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16-05-30王迎迎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纲要》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现以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为例,根据我院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特点,针对该课程提出如何通过实践教学的途径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独立学院;实践教学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高等院校作为人才教育的重要基地,基于理论强化实践教育的意义毋庸置疑。对此,我国曾出台过相关政策明确要求当代高等学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完善教学保障体制的基础上构建育人的长效机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内容主要是阐释中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该课程是面向所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这是在新形势下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依然有待加强,学生对此课程的态度整体依然淡漠,作为独立学院,这种情况相对更为严重。
独立学院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独具特色,在专业设置上也更侧重于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也可以尝试以更灵活的授课方式,来应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以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为例,立足独立学院的现状和学生特点,尝试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实际情况、有效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实践教学的路径。
以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作为基本出发点,对符合其成长和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改革,使之与学生主体的需求相适应,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具有与其他院校所面临的同样问题之外,独立学院还有诸多的特殊性。
独立学院学生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的差异性就是其特殊性的表现,以镐京学院为例,这种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独立学院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独立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并不具有优势,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专业基础差,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表现为自制力差、上进心不足等诸多问题。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成绩较为优秀,学习态度也较为端正。这就使作为思政课的《纲要》课面临重口难调的问题。
第二,独立学院的学生对待学习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大部分学生在刚开学的前几次课还热情满满,但是几节课下来,学习兴趣就开始下降,态度开始懈怠,对作为思政课的《史纲》开始排斥和不重视。他们认为这门课没有实用性,对此课程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常常在该课的课堂上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或者做其他事情。
正是因为这些特殊性,给独立学院的《史纲》课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相对于一本二本院校,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薄弱,生源素质良莠不齐,给该课的教学增加了很多难度,因此,独立学院的《史纲》课改革也应有特殊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采用影视教学,实现课堂内的实践教学
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困境最大的症结所在,就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是使独立学院的思政课教学走出困境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影视传播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渠道,对于学生来说,影视的吸引力显然要远大于传统的单一化理论,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影视教学法的应用力度,借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声形并茂的立体化传播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印象。而当前的院校普遍具备这种教学条件。
近些年中國影视事业不断进步,更多书籍知识与影视资源相互联系,例如《走向共和》,《太平天国》,《邓小平》,《建党伟业》等伟大影片。这些影视作品的拍摄,一方面可向受众宣传近代历史,另一方面可增加学生历史印象,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教师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可在进行教育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历史影片,亦或为学生布置小作业,让学生写观后感。但是在进行观看影片时,教师应进行积极的引导,在观看影片后,引导学生写影评,以期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
参观访问的教学方法是依据教学的要求和目的,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和研究相关历史遗迹等,它最大的特点和好处就是相对来说更为直观,从而有效将课堂理论顺利转化为实践,促进学生感性认知层次的提升,并更深地理解理性的知识。
在教学中,可以大胆的把这种教学方法引入到《纲要》课程中,充分利用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在陕西地区,中共领导中国革命在陕北革命时期,留下来的革命旧址、历史文物和后来建立的纪念馆、博物馆和烈士陵园等等,都是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历史资源。
陕北目前在全国成了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如延安市有延安革命纪念馆展示了共产党十多年的延安革命历史,此外,还有杨家岭、枣园、瓦窑堡、洛川会议旧址等等都是对外开放的红色资源。通过参观历史文化资源,可以使大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历史见证下体会革命的艰辛,领略到中国革命胜利的不易,使得大学生更加珍惜当今幸福生活,深刻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自觉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参观后,让学生联想到教学知识,做好相关记录,撰写心得体会或者课程论文,通过对历史资源的参观访问达到《纲要》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
对于既是一项系统工作,又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思政课,在《纲要》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教学模式,厉行改革,大胆创新。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教学模式,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其成为新一代优秀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艾丹.增强“纲要”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2] 梁天林.高效思政理论课教学法研究[M].北京:北京邮电出版社, 1994.
[3] 傅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11).
作者简介:王迎迎(1987-),女,汉族,河南漯河人,就职于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思政部,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