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文化自觉维度
2016-05-30张华刘少坤王福敏
张华 刘少坤 王福敏
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中起重要作用,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先导。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本身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的文化自觉意识包括以下几个维度:(1)民族文化传统自觉,它是对该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与继承;(2)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观自觉,它的实质是对该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3)文化的“自主能力”自觉,它是适应新环境文化选择的自主能力与自主地位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 文化自觉 维度 自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145-03
任何文化现象都离不开对文化的觉醒与自知,高校思政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与传播的重要责任,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不仅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接受程度,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树立什么样的文化意识及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与意义。
对于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是国内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对该民族文化传统的“自知之明”;二是该民族文化传统与他民族文化的关系;三是新环境下对文化的“自主能力”。基于以上分析,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文化自觉应该具有三个维度。
1 民族文化传统自觉
何为传统,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在其权威性著作《论传统》中对“传统”的三个特性作了揭示:一是“代代相传的事物”,既包括物质实体,亦包括人们对各种事物的信仰以及惯例和制度;二是“相传事物的同一性”,即传统是一条世代相传的事物变化链,尽管物质实体、信仰、制度等在世代相传中会发生种种变异,但始终在“同一性”的锁链上扣接着;三是“传统的持续性”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持了“传统”所具有的所有特性。但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受到了来自他内部的质疑,以至于出现了反文化传统的事件发生:首先是新文化运动,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看作是历史的包袱,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其次是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最后是改革开放后的全盘西化思潮的出现。即使这样,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依然保持的“传统”所具有的魅力,传统不是历史,它不会成为过去。传统的载体是文化,只要文化存在,传统就不会消亡。传统“她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1]因此,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在了解这个民族的传统。
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他们的教学实践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应是不断‘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是时时回望文化‘典祖的过程;从个体的角度,每个人一出生即已生活在传统的‘掌心中,传统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无法摆脱的‘命定。由于文化传统关联着人们的文化情感、文化记忆和文化习惯,如果缺乏对文化传统预制力的深刻自觉,那么,当代文化建设实践不仅会陷入‘无根无据的漂泊状态,还会与社会大众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产生隔阂而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2]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民族文化传统自觉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自觉,就不能肩负起自身的岗位责任和社会责任。
人的成长是在“生物基因”与“文化基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大学生的成长同样离不开这两种基因,而且“文化基因”对他们的作用更为重要。“如果说‘生物基因使人成为人的自然力量,那么,‘文化基因则可以被恰当地称为使人成为此人的文化力量。正是‘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的共同作用,才使人既保有人的共性,又秉持人的特性。”[3]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每一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正是在这种“文化基因”的作用下实现的。因此,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与自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必备素养,他们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自觉是使大学生受到民族文化基因侵染的保障。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必须注意避免教条主义的发生:一是把文化传统作为教条而进行“继承”;二是为了民族文化传统的保存而放弃与多元文化的交流,使民族文化传统丧失鲜活的生命力。
2 全球化背景下价值观自觉
在地球已经变成村落的今天,保持文化自觉的关键是价值观的自觉。文化自觉的背景是多元文化并存与相互碰撞,没有文化的多元就无所谓文化自觉。在文化体系中,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所有文化的外在表现,无不体现了价值观的内容,它渗入于外物、行为、语言等各方面,没有价值观的植入,所有文化都不能称其为文化,所有一切事物只是没有灵魂的驱壳而已。因此,价值观自觉是文化自觉的核心、灵魂。
目前,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冲突与困惑是我国大学思政课与道德教育遇到的一个文化事实。文化的冲突与碰撞自1840年始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种冲突与碰撞也成为几代仁人志士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在历史的发生过程中,不同时代提出的解决方案迥异,“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朝代更迭、文化运动等都没有解决这一难题,至全球化的今日,这一问题更为突显,可见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是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都会遇到的问题,关键在于这种冲突与碰撞给各时代人所带来的影响有多大。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影响到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文化冲突与碰撞的实质是如何处理该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所应采取的态度,不是要改变自己的文化形态以适应其他文化形态,而是在这种文化冲突与碰撞中不迷失自己的文化认同,这就需要高度的价值观自觉,这种价值观自觉并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能够对各种文化形态有正确的判断,即不是坚持民族主义,也不是坚持民族虚无主义,即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唯我独尊。张岱年先生指出:“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的理论基础也在于价值观。”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高度的价值观自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与碰撞的过程中,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高度价值观自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文化冲突与碰撞的过程中,会使自己迷失于多元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对学生的指导也会出现负面效应。
文化自觉其实质是价值认同。中国在传统社会的价值观认同是自由状态,在经历了外来入侵之后,价值观认同又出现了自卑状态,现在认识到了价值观认同应该有的自觉状态,但这种价值观自觉是建立在对民族文化传统认同与社会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价值观自觉一方面来自于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自觉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思政课教育工作的基础,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会使教学成为苍白的说教,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保障。
3 文化的“自主能力”自觉
文化的“自主能力”是指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在社会转型时期,适应新环境所需的文化选择的自主能力与自主地位,文化创新是其重要体现。
历史发展到21世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发展,尤其在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历史转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所没有经历过的。在传统中国,文化处于自由状态,世界中心、天朝上国的文化自信,在经历了坚船利炮的攻击后,看到了世界的发展,文化的自卑心理使自近代以来一直在不断向西方学习,有时甚至丧失了自己对几千年文化传统的认同。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开放国门时,文化的“自主能力”自觉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民族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现代化的启动无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都无法摆脱其植根的文化土壤(传统),而这块土壤的悠久与曾经辉煌、独立与系统,使其产生了极大的惯性和文化的拉力,”[4]他使我们在面对世界先进国家和不同文化形态时,必须立足于这种文化土壤,吸取营养,做出文化自主选择。
当今社会,文化的功利性、低俗化、主流意识的被边缘化、传统被弱化等倾向日益凸显,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也不能幸免,如何使大学生对这种文化的负面效应具有抵抗力,关键在于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更多地来自于生存环境与学校教育的熏染。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文化“自主能力”自觉意识无形中对大学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文化“自主能力”自觉表现为:第一,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立场与观点。高校思政课教师所具有的文化立场与观点直接体现了在新形势下文化选择的自主能力与自主地位,教师是否站在民族的高度认识各种文化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文化选择。第二,对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的正确视角。高校思政课所肩负的使命就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与政策教育,所涉及的领域从思想、道德、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形势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涉及到对人类历史与现实的形势分析,具有正确的分析视角,不仅影响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文化创新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文化创新能力,不是体现在创造一个文化产品,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创新意识与精神,这种文化创新能力不仅会使教学过程丰富新颖,精彩纷呈,而且也会在教学的设计中启发学生思维,感染学生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在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自觉是保持中国特色的首要前提,没有文化自觉,中国的发展会迷失方向;没有文化自觉,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会迷失方向。提高文化自觉,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必须。
参考文献
[1] 孝通.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37.
[2] (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5-21.
[3] 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199.
[4] 李萍,童建军.论文化自觉的三个维度[J].道德与文明,201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