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2016-05-30李玉红
李玉红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028-02
担任初中物理教学十几年来,我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带着对新学科的好奇,保持着对物理的好奇心,进行物理的学习,由此产生了令人可喜的效果,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困惑。
一、抓住学科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关注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特别是初中可操作探究实验很多,所以我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及能否自己收集器材,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课后亲自动手进行小制作,以此调动他们的探究欲望,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物理科学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
八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开设物理,在进行序言《科学之旅》教学中,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物理是一门什么科学,而是先精心的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
1.取一烧瓶装上水,用酒精灯加热让其沸腾后停止加热,水不沸腾了,提问学生水还会沸腾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会。这时我倒置烧瓶并在底部泼上冷水,让同学们观察,刚才不沸腾的水又沸腾,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
2.拿着一个三棱镜接受一束光,棱镜可以把白光分解在白墙上,墙上出现了一道彩虹,学生激动起来了,在拿一个棱镜接收彩虹,彩虹又不见了,此时学生更加兴奋了。
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后再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学习,学生自然归纳出学习的要点:物理有趣有用。在讲到大气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问学生拿着一个漏斗吹乒乓球,乒乓球会怎样?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会掉下来。我让学生来演示,结果出乎学生意料,不但不会掉下来还会紧紧吸住,学生的好奇心大增。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让学生觉得物理真有趣。这时教学效果一定很好,课本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学到大气压强时,学生明白了医生拔“火罐”的原理;学习了摩擦,同学们知道了“花纹”;学习了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他们明白了喷雾器的原理;知道了为什么刮风时树叶会漫天飞等的原因。在进行完电学的教学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转动的线圈。时间不长,有一个班的学生把自己粗糙的作品交给了我,让我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仔细的看了,还真不错啊!我还让学生课下自行设计车灯,很快,学生们就有了回音。有一个学生骑着自行车来找我,让我看他的杰作,我惊讶于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抓住学生的感情,旁征博引,利用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延伸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充分与学生接触。每班学生我首先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上课时,用自己的热情和友好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总是以一种鼓励的目光去看他们,用和蔼的语气指出其不足,达到让他们敢于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交流的好坏,在一定的成分上决定了教学的成败。
2.利用多媒体介绍物理学史、物理学家。在教学电学时,讲述电气魔术师——爱迪生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体会到“成功=勤奋+惜时+科学方法”这一道理。在教学电与磁时,介绍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偏角”的科学家,介绍“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产生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样很快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收获小小喜悦的同时,也有许多困惑:
(一)安排课时不够
八年级上、下学期都是六个单元,章节较多,考查的内容也不少,并且课时量为每周两课时,基础知识章章重要,又章章杂、乱、繁、多,学生没有充足时间去记忆、去巩固,一周的两节课犹如走马观花,而且需要拓展的地方不少,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拓展。
(二)实验条件影响物理教学
“活动与探究”较多,教材中许多实验现象、结论应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出。我们绝大多数实验无法完成。有的实验缺仪器,上好一节实验课很困难,有的实验操作困难,能不做则不做。学生实验能力比较低,活动时间不易控制,“活动与探究”课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实验数据测不出来(或测出数据都是错的),那么实验结论也得不出,时间白白浪费掉了,又没有足够时间重新补救,实验教学效果为零。
(三)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有形式无实质
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交流学习已成为各科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共鸣。在实施新课程后课堂上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一呈现问题,教师马上要求学生开始合作学习,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叽叽喳喳,热闹非凡,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却站在一旁,置身事外。这种合作,由于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缺少了师生间的互动,只能流于形式。
在实施新课程后,课堂的作秀,教学内容过于情境化,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有形无实等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教师有必要继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找优点,找差距,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更深入地理解新课程的新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从而实现“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