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高教人才培养道德现状、影响因素及引导对策

2016-05-30卞云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大学生

卞云

摘 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大学生,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在总体上是乐观的、积极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仍存在较多不和谐的现象。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道德选择、道德认知与实践以及道德追求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战场,需要予以积极应对,并寻找有效的引导对策,这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教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现状;引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6-0119-02

复旦大学投毒案主角林森浩,在被执行死刑前发出沉重忏悔,这一历时两年多、过程跌宕起伏的大学校园投毒案画上了句号,但留给我们的是经久不息的反思。作为高教人才培养的精英,发生这样的悲剧,是令人匪夷所思的。这也对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其中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质疑。

一、高教人才培养道德现状解读

总体上看,高教人才培养的主体——大学生,道德状况在主流上是积极健康的,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基本正确。主要表现为:“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较强的时代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我发展愿望比较强烈;人生价值趋向务实,注重实效;具有一定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整体心态比较平和,能比较客观地、理智地观察分析问题等。”但在支流上来看,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大学生道德现状的总体趋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大学生深知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应当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道德准则,以高涨的爱国热情密切关注国内外发展趋势、认真学习并努力贯彻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凸显着新时期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朝着积极健康的一面发展。同时,他们对于国家政策、方针、路线的高度认同和践行、关注民生、支持反腐、期盼祖国统一等,都充分显示着当前高教人才培养所做出的努力与成绩。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道德选择存在困惑。大学生迷茫于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多数大学生希望有着独尊享受且不需劳动的生活;希望他人无条件地为自己服务;希望别人恪守社会主义道德、向善向美……但对于自身,却缺乏服务他人和社会的意识。其次,道德价值存在功利标准。部分大学生判断价值的标准为是否对自己有利,强调价值目标的功利性。当大学生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交锋时,大都以自己的现实的、短期的利益为中心。例如在入党、评优的时候,不管不顾、一味地去争抢;在人际交往中,不考虑彼此互帮互助,反倒期望别人多为自己做些什么。最后,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脱节。这是当前高教人才培养存在的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尽管大学生在校内一直接受良好的、正面的道德教育,但真正面临道德实践时,其表现往往令人嗤之以鼻。例如,大家都强调爱国主义,但真正开展征兵时,积极响应的却很少;大家都反感考试作弊,但考场上,各种不和谐现象比比皆是;大家都提倡勤俭节约,可在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存在攀比、炫耀的心理,挥霍着父母的辛苦钱。

二、高教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探析

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将逐渐塑造和形成。但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面临多元思潮和纷繁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道德问题的原因不一,学界对此有着较为丰富的成果。笔者认为,大学生的道德问题,不能仅仅归咎于大学生自身思想、心理、认知等方面的不成熟,而应从家庭感染、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对于高教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探析,当以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全过程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三者的影响。

(一)父母的榜样失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对父母存在着潜在的心理认同,甚至把父母的言行举止当作是自己的行动指南。但很多时候,父母的行为未能给孩子以正确的指导。例如,在“孝”的问题上,尽管父母强调要孝敬长辈,但有些父母在对待老人和长辈时的态度却是非常恶劣,这就造成言行不一的矛盾,给子女带来不良的效仿影响。此外,应试教育下,使得部分家长过分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甚至无视道德教育。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是最重要的,完全不在意道德教育,更没有道德实践,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在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上存在盲点。

(二)学校的教育失利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现阶段,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高校领导对德育重视不足。部分高校的德育工作只是处于“消极防御”状态,阶段性地进行,并未把德育看作是长期性工作,出现了思政教育者队伍无发展、德育建设不充分、德育实践不落实等消极现象;甚至出现德育和教学的脱离,部分教师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道德教育生存空间狭小。其次,高校教育改革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就业方式明显增多,但思政工作队伍却没有及时补充,难以跟上新形势。简单依靠基础课进行道德教育,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课程效果不佳。再次,专业课教育与基础课教育之间的矛盾,使大学生对经济道德和社会道德的认识存在误区。在经济学中,公平、效率、利益等是市场经济领域生存与发展的原则;但在社会生活领域,爱国、敬业、奉献等是为人处世的标准。其中的差异,使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划分经济道德和社会道德的界限,甚至误把市场经济领域的价值准则引用到社会生活领域。

(三)社会的引导失误

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网络信息自由化、经济社会充分渗透等社会环境作用下,大學生道德教育面临很大挑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升,人们的民主、独立、自由等意识被唤醒,但这也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滋生提供了沃土。此外,西方文化的刻意渗透,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自私、色情、暴力等不良书籍、游戏等严重腐蚀着大学生的心理。接连出现的社会不和谐事件,使部分大学生对提倡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美德持怀疑态度。

三、高教人才培养引导对策找寻

高校作为高教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任,汇聚各方力量加快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确立“以生为本”的德育理念

“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的完善和发展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地位的提高和大学生个性的解放为目标。”学生既是德育过程中的客体也是主体,他们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做好道德教育、实现以生为本的关键。正如马克思所说,和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才是人们通过奋斗去争取的。道德教育亦如此,它需要以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现实需要为基本着力点。

(二)加強思政理论课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入学的必修课,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思政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理论功底扎实、课堂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能单纯依靠书本,要多联系身边事例,并积极进行道德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采取定期汇报、组织实践活动等措施,贯穿学生生活学习的始终,不能因课程结束而终止。

(三)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大学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确立价值取向、树立人生态度、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仅包括学校的生态环境、建筑风格,更主要的是学校的人文气息,即学生的学习氛围、学校的图书典藏、教师的教学风格、学校的历史沿革、校友的光辉事迹等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无论是在课堂、图书馆、自习室抑或是在宿舍、食堂都能很好地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此外,学校还要加大力度,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把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充分融汇贯通。另外,发掘大学生自身道德认知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多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的评选比赛等,增强大学生自我约束力。

(四)重视道德践履,实现美丽人生

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进行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大学生自觉将良好的道德意识外化为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积极进行道德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认识社会、走进社会、适应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强烈的创新精神,提升个人的实践能力。学校应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提供多项保障,让学生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收获者。

改变高校人才培养的道德现状,是包括大学生自身在内的高校和社会所面临的共同任务。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建设创新课堂等都是解决人才培养中道德问题的重要方法。此外,大学生要努力进行道德实践,提高道德实践能力,争取做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里,自如应对各方的道德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