集中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学习效率。其次开设课程增多,增加了选修课的选择性。很多学者都指出实行短学期制有利于形成更灵活、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跨校区、跨专业修读课程的机会[3,5]。但是短学期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3],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课程的系统性较差。一般情况下,在10周的学习周期内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一门基础课程的具体内容具有较大难度,尤其是专业课,学生只能粗知略解,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了某些课程的系统性比较差。(2)适合短学期制的教材目前还比较缺乏。由于目前国内实施短学期制的高校相对较少,针对短学期制的教材也比较少,从而造成教师讲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难以把握,课程的系统性不够等问题。(3)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存在问题。由于短学期制比较新,很多学生、教师相对轻视,没有认真理解短学期制教与学的特点和意义,经常出现教师教学“缩水”,学生无法消化知识点等问题。通过认真分析,我们会发现上述问题的出现都与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有关。授课内容多、缺乏系统性,授课方式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造成课程内容系统性差、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当、学生无法完全消化知识点等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二、短学期制下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建议
1.课程内容宜“少而精”。传统的长学期制下的专业课特点是,课时长,课程内容系统而且深入。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知识量呈爆发性增长,知识更新速度也很快,传统的授课特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短学期制的教学培养模式具有灵活、多元、丰富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相应的,短学期制下的课程内容也应该进行改革,应该向“小型化、研讨化、精品化”发展[6],凸显少而精的特点。根据笔者的了解,上海大学的很多专业课都存在内容过多的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学得“广而不精”等问题。众所周知,知识是学不完的,贪多嚼不烂,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提高学习的效率,就必须精简授课内容。但是精简不等于“缩水”,也不意味着对教学进程的“割断”。授课教师需要根据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来精挑细选,将一些重要的、重点的内容留下来,同时还要保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如果将一门课比作一串珍珠项链,课程内容就是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精简后的课程内容,还要成为一串完整、美丽的项链,只是项链上的珍珠减少了,只留下几颗特别大的、特别美丽的珍珠。少而精的课程内容能够避免教师为了赶进度而进行“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又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由于课程内容多而产生望而生畏的情绪。
2.宜采用“研讨型”教学模式。牛津大学校长Lucas说[7]:“大学存在的更高价值是为了探究真理,发现和认识真理,从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因此我们教学的目的就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技能和研究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将会终其一生不断地追求学问,领导社会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重点讲授已有的知识、已有的结论的教学模式,采用注重自学能力培养的研讨型教学模式。所谓的研讨型教学模式是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改革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自然、社会等客观世界,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8]。本人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向学生推荐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经典学术论文,是一种有效的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方法。学生通过阅读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了解相关知识点被发现的完整过程,了解本专业顶级专家学者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产生解决问题的想法,以及如何通过实验得到相关结论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也就培养了学生“无师自通”的自学能力。授课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学术论文,优秀的学术论文就好比文学著作中的“名著”,学生通过阅读“名著”,相当于在跟“高手过招”,容易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3.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专业课的内容大都是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业课内容,里面一般都包含一些复杂的公式及其推导或者求解过程,如果要认真推导或者求解某个公式,不但需要花费大量课时,学生也会感到昏昏欲睡。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通过学习一些精品课程以及自己的教學体会,总结了一些提高课程趣味性的方法。一种是通过一些非专业性的案例做引子抛出问题,当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事情竟然跟自己的专业课内容相关时,就很容易对下面要讲授的课程内容产生好奇心。比如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背景介绍或者发展过程介绍来引起学生兴趣。笔者在讲授《热处理工艺学》中时效处理工艺时,首先介绍了时效硬化现象被发现的过程,是由于德国一个实验员因为偷懒,拖延了性能检验时间才被发现的,同学们听了故事后,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等。
上海大学实行的短学期制在课程设置方面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是要充分发挥短学期制培养模式的优势,必须克服目前存在的课程授课内容多、不系统,授课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等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授课内容宜“少而精”,授课方式宜采用“研讨型”,提高课程“趣味性”教学方式的一点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够对上海大学短学期制培养模式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熊霞.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及特色分析[J].青年文学家,2009,(9):112.
[2]钱伟长.论教育[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3]周伟,唐安国.短学期制课程设置的利弊分析——以上海大学的调查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论,2008,(6):34-38.
[4]吴程里.这里是一片热土——上海工业大学综合改革文集[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4.
[5]邝小梅.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12):1-2.
[6]赵燕妮,陆自强,田东林.高校学期制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228-230.
[7]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辛志成.试论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