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巴蜀文化与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2016-05-30王雪燕张强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学生

王雪燕 张强

摘 要: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色文化,其中巴蜀文化可视作中华文明中的一朵奇葩,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是四川地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根基和力量源泉。深入挖掘巴蜀文化中的精髓,将其与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对丰富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巴蜀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6-0138-0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各地域文化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软实力的象征,也是增强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各区域文化中所蕴涵的不同的德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成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借鉴的有益资源。陈万柏指出:“把地域文化作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的形式和手段,利用地域文化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扩大教育的影响,并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1]巴蜀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其中的思想精髓,将其与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对丰富当前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巴蜀文化的内涵

四川古称巴蜀,自秦汉时期形成这个地域概念,一直沿用至今。四川东部为地势较低的成都平原,西部为陡峭险峻的川西高原,四周呈封闭状态。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当前学界对于巴蜀文化科学内涵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巴蜀文化或指孕育于新石器时代而形成于青铜时代的巴蜀考古学文化,或指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初的巴蜀民族文化,或指秦统一巴蜀之前的巴蜀历史文化。广义的巴蜀文化,不仅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以巴人蜀人为活动主体所创造的全部传统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遗存,也应包括对今天还有影响的各民族的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思想观念、宗教崇拜、道德意识、城镇布局、居民建筑、工艺技巧、文学艺术、歌舞戏剧等等[2]。显然,广义的巴蜀文化的概念更能全面反映巴蜀地区的文化特点。

二、巴蜀文化中所蕴含的精髓

巴蜀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中的一朵绚烂奇葩,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1.“雄起”血性的勇敢精神。“雄起”一词是在四川流传盛广的一句俚语,其意思是鼓励人们不要心虚,勇往直前。这种充满血性的勇敢精神起源于古蜀地区的艰苦环境。古蜀素称“四塞之国”,李白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恶劣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古蜀先民的勇敢精神。先秦时期蜀守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平原才“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华阳国志》),自此以后,四川作为“天府之国”闻名遐迩。历史上,因这里地处偏远,远离政权纷争中心旋涡,这里社会相对和谐安宁,曾数度成为唐朝皇帝避难之处。特别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四川又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总后方,支撑起整个民族的抗战希望。巴山蜀水的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出川抗战的350万川军,有64万血肉之躯埋骨中华大地[3]。他们血性勇猛,视死如归,体现了巴蜀文化中所蕴含的“雄起”血性的勇敢精神和爱国情怀。 显然,这种勇敢精神和爱国情怀,应成为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以及必须传承和弘扬的优良品德。

2.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中所表达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这种精神同样鲜明地体现在巴蜀文化当中。清末,四川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成为引发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敲响了腐朽没落的晚清王朝迅速垮台的丧钟,孙中山有言:“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起义或者要迟一年半载。”20世纪初期,从巴山蜀水走出了鄧小平、朱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巴金等英雄人物,作为开国元勋和文学巨匠,是他们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命运。改革开放初期,四川广汉向阳人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恢复乡村建制,向阳也被称作“中国第一乡”。与此同时,新中国第一家典当商行、第一支股票都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诞生,“我命在我不在天,一鞭能著天下先。”[4]可以说,巴蜀历史就是一部展现巴蜀人民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奋斗史。这种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3.“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鹤壁山是道教发祥地,青城山是道教名山,道家思想浸润巴蜀大地,所以这里的民众多崇尚自由,道法自然,注重修养身心,追求长寿,喜欢休闲游乐。四川各地休闲之风盛行,成都“休闲之都”的美名,早已闻名遐迩。在20世纪初期,约瑟夫·比奇曾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将成都誉为“东方伊甸园”。可以说,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巴蜀地区发挥到了极致。巴蜀人民的这种随性、淡然的性格,还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他们豁达、开朗、从不排外,以良好的心态接纳移居到此的外来民众,并能与之和睦相处。这里人民宽厚待人的精神品质,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团结友爱。巴蜀文化中所蕴涵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是当今浮躁、纷繁的社会所需要的。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这种精神能够使他们以平常的心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让他们在多元世界中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他们的情商及心智素养的健康发展。

4.自强坚韧的可贵品质。历史上,巴蜀大地曾经遭受过几次极为严重的天灾人祸,但巴蜀人民凭借自强不息、坚强隐忍的意志,都能实现灾后的浴火重生。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坚忍不拔的巴蜀人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不等不靠,而是迅速组织自救,在残砖瓦砾中互帮互助,创造出一个个生命奇迹。正是这种强大的再生能力,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从灾难中崛起,不但很快在新的起点上恢复重建,而且使得家园更为美丽,事业更加辉煌。巴蜀儿女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强大再生力,这其中所呈现出的自强坚韧的可贵品质,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总之,巴蜀人民的这种矢志不渝、自强坚忍的“问天”精神,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巴蜀儿女奋发图强,与挫折厄运抗争到底。这种可贵品质是大学生完善道德人格所必备的,值得当代大学生认真学习和践行。

三、探索巴蜀文化与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方法

巴蜀文化内涵丰富,深入挖掘其中的精髓与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的课题。在实践中,应该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营造巴蜀文化在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是运用巴蜀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这里的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两种,软环境可以理解为一定的物质条件,比如适当的教育经费以及活动经费能够使教育顺利进行。故此,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巴蜀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营造好硬环境,使巴蜀文化建设跟上该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需求。软环境又叫社会环境,是与人们生存、生活有关的各种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学校园要营造好软环境,开展各种巴蜀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活动,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巴蜀文化,感受巴蜀历史,领悟并掌握其中的精髓,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为一种良好的风气,并作用于同学们的思想行为。

2.强化巴蜀文化在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队伍建设。将巴蜀文化有机地融合于高教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些高素质人才既要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又要熟悉并对巴蜀文化有一定的研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巴蜀文化运用到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要研究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把握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特别是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热点问题,探讨如何将巴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有机结合起来,编纂一些内容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并带有巴蜀特色的文化教材,拓展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

3.开辟巴蜀文化在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第二阵地。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将区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主要渠道,但是,教师在课堂中所能传授的知识毕竟还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场所或者渠道作为延伸和补充,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了解更多巴蜀文化的精髓。譬如,高校应充分利用巴蜀地区的优势资源,定期带领学生们游览巴蜀名山大川,参观地方特色的名胜古迹,使学生能够从接触到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感受浓郁的巴蜀特色,领略巴蜀文化的人文精神,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阅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此外,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内容可涵盖巴蜀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著等,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操。

四、结语

巴蜀文化璀璨夺目,内涵丰富,其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是对高教人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矿藏”。在当今文化面临多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应用于高教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一个必然的选择。特别是巴蜀文化中蕴涵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救国救民、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这种精神的宣传,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因此,当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挖掘巴蜀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将其与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巴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日趋完善,進而探索出一条依托巴蜀文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学生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