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2016-05-30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6年14期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唐]刘禹锡《望洞庭》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和”解释为“和,相应也。从口,禾声。”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形声字,由形旁“口”和声旁“禾”组成。“禾”为麻、黍、稷、麦、菽等五谷的总称,“口”为进食的器官和发声的主要器官之一。五谷乃生存之本,只有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天下方能和谐安定;且五谷为素食,人吃五谷,寓意不杀生。因此,“和”在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强调了和谐统一的含义。
单看“和”的字形,大地生“禾”,方可养天下之“口”。和平的基础是人人都有饭吃。“仓廪实而知礼节”即此之谓也。所产不足以养天下之民,就会出现掠夺和战争;换句话说,如果老百姓食不果腹,和平便无从谈起。
且看下图中“和”字的演变过程:
金文、篆文的“和”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只是左右偏旁颠倒过来,隶书时期已经基本定型,因此我们可将它视为由“千”“人”“口”三部分组成:千人一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此乃和谐也。
能吃上饭、说上话是“和”的基本条件,但“和”单独作为一个汉字,与“口”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那么,“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和,相应也。”这是指双方互相做的或应该做的事情:大到一个国家、政府能主动为人民服务,人民能主动维护国家利益,才称得上和谐;小到一个家庭,尊老爱幼,相互礼让,方为和谐之景。
除了身体的调和之外,人心也需要调和。凡事当以和为贵:世界需要和平,社会需要和谐,家庭需要和睦,人与人之间相处需要和气;而身体也只有气血调和、阴阳平和,方称得上是真正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