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省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中的思考
2016-05-30曾国尹健秦廷凤
曾国 尹健 秦廷凤
摘 要:近年来,在贵州省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各入网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思路扎实推进,取得了新的进展,促进了贵州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为科学研究服务的能力,提升了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该文对贵州省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依托自身的思考和全国各地的一些经验提出解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贵州省 科研仪器 共享 平台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066-03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等文件颁布实施,从国家到地方都已陆续建立起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很多研究认为,科技计划、项目、科研设备等资源在不同部门重复购置、过度配置、低效使用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科技能力、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和发展[1]。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大型科研设备资源,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服务体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十分必要[2]。在2014年年初贵州省根据该省实际情况重新规划后建立了“贵州省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大仪平台”)。
1 贵州省科研仪器管理的现状
贵州省于2006年启动建立“贵州省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然而,由于运行保障机制缺失,相关制度不健全,缺少激励、评价、考核长效机制,平台功效未能充分发挥。因该省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建设水平比较落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进一步整合该省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建立健全全省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机制和共享服务体系,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该省跨越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2014年年初开始,对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质检商检系统、大型企业等多家仪器设备资源拥有量较大的单位进行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的调查,在深入调研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本着统筹资源整合与资源建设的要求,统一规划,整体设计,先后成立了贵州省大型科研仪器共享管理办公室(简称“大仪办”),制定了《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平台至2016年7月先后完成3次全面改版升级。同时,2014年和2015年进行了两次科研仪器共享服务机构奖励,分别是22家入网机构共计230万元和63家入网机构480万元,从而提升了仪器拥有单位的共享积极性和工作人员对共享工作的积极配合,使该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工作具备了一定综合实力。
“大仪平台”建成运行以来,共计195家单位加入(见图1),科研仪器达到2 551台(见图2),其中20万以上的有1 998台,仪器原值达到16.6亿多元,入网率达到93.3%,平台访问量达260万多次,形成了覆盖生物医药、食品安全、交通勘察、材料工程、机械电子、农产品、能源、矿产、环保、医疗器械等众多行业和领域的检测平台。
2 平台运行存在的问题
2.1 “大仪平台”网站建设问题
补贴申请、服务评价、实时监测统计等功能不够完善,未能及时复查更新仪器数据信息,规范仪器数据不够标准。仪器申请入网、检测机构入网等的网上受理功能和流程,需要进一步根据该省仪器拥有单位自身实际情况提升平台操作能力,实现快捷方便的在线服务。
2.2 组织保障机制缺失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涉及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缺少专门的领导机构和服务管理团队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该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仪器拥有单位共享仪器资源的热情,检测单位使用共享平台的效果,均有赖于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未能健全,科学仪器购置评议、双向补贴、以奖代补等相关措施不够完善健全,从而不能充分整合利用该省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建立高效的共享服务机制。
2.3 仪器拥有单位共享困难
高校、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自身单位性质决定了对外共享的难度,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有偿共享中无法收取成本费用及费用如何使用等问题比较突出,造成仪器拥有单位对共享工作的抵触心理,对于工作造成额外负担,从而缺乏积极性。同时,仪器拥有单位在提升自身硬件设施等方面,对大型科研仪器不断购置,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闲置。研究者普遍认为共享效率低下是导致过度购置大型科研仪器的主要原因[3]。
2.4 缺乏有效的知名度
“大仪平台”的建立在整个互联网中如沧海一粟,众多贵州省企业及个人对“大仪平台”缺乏认知,更缺乏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同时,“大仪平台”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求的对象无法像国内很多大型网络交易平台那么广泛,造成宣传推广的难度加大。
2.5 缺乏仪器设备使用和报告分析的培训
部分仪器技术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业务培训,很难真正地对仪器进行保养和维护,使得仪器的基本功能得不到合理运用。大多数技术人员仅在仪器安装时接受过仪器工程师相关的基础培训,而且仅局限于常规的实验研究[4]。在对科研能力要求更高的今天,仪器技术人员多数都停留在对仪器使用层面,对自己所做出的分析报告的结果缺乏清楚的认识,只“知前不知后”,对后续的科研工作缺乏有利保障。
3 对如何完善省级平台建设和共享机制的思考
3.1 升级完善改进“大仪平台”
建立一体化、集成式的仪器平台信息服务系统,强化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主题,搭建仪器供求双方之间的“桥梁”。在完善省级网络管理平台的同时,仪器管理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在线服务平台,并纳入省级网络管理平台进行有机整合,打破管理单位界线,形成跨部门、跨领域、多层次的专业化网络服务体系,实现与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的对接。
3.2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由科技、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成立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工作,制定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公共平台共建共享的政策措施,组织协调仪器资源拥有单位、专业服务机构面向社会提供服务。设立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专项资金,保障服务体系有效运行。建立落实双向补贴激励机制,依据仪器设备共享使用实际发生费用,按比例对服务双方进行补贴;根据共享服务考核评估结果,奖励优秀服务机构和个人。
3.3 健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政策支持体系
应该通过建章立制,加强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和保养[5]。制定落实《贵州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贵州省新购大型科研仪器联合评议实施办法》《贵州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评估办法》等政策文件,督促各仪器管理单位建立符合自身共享工作的收费标准和使用标准。对大型科学仪器的范围、建设、管理、共享服务以及考评激励做出明确规定,调动和激励大型科学仪器管理单位、仪器机组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科学的考评体系,使管理部门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现状有全面了解[6]。
3.4 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扩大共享服务范围
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加强平台的宣传,扩大平台知晓面和共享服务范围,使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真正成为该省广大中小企业和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有效手段和技术支撑平台。
3.5 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技术队伍是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组织体制中的决定性因素,决定了开放共享工作的水平[7]。随着国内外分析仪器、分析理论和方法的迅速发展,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角色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的“数据提供者”向“问题解决者”转变,由被动角色逐步发展到主动角色[8]。对仪器技术人员的培训,在针对仪器的使用的同时,更应该对其所出的分析结果进行培训,从而对科研项目研究的“前后”都有个系统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4 结语
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共享与管理,不仅关系着国家资源是否合理利用,还关系到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发展。同时,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仍然需要在不断探索、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完善自身切实可行的共享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对社会的服务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孔德洋.中国科技资源共享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8(6):51-56.
[2] 陈静,唐锋昌.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与管理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5):145-146.
[3] 阮慧,李五一.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的实践和探索[J].实验技术管理,2010,27(9):6-8.
[4] 张艳玲,冯信平,徐志.提高科研院所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287-289.
[5] 张燕.提升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水平和利用率的思考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5):21-23.
[6] 胡晓萍,钟叶龙,徐军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办法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215-217.
[7] 闻星火,郭英姿,魏婧,等.高校大型仪器共享系统建设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5.
[8] 周金池,王兰珍.高校大型分析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