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均富”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6-05-30韩慧会
韩慧会
【摘要】:从古至今,无论是民众的生活,还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财富的获取,而如何均衡地分配财富,实现社会和谐,更是思想家和管理者都需要面对的、任何时代都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儒家作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主流和现实政治的指导思想,十分重视“均富”问题,即重视社会各阶层之间在财富分配上的相对均衡。儒家学派不仅从理论上揭示出“均富”的丰富内涵,更重视将“均富”思想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实践去,从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儒家;均富;实践;价值;意义
一、儒家“均富”思想的理论演进
儒家学派流传至今,儒家“均富”思想也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由当初提出的简单粗糙,到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均富”思想在内涵上得到了丰富与深化,逐渐形成了较为万丈的理论体系。
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相关论述来作为我们讨论“均富”思想的一个出发点。针对鲁国国情,他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换贫而患不安。”孔子的“均富”思想的提出从表面上来看是强调平等占有财富是国家安定的基础,但其实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遵循礼,“为国以礼”。孔子在讲“均富”的同时,又以遵循礼为根本归宿,而礼的根本精神就是差异性,恰恰构成了平等的对立面。我们一般说的平等是在不考虑种种历史的、现实的差异的情况下,寻求一种关系主体之间的当下同一,而遵循礼制则是指尊重历史的、现实的差异,寻求一种包容差异的公正。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孔子的“均富”绝非提倡简单的平等,而是内涵着追求平等和遵礼这两个维度。
而后世的儒家學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使之更趋丰富完善。西汉的董仲舒、北周的苏绰、北宋的王安石,他们把孔子所讲的“均富”思想向平等的维度理解。而儒家经典《礼记》“大同”说则是对这种平等意义上的“均富”思想的理论升华,但儒家“均富”思想的主流 则是侧重把孟子在批评平均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容差异的更加公正的问题。
孔子为“均富”思想开了个好头,但孔子的论述是比较分散的,也没有把平等和公正两个维度自觉地结合起来,在儒家其后的发展中,平等和公正的互动逐渐回归到一本于礼,这种演进趋势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体现包容差异的公正维度的礼必然要与时俱进,而促使礼变动的应是平等这一维度。
二、儒家“均富”思想的实践途径
就传统儒家“均富”思想的实践途径分析,主要体现在平均土地、调节收入和灾荒救济等方面。首先,财富来源于生产,从源头上实现生产资料占有的平均是实现“均富”的根本途径之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以土地作为财富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均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均地”,例如后来的“井田制”、“限田制”和“均田制”几种模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平均土地,使百姓得到基本的社会生活保障。其次,如何调节收入实现“均富”也是历代儒家学者思考的重要问题。在财富分配上,传统社会各阶级、阶层实际存在着种种差异,如政治等级、行业划分、税收份额等,而儒家学者对于由于行业划分和赋税制度造成的贫富差异大表示反对。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实行变法,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来打击农业和商业上的兼并势力,保护自耕农,中小地主和小商人的利益,实现财富收入上的平均。历史上的大儒,如贾谊、董仲舒、朱熹、张居正等都是如此。最后,值得提出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灾荒救济政策集中体现了儒家“均富”思想,如《周礼》中就制定有12种救济灾荒的政策和6种救济贫困的政策。历代王朝都设有常平官。,负责灾荒赈济和平抑粮价,包括很多儒家学者还亲自进行救济民众的工作,如王安石的“青苗法”,朱熹的“社仓法”等。由此看来,儒家“均富”思想在实践方面,对社会的贫富分配起到了巨大作用。
三、儒家“均富”思想的价值追求
儒家的“均富”思想虽然谈的是经济问题,但它却是从社会、人生的大背景中来谈这个问题的。它的提出体现了儒家学派根本的价值理想,即社会和谐和以民为本。财富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把财富控制在一个较为均衡的范围之内,社会矛盾才会缓和,社会才能和谐。如孔子“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就是从社会和谐稳定角度倡导“均富”思想的,西汉大儒董仲舒认为贫富两极分化是百乱之源,因此继承了孔子的“均富”思想提出“调均”政策,其直接目的正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儒家”经典《易传》中讲到理想社会、宇宙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儒家“均富”思想的提出有其政治政治哲学背景的原因,即以民为本。传统小农经济把农民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要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必须保证作为社会基础的民众的基本财富需求。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学派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在财富占有和分配上也要求照顾民众利益,反对贫富差距过大“均富”思想构成了民本论的必然内涵。
四、儒家“均富”思想的当代意义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而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学说,儒家思想包括“均富”在内对于当代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求富”仍是主要任务。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贫富差距的拉大,“均富”也日益成为治国理财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的传统经济思想是重视均富的经济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具有警醒与借鉴意义,富而求均,均以促富,共同富裕,社会和谐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今天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种现代化的高品位的和谐社会,不能搞简单的平均主义,也不能丢掉平等精神,而应当借鉴儒家“均富”思想中平等与包容差异的公正两个维度的互动,追求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平等、秩序、公正、和谐。从儒家“均富”思想中发展其平等、公正的内在蕴含,积极参与,对现实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解答,从而实现儒家文化与当代经济发展的更好结合。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儒家“均富”思想不可能在现代照搬套用,但是也有共同之处,比如土地占有、收入调节、弱势群体求助问题等,仍是我们当今时代的基本课题,实事求是,斟酌取舍,应该是我们对待儒家“均富”思想的理智态度。
参考文献:
[1]《论语.季氏》,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2页。
[2]《论语.先进》,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9页。
[3]《论语.季氏》,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2页。
[4]《孟子.尽心下》,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28页。
[5]《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四卷,赵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1页。
[6]《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与现时代》,李俊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