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扬州经济结构调整探索与思考

2016-05-30孙凤娟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经济结构新常态对策

孙凤娟

摘 要: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不同于以往发展的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使原来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不断显现,从而使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焦点问题。扬州市和全国一样也需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利用新结构理论从产业、需求、城乡、区域几方面深入分析,才能在扬州经济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找准存在的问题,从产业、需求、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对策和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结构;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6-0103-05

“新常态”并不是一个内涵十分精准的词汇,却是中央对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一个准确判断,说明我国正在进入经济发展由原来三十多年里接近两位数的平均增长速度转变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是一个表面现象,其本质是结构问题,经济结构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全国情况如此,扬州也不例外,只不过扬州有其自身的一些特殊性。

一、准确把握扬州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经济新常态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特征

新常态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在2010年第40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提出。在宏观经济领域,新常态被西方媒体界定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在国内,“经济新常态”这个新词,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在河南调研时提出的。接着11月,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习近平把“一个词”扩展为“三句话”,从三个方面对“新常态”做了比较具体的阐述:一是增长速度的变化,二是结构的调整,三是要素动力结构的调整。随后,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针对“经济新常态”,概括了九个趋势变化,系统、全面、深入地概括了新常态的特征,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特征,这九个方面可以概括为总需求、总供给以及宏观经济三大领域,其中前两个领域主要涉及到居民和企业的市场化行为,第三个领域涉及到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从上述九大趋势性变化和特征可以推出新常态下“四大转变”的结论:(1)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3)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4)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二)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原因

1.经济发展规律客观要求。经济规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人们主观上是否认识,经济规律都客观存在并必然发生作用。遵循规律才能科学发展;违背规律,不仅难以发展,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付出巨大的代价。

当前,遵循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就要遵循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理性看待新常态,站上新的发展方位。今天,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中国经济必须保持一定速度,但也应看到,随着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中国经济“做不到”也“难以承受”像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转向创新驱动。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必然会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这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2.国际历史实践经验使然。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一个国家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时间都不会很久,最多是二三十年,比如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时间都不超过三十年,其中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一个经济体在实施追赶战略的时候,会带来经济高速、持续的增长,但是时间一般都不超过三十五年或者四十年。以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为例,1950—1973年的二十四年时间,年均增长速度是9.7%。1973年之后,到 1990年期间年经济平均增速回落到4.26%,1985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之后到2012年期间经济平均增速仅为0.86%;20世纪 60年代至90年代前期韩国经济年平均增速为8.02%,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12年期间仅为4.07%;20世纪50 年代至90年代前期,我国台湾地区国民经济年均增长8.15%,之后到2012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下调为4.15%。

中國在很多方面与日本是相似的,现在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第一个阶段上保持一段时间后,开始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然后又相继进入第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增长速度是逐渐下降的,每个阶段的增长速度大致相差2~3个百分点,这与很多发达国家是相似的。

通过对以上国家实际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使是世界先进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一般也不能超过三十年,这背后发挥作用的就是长周期理论。按照长周期理论的预测,一般每过三十年的时间,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三)新常态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从量变到质变长期积累、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表明我国发展站上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繁重。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新常态调控思路的重大创新。

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经济能够比较平稳地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是充分运用了经济赶超时期后发优势和要素资源比较优势,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但今天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各种生产要素已经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国内国际经济格局也出现了深刻变化。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资金成本等要素投入的低水平数量型规模扩张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红利”时代已经告一段落。今天的中国,面对的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克服“三期叠加”的“成长中的烦恼”,要应对各种利益博弈的挑战,在传统生产要素边际效率递减、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拐点的时候,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依靠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再平衡,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释放组织变革的红利和制度改革的红利,以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扬州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基础扎实,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支撑扬州经济发展的因素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人口红利处于上限,传统比较优势趋于弱化,发展动力机制需要转换,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这些都对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形成了强大的倒逼机制。

二、扬州经济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结构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收入结构、区域结构。因此,扬州的经济结构也从产业、需求、城乡、区域四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一)产业结构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扬州已具备了完善的产业基础。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拥有家庭农场1 703个、农业龙头企业达361家。工业形成了汽车、机械装备、船舶、石油化工、新能源和新光源等五大千亿级产业。传统商贸业、旅游业支撑明显,物流、软件与信息、现代金融、商务、文化创意与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扬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13.54∶52.99∶33.47调整为2013年的6.9∶52.08∶41.02(见表1)。但是相比较江苏尤其是苏南一些城市,扬州市产业规模总量仍然不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够合理,工业化程度高但工业化水平落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总结扬州市 2000—2013 年产业结构的发展,由上页表1、图1 和图 2可以看出,扬州市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状态。2013 年,扬州市第一产业较 2000 年下降了 6.64%,剩下 6.9%。与此同时,扬州市第三产业比重则上升了7.55%,达到41.02%。由此可见,扬州市工业产品的结构有所改善,虽有改善趋势,但扬州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偏重,重点发展的船舶、机械装备、石化等行业都属于重型工业,重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超过七成。长期服务业占比不高,2014年服务业占比为42.5%,全省为46.7%,而全国已达48.2%,发达国家则为70%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接近60%。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仍占主体,现代、新兴服务业比重较小。工业产业发展方向雷同、同质化比较严重,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均超过0.5,存在内部竞争与重复投资,部分地区产业层次还较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占主导。十大园区中除了化工园区外,其余开发区均有2—5 个相似的主导产业,园区间缺乏错位发展,缺乏特色化。

(二)需求结构分析

扬州的GDP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来驱动,其需求结构为政府主导型的投资模式成效欠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资本形成率相对偏高,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投资。资本形成率亦称投资率,长期以来扬州经济发展依赖于大量直接投资,但这些投资项目存在投入大、效益低等问题。2011—2014年,扬州资本形成率分别为59.17%、59.45%、59.44%、59.33%,而当前世界资本形成率的平均水平在20%左右。投资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制约了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2.居民消费率总体偏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提高。合理的居民消费率不仅有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从国际经验看,多数国家的居民消费率通常为50%以上,而我国自2005年来高于40%。但扬州市居民消费率近三年来分别为27.6%、27.8%和27.9%,远低于世界、全国水平,消费不足已成为制约扬州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3.外贸依存度不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不强。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个地区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总体来看,扬州的外贸进出口额还偏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不强。进出口总额仅有100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9年开始扬州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步回落,2014年仅为16.6%,比2010年降低3个百分点。

4.霍夫曼系数逐步下降,工业结构仍然偏重。霍夫曼系数可以分析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趋势。随着工业品的升级,霍夫曼系数逐步下降,分为5(±1),2.5(±1),1(±0.5),1以下四个阶段。自2010年以来扬州市霍夫曼系数(以轻重工业产值之比来近似计算)分别为0.375、0.326、0.303、0.297和0.292,輕重工业之比呈逐渐递减趋势,表明扬州工业结构趋重,2014年规模企业中近1/5属于高耗能行业。在资源、能源、环境日益趋紧的形势下,原有的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

(三)城乡结构分析

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但差距在拉大,这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快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切实缩小城乡差距,就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五年扬州市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2009年城镇居民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9 146 元,2010年增加到了21 766元,增长额为2 620元,增长了 12.1%。2013年更是达到 30 690元的新高点。 2009—2013 年,扬州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 10%以上(见表2)。2013年,扬州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 690元,同比增长9.6%,增幅与省均(9.6%)持平,绝对量位居全省第八,增幅位居全省第三。

与此同时,扬州市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从2009年开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以每年14%的比率增长,在2013年达到了人均14 214 元(见表2)。2013年,扬州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为12%,增幅高于省均(11.4%)0.6个百分点,绝对量与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七。

近年来,虽然从收入和支出角度来看,农村的增长率都高于城市,城市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有下降的趋势(见表2)但从绝对值角度来看,差距在扩大。扬州市除了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扩大之外,城乡之间的金融、医疗、教育、社保等资源差距也越来越大。

(四)区域结构分析

扬州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一是市区领跑全市经济;二是区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013年7 个区县中实现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市区 181.7亿元,是最低的宝应县23.7亿元的 8倍。

三、适应新常态加快扬州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居民消费结构

根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再生产理论:消费资料的发展归根究底还是制约着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生产资料与个人消费存在着联系,并且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社会总资本生产循环最终的需求是消费,它是整个生产循环中新的开始和基本的归宿。通过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我们可以知道,实现所有社会成员不断地增加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是所有生产以及所有社会投资的终极目标。而当前,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因此,扬州市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我们在采用增量投入启动内需时,要通过效益原则来准确地把握我们的投资方向,从而实现财政投资的启动,同时,必须把速度、结构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供给能力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隐形的消费需求转成现实有效的需求。

其次,在扩大投资需求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刺激居民的消费水平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对此我们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促进消费信贷,引导和发现更多的消费需求;二是支持居民买房和购买一些大件或者耐用的消费商品,从而推动城镇住房制度问题的革新;三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领域,支持居民增加服务消费;四是拓宽农村市场。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夯实扬州经济发展基础

夯实扬州经济发展基础,最重要的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在三次产业之中,工业仍然是扬州市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战场。这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是提高效率,效率提高是牵引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而扬州市第二产业的效率几乎高出第三产业的两倍,所以对于扬州来说,应从以下方面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出,在工业化最开始的阶段,工业需要农业提供积累,一切都需要农业来支持;但是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着农村,从而实现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共同发展的结果。对于地处长江中下游、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的扬州市来说,应努力在现代农业建设领域走在全省前列。同时,政府要出台与市场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市场管理,维护农业市场秩序,建立公平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秩序。

2.完成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从“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的变动状况看,虽然扬州市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取得较大进展、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全国,但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却在下降,当前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营机制灵活性较差;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比重过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因此,“十三五”期间,扬州市应以“中国制造2025”及江苏《行动纲要》为指针,以“互联网+”为战略先导,大力发展“扬州智造”“扬州精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制造强市,基本建成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

3.大力发展服务业。根据工业化国家发展经验,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完善市场化需要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给予支撑。而扬州市第三产业的规模还较小,发展速度还不够快,主要以层次较低的餐饮、商贸零售等服务业为主。因此,扬州市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应从实际出发,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扩大总量,提高层次为重点,在传统的餐饮、商贸等产业升级换代的同时,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聚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为导向,提升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养老、旅游、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全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用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金子招牌,拓展旅游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服务国际化标准建设,努力把扬州打造成为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挖掘扬州经济发展潜力

1.分类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是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节点。扬州市应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原则,分类发展小城镇。使得城区周边镇、重点中心镇、特色镇以及边远地区的综合性小城镇协调发展,支撑县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做特美丽乡村,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扬州应在全市交通干线、旅游景区和生态中心周边优选一些中心村予以重点打造,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规划引导,合理确定村庄布点和建设规模,因地制宜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3.推进户籍、土地、金融制度改革。城镇化的重点是解决人口、土地、资金问题。通过户籍、土地、金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发展的制度藩篱,增强城乡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流动性,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完善区域平衡,形成扬州协调发展格局

加强中心城区的发展,做强做优中心城市,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同时要做强三个县级市,加快全市各区县产业分工协作,培育壮大符合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努力打造产业发达、功能完善、承载力强、特色鲜明的中等城市,增强县城辐射能力,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完善区域平衡,促进扬州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结构新常态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