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加拉瀑布
2016-05-30王振亮江滨
王振亮 江滨
摘 要: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是一副风景如画壮丽的画卷,从不同的角度观赏所带给观赏者的心情是不同的,以至于西方的著名文学家狄更斯都这样来形容它:“尼亚加拉瀑布优美华丽,深深刻在我的心田;铭记着,永不磨灭,永不迁移,直到她的脉搏停止跳动,永远,永远。”同时与维多利亚瀑布、伊瓜苏瀑布称为世界三大瀑布,文章主要对尼亚加拉瀑布的成因、历史演变、具体概况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尼亚加拉;成因;演变
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中段,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尼亚加拉”在印第安中意为“雷神之水”。尼亚加拉瀑布原本是人迹罕至、鲜为人知之地,几千年来,只有当地的印第安人知道这自然奇观。在他们实际上见到瀑布之前,就听到如同打雷般的声音,因此他们把它称为“Onguiaahra”,意即“巨大的水雷”。[1]这里也说明了瀑布的宏伟,所发之水声如银河倾倒、万马奔腾之势。有着独有的宏伟气势,充足的水源使得游客流连忘返。然而这个美丽的瀑布也同样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从前,有一位美貌的印第安姑娘被部落的酋长相中,酋长想娶她为妻子;而姑娘喜欢自由的生活,于是在新婚之夜,独自划着独木舟沿着尼亚加拉河而上,在河水中,姑娘变成了美丽的仙女,后来经常出现在大瀑布的彩虹中。尼亚加拉瀑布具体形成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1 尼亚加拉瀑布成因
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尼亚加拉河上。实际由三部分构成,按大小依次为:马蹄形瀑布(Horseshoe Falls)、美利坚瀑布(American Fals)和新娘面纱瀑布(Veil of the Bride Falls)。在美国只能看到瀑布的侧面,而在加拿大可以一览全貌。尼亚加拉有着不同的地质构造。可以称得上是年轻的地貌。是跌入河谷断层的产物。瀑布形成的样子大约在700多年前,那时山羊岛将其分成了两个支系。东面靠近美国的成了美国瀑布,落差56米,宽323米,水流量在尼亚加拉河水流总量的5%~8%左右。在加拿大这边的则成了马蹄形瀑布,水量充足。落差54米,宽675米。由于水流量大受到的侵蚀也就快些。尼亚加拉高缘由几个不同的水平岩层构成。最底下是一层厚厚的页岩,上面是砂岩。这两种岩石都比较软,所以很容易被侵蚀。最上面是白云石——一种极度坚硬、不易被外部自然力侵蚀的石灰岩。瀑布底端形成的湍流很快侵蚀掉了页岩和砂岩层,只剩下白云石层悬在空中。[2]后来就形成了壮观的陡崖,河水沿着陡崖而流下。尼亞加拉瀑布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中间被人们所普遍认同的是,由500万年前的冰原融化倒退后隆起的尼亚加拉悬臂所形成。融化的冰水形成了现在的伊利湖,湖水于大约1.2万年前溢出,从而形成尼亚加拉瀑布。[3]瀑布最早形成于7公里外的路易斯顿处。受到侵蚀原因,现在位置在伊利湖和安大略湖间的尼亚加拉地带。岩石顶层是大理石构造,下面是易被水侵蚀的松软地质层。随着时间的冲蚀,使石灰岩坍塌,尼亚加拉瀑布不得不逐渐向后退缩。根据1842~1927年的记录,平均每年后退1米左右,由于美、加两国对环境的重视,拖入资金采取了控制措施,用混凝土加固崖壁使瀑布后退速度明显降低。瀑布水流无沉积物,清澈的水质为瀑布增加了秀色。
2 尼亚加拉瀑布历史演变
在新大陆之前,尼亚加拉这一奇特景色并不为人所知,到了17世界中后期,一名叫路易斯·亨尼平(Louis Hennepin)传教士来到此地传教发现了这一奇景,对它的美不停地赞扬。并写下所见所闻,回国后把这一情况介绍给别人。1625年,探险家雷勒门特写下了这条大河瀑布的名字,称之为“Niagara”(尼亚加拉)。而真正让这个瀑布有名的是,传说150年前拿破仑的弟弟耶洛姆·波拿巴曾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到瀑布度蜜月,开启了人们到此游玩的先河。许多新娘都到此拍摄婚纱,瀑布前美丽的新娘,不禁让人想起好莱坞明星玛丽莲·梦露在影片《尼亚加拉瀑布》里饰演的罗丝。罗丝嫁给了患有精神病的乔治,但她却爱着青年帕特里克,对他的狂爱如瀑布一般,最终掉进了毁灭的深渊。此电影是玛丽莲·梦露演艺生涯的转折点,隐约窥见了她的痛苦和悲惨命运。在历史上1812年,美国、加拿大(当时属于英国)曾发生过争夺土地的战争,后来签订了“根特协议”,说明尼亚加拉河归双方共同所有。主航道中心为边界。从那时开始两国在瀑布两侧建立起了城市,加拿大的是安大略省,和美国的纽约州隔河相望,由彩虹桥连接,桥中央飘扬着美国、加拿大和联合国的旗帜,星条旗在南,枫叶旗帜在北,联合国旗帜局中(图1)。[4]
从此人民友好往来无须办理出国入境手续,形成美丽的景色。1885年,安大略当局在这块景色诱人的地方修建了安大略湖畔公园,把中心地带称之为维多利亚花园,成为游客必去之场所。和平的环境为尼亚加拉瀑布旅游业带来了很多的利益。其中化学制造、汽车零件、金属、纸张等发展很快。尼亚加拉是国与国共同开发资源的典范,同时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吻合。
3 尼亚加拉瀑布概况
尼亚加拉瀑布宽1240米,平均落差55米,最大流量达每秒6700立方米,接近黄河水量的3倍。[5]伊利湖水流至瀑布处冲下悬崖,到下部再重新汇合。最后在峡谷里湍流不息。在长度不到2000米长的河段上以每小时30多千米的速度在向下有15米左右的落差,成了世界上最刺激、最危险的急流道。冲进38米的漩涡潭,最后沿着利维斯顿支流峡谷由西向东进入安大略湖。
尼亚加拉河在下坠成瀑布前,有鲁那岛和山羊岛突出河面,他们像两根中流砥柱,又如两柄利剑,将河水一分为三,形成三股瀑布。“山羊岛”名字的由来,隐藏着一段悲痛的血泪史。这两个多石小岛绿树成荫,景致幽雅,传说印第安人曾把小岛视为“圣地”,并将已故首领安葬岛上,冀求借此升入天堂,那是他们称小岛为“快乐岛”。后来,殖民者大批到来,纷纷染指北美大陆,小岛也未能逃过浩劫。印第安人被驱赶一空,仅留一群山羊在岛上,严冬把大山羊冻死,仅有一只幸存,于是小岛变成了“山羊岛”。[6]湖水经过河床绝壁上的山羊岛,流入到美国和加拿大,成了两个美丽的瀑布,瀑布溅起的水花有时能达到100多米,当气候适合时还会有彩虹出现在天空。如若离得太近会被水花打湿衣服。小瀑布在美国境内称之为婚纱瀑布,因为其瀑布的特点非常宽广细致,像新娘身上穿的婚纱,故此而得名。婚纱瀑布高达55米,岸长328米。由于湖底高低不平的岩石,因此小瀑布水流呈现漩涡的形状下落,与笔直而下的大瀑布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个瀑布的高度和幅宽是随着水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每年的7~9月份水量达到最大。两个瀑布的水源来自同一处,可是只有6%的水从美国的婚纱瀑布流下来,其他的则从加拿大的马蹄瀑布流下来。沿着大瀑布公路向北或者南走,旁边还有很多小瀑布伴随着,其风景如诗如画。与大瀑布相顾映照。
4 尼亚加拉瀑布开发
此景区的对外交通十分方便,交通的便捷首先影响着游人的数量。因此,该景区每日游客川流不息。此景区建设比较完善,中间有一条宽敞的道路作为划分,路的一边是近观大瀑布区,走进瀑布景观,水声隆隆、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还可由台阶走下乘船贴近瀑水。[7]由于巨大的流水量,通过发电可以提高效益,并且减少侵蚀的速度,上游精心的设计控制了工程,维持了美、加两边流水量的均衡,瀑布的水帘也未受到影响。在19~20世纪年代,就成了旅游圣地。在1885年加拿大建国初期,政府就建立起尼亚加拉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保护这一自然风貌。安大略省把尼亚加拉瀑布周围的3000英亩土地归政府所有,用来建设基础设施。
尼亚加拉瀑布周围建设了一系列游乐场所,在河两岸建造了一个码头,其中“雾中少女”(Maid of the Mist)号游船最为有名(图2)。[8]自1846年开始,这艘游船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引领游客与瀑布亲密接触。“雾中少女”的乘船码头在美国瀑布的正面,购票后先乘坐缆车到河边,然后领取雨衣。经过美国瀑布,再开往加拿大瀑布,在这里真切地感受到瀑布狂泻直下而产生的巨大水汽和浪花,水势汹涌,游船穿梭在激起的水花中,从岸上看犹如“雾中少女”一样。在加拿大的一边划为维多利亚女王公园,美国则为尼亚加拉公园,瀑布四周建有高塔,游客可通过电梯登塔观望。或者可以乘坐电梯进入地下隧道,进入大瀑布下,倾听瀑布如泄洪般的声音。面对着如此美丽的瀑布人们不禁赞叹造物主的伟大。
世界上有100多个瀑布的高度要比尼亚加拉瀑布高,但尼亚加拉瀑布是最迷人的。因为尼亚加拉河水里无沉淀物,泛起的水花也很清新,形成久久不散的薄雾。用19世纪一位旅行者的话说,那水“绿似翡翠,清如水晶”。同时尼亚加拉瀑布也是冒险者的圣地。1859年法国著名杂技演员夏尔·布隆(1824~1879)来到这里。他通过自己精彩的表演踩著高跷穿过了尼亚基拉瀑布。
红日西下时,珠幔般的水花,在金色夕阳的照耀下,灿然入目,当夜幕降临时刻,瀑布水色渐显灰暗,这时围绕着瀑布周围的灯光,发射出绿色的光芒,使已灰暗的瀑布,大放异彩,变得像水晶一样透彻,洁白生辉。此时水势的汹涌,水汽的弥漫,又有别于白天的神态。随着灯光颜色的变换,由白变红,由浅红变为浅蓝等等,五光十色,多姿多彩。充满着神奇色彩。瀑布原本为自然景观,加上人工的点缀,便使景点千变万化,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尼亚加拉瀑布的夜景(图3)[9]也是独有的特色和韵味。
“波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中国古诗用来形容尼亚加拉瀑布似乎也很贴切。瀑布周围因水流中激,本来就经常是水沫连天,在天气阴晦、细雨蒙蒙的日子里,眼前更是一方烟雾迷蒙的世界,雨中观景,另有一番情趣。[6]
5 文人赞颂
19世纪的法国大文豪家夏多布里昂来到此地,见瀑布似“汹涌似海”“闪烁千道彩虹”,霎时一腔心潮,突发从谷底观瀑之奇想。结果跌落在岩石上,摔断了左臂。得到当地人的照顾,后来,夏氏谢了《阿塔拉》,让小说的尾声在尼亚加拉瀑布中回响。在1824年古巴诗人玛丽·埃雷迪亚因反抗西班牙殖民暴政争取独立而被迫流亡,流亡中的她来到了尼亚加拉瀑布旁,写下了一首《尼亚加拉瀑布颂》:“哦,狂潮!/令人心悸地奔腾,/一如命运不可抗拒的怒涛....../尼亚加拉,可敬的瀑布呀,/且听诗人最终的呼声,/我名誉的返照......”。埃雷迪亚素有爱国诗人的声誉,写下这首诗大概也是尼亚加拉瀑布在所有美洲被压迫人民眼中的象征吧。
参考文献:
[1] 子夜荷塘.尼亚加拉瀑布形成之谜[J].贵州:大众科学,2013(07):31.
[2] 马修斯(英).世界激情之地[M].徐莉娜,等,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168.
[3] 纪江红.世界最美的100个地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69.
[4] [DB/OL]http://c.picphotos.baidu.com/album/s%3D1100%3 Bq%3D90/sign=02bab3fbb83eb13540c7b3ba962e93a2/f603918fa0ec08fad38d8cb45dee3d6d55fbda10.jpg.
[5] 纪江红.世界最美的100个地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94,169.
[6] 付景川.世界名水[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238,241.
[7] 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27.
[8] [DB/OL]http://a.picphotos.baidu.com/album/s%3D1100%3Bq%3D90/sign=49b25d9b6881800a6ae58d0f8105088b/8b13632762d0f703096531c80cfa513d2797c5cb.jpg.
[9] [DB/OL]http://f.picphotos.baidu.com/album/s%3D1100%3 Bq%3D90/sign=aad275dc1e4c510faac4e61b50691e5c/fd039245d688d43faa023ae6791ed21b0ef43b7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