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育功利化的泛滥及其弊端

2016-05-30李晓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8期
关键词:功利化功利性学校

李晓静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变革。而有这场变革带来的新名词“教育产业”又无形中把教育与商业联系在一起。本文以教育功利化和功利性教育为线索。阐述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历史、社会因素和表现,并且提出了改革措施以及面对这种趋势改革取得的一些成果。

关键词:教育;功利化;功利性;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54-02

一、造成教育功利化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1.历史因素。香港著名学者利尔在他的书中写到“真正对教育产生长期危害的,说到底就是教育目标功利化的倾向……所谓功利化就是把教育目标仅看作是培养为经济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把它看成是造就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这种功利化倾向加上目前学校教育中仍然向学生灌输枯燥无味的政治说教,致使受教育者的素质不断下降”。近几年,每年都有上千万考生踏上通往名牌大学的独木桥,如多米诺骨牌产生的连锁反应,重智育,轻德体的教育目标;重结果,轻过程的教育行为;重经济效益,轻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教育追求短期行为、急功近利,背离自身宗旨和规律的功利倾向日益严重。

2.社会因素。中国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思想得到解放,人的能力得以自由发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步调不一致,贫富悬殊过大,信仰的缺失,缺乏统一的道德标准,下岗,失业……造成人们精神上的恐慌、焦虑、脆弱、迷茫。体现在人格上就是嫉妒、虚伪、自我、拜金主义。我们随便打开电视、掀开杂志、收听广播或登陆某某网站,如何快速致富,如何一夜成名,如何短时间内变成翩翩美少女……鼓吹类似“少付出多回报”、“天上可以掉馅饼”的宣传攻势就会铺天盖地地向我们砸来,涉世不深的学生群体很容易被潜在于“环境中的诱惑性”所“俘虏”。

当下,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浮躁之气,最显著的表现是,如今社会上很多人奉行“一切向钱看”,对自己有“利”的就做,对自己没“利”的绝不会浪费一丝气力。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大行其道。不幸的是,近年来这种歪风邪气正慢慢蚕食着天之娇子的集散地——象牙塔。为何很多影视歌星一旦走红,就“忘了本”,“耍大牌”,不可一世,为何许多名家成不了大家,这与教育机构功利性教育有着直接关系。

二、教育机构功利性的表现

1.教育产业化。有人形容,如今的硕士就像车间流水线一样可以成批量生产,更不用说普通学生了,“中国的教育正在畸形增长,学校成了‘镀金的工厂,办‘教育的是为了卖文凭,来“上学”的是为了买文凭”。高校盲目扩招和无序招生,中小学校、大中专院校乱收费、高收费,都打着“教育产业化”的旗号,背后是“利益”二字。教育部说“教育产业化是与教育公益性原则相违背的”。大家知道教育是公益性的事业,但是教育产业化把这个改变了。

2.完全西化的教育和技术培训。近来有不少网站报料中国高校的十大“骗人”专业,这些专业都有着响亮好听的名字(如生物工程、法学、国际政治和外交学等等),分数线偏高,给考生和家长造成热门专业的假象。实际上,这些专业不读到博士或考取公务员或出国是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忽视中国国情,完全仿照西方的教育和技术培训,设置这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学科,造成了不必要的人才浪费和流失。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艺术的传承链条断裂了,这又必将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危机。

3.“唯分数论”和“状元情结”。“每年考试过后,中考、高考‘状元不但得到老师、学校的表扬,还倍受社会媒体追捧和当地政府的重奖,风光无限。‘状元不但为学校赢得声誉,还给学校带来滚滚财源。同时,‘状元也能为当地政府提升不少形象,为官员政绩添光不少。因此,不少官员也热衷于‘状元造星运动,为此不惜倾力打造一两所教育‘舰艇,甚至‘航空母艦。而教育‘功利化则导致了优秀生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教育似乎成了服务少部分人和学校的工具,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为了沽名钓誉,不少中学玩起了“数字游戏”,将“优等生”集中在一个班级中,分数出来后,在报纸上用醒目的标题《某中学某班全部考取本科》大肆渲染一番。整个社会已经掉进教育功利化的泥潭——政府有关领导要的是政绩,学校要的是名次与声誉,教师要的是饭碗,为了提高分数,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体健康。这种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教育出的学生只能是一株株“病梅”,如何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三、功利主义教育的弊端

教育功利化完全背离了“教书”以“育人”的教育宗旨。无论从学校教育还是从家庭教育方面,功利性教育都没有给予孩子们心理素质很好的锻炼和教育,甚至从读书开始,学校和家长就只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心理的健全和人格的完善。“分数高就是高素质,分数低就是低素质”“分数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家长、学校和社会三者对此“英雄所见略同”,比着摧残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忽视孩子的个体独立人格,硬是把他们变成只知道埋头考试对其他漠不关心的考试机器。最终,苦果还要由家庭和社会来埋单。孩子们一旦进入大学,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方向性”指导,开始独立面对和处理更多的人和事,精神的空虚和行为的偏执,人性的冷漠与自私,这些隐藏已久的人格危机,便如火山爆发一般喷泻出来。轻者,经过一番痛苦的自我调节过程,及盲目自大—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从新定位—思想升华,螺旋式上升,最终走出阴暗心理,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重者,阴冷自闭,仇视身边的一切,找不到活着的理由,最终会以害人或自杀的极端方式来宣泄自己的痛苦,实在值得所有在教育深度功利化浪潮中翻滚的人们警醒。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我并不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此承担全部责任。教育深度功利化表现,与当前社会整体特征同质同构,换言之,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典型表现……在这个意义上,若以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解决教育深度功利化的问题,不是天真幼稚,就是别有用心”。诚然,我们呼唤“素质教育”数十年,非但没有什么社会成效,反而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我们寄希望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不现实的,寄希望于中小学也是不现实的,只有高校不追求“升学率”追求“就业率”,而用人单位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自然而然的。

另外,心理问题的产生,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健康的教育应该从少年时代抓起。但是,繁重的学习任务重压之下的孩子们,哪里有精力和体力去和别人沟通,开展社会实践,所以从少年抓起只能是一句空话。孩子们进入大学后,功课相对轻松,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增多,身上所潜伏的问题逐一暴露出来,教孩子怎样做人的重任最终落到高校教师肩头上。

“高校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两个得以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之外,另一重要功用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就是‘修身或者说是价值观的可得。修身的宗旨在于让人具有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品质,使其心正”。而完成这样的过程,高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五、针对教育功利化的应对措施

1.教书以立人为主。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很多高校和老师没有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比如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削弱,学校管理不严,课堂考勤、宿舍管理流于形式化,教师们对后进生姑息迁就的态度,教师只重教书,忽视对人的教育的教学方法等。他们习惯有课来没课走,四年下来班里的学生只认识两三个,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中,出了问题学生也不屑去找老师沟通。针对于此,我们首先要让教师明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有对精神层面的培养和人格的熏陶。为社会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年轻人而不是拥有脆弱之心、萎靡之志的“不合格”产品。

2.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我国著名的国学教育家钱基博先生提出“假如师而不范,教训无方,何以造人,亦将何以造国”。受教育功利化的影响,教师缺乏起码的民主、平等的思想,以及教育中缺乏更多的积极的办法。如果教师的人格健全,教学能力强,即使受到社会的压力情况也会好些。在现实国情下,提高高校教师应包括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3.改变教学方法。同上所述,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但是教学方法依旧沿袭对待小学生的那套方法,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考试一结束就全部还给老师。我认为聊天式的教育,会更适合大学教育,老师和学生海阔天空地乱谈,谈人生的各个方面。这样做,学生很愿意和老师交流,老师会轻而易举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心理问题,及时引导,避免悲剧的发生。真的,紧要关头,一句贴心话会影响人的一生。

4.重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教育。強调和发展自然科学的同时,重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教育。对各学科的学生开设哲学或政治理论课,为什么要加强哲学学习呢?“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知识,而是提高精神境界”。“刚刚兴起的‘人本主义和‘新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潮,在世界许多地方都颇有影响,它重视人的自我发展,特别是个人意志、情感、兴趣、需要、个性以及生活能力等的发展,反对从社会的发展或科学的发展出发来观察和处理教育问题,而强调从人本身的发展出来设计教育”。

猜你喜欢

功利化功利性学校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学校推介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