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区域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2016-05-30赵琼付扬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

赵琼 付扬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面向区域经济的教育类型,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位置日益凸显。广东作为职业教育大省,虽然在发展规模和在校生人数方面成绩突出,但是区域發展不均衡问题严重。在介绍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和国内外职教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广东省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和区域职业教育合作三种发展模式,并进行优缺点分析,以期为现有条件下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等职业教育;职教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6-004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社会各方关注,发展势头强劲,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已然跃居世界第一位,职业院校的数量、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近年来持续走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面向区域经济,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一、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联性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越多,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这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反之,如果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则高职发展规模也会萎缩。

(二)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智力支持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双重作用下,一国或一个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金和土地,而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内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国内外主要职教模式分析

职教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一个区域甚至是一所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规范化的标准形式,它涉及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管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

(一)国外代表性职教模式

1.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职教模式。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加拿大的CBE模式,都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人才培养具有通用性、灵活性、适应性。

2.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教模式。如以德国为代表的德语圈国家采用的“双元制”,职业院校需根据企业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岗位培训和岗位实践,劳动专业化程度高。

3.以市场调节为主导、国家主管的职教模式。如,英国的BTEC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4.以职业学校为特征的职教模式。针对不同职业的特点,职业类院校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区域内的产业实行产学合作实现联动发展,如韩国的专门大学,日本的专门学校、专修学院,以及新加坡的教学工厂。

(二)我国代表性职教模式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基本延续了亚洲以职业学校为特征的发展方式,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借鉴他国经验,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

1.“订单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校企双方签订合作“订单”,采用“课堂教学+企业实践”的教学方式,强调职业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所需人才。

2.“产学(研)结合”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互利关系,利用企业的实地操作环境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共同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共同开发理论和实践课程并参与实施,实训和科研实现有机渗透。

3.“工学交替”模式。学生先在企业实践、然后再到学校学习,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实训基地建设,并提供实训设备、进行技术指导,参与育人的全过程,将教学场所和学习场所从学校延伸到企业。

4.“职教集团”模式。由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等联合组建职教集团,在集团相关章程约束和指导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

5.“区域合作”模式。不同国家(地区)或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之间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一种模式。

三、广东省区域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一)广东省区域经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广东统计年鉴(2012)》对区域的划分,“珠三角”指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江门、中山、惠州、肇庆;“粤东”指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粤西”指湛江、茂名和阳江;“粤北”指韶关、清远、河源、梅州和云浮。

1.转型期间广东省区域经济现状。作为经济大省,广东省于2008年开始酝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依靠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加工制造环节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逐渐由珠三角地区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而粤东西北地区的本地劳动力则向区域内的第二和第三产业以及珠三角地区转移。

经济指标显示,珠三角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远高于广东其他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总量和层次双提升的特点。

2.存在的问题。广东省经济总量虽然全国排名靠前,但是大而不强,受经济环境、人力资源等条件约束,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发展后劲。与长三角相比,广东省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暴露出了实用技术型人才相对匮乏,一线工人的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短缺情况严重;地方政府存在“短视行为”,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力度不足等问题。

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看,生产力过度集中于广州、深圳、东莞,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处于游离状态,相互之间的关联度较低,若政府强行主导产业转移行为不当,必然会造成后发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二)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广东作为职业教育大省,截至2015年底,已有职业院校共725所,其中高职院校81所,職业院校在校生257.63万人,其中高职院校在校生81.56万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想要实现由“大省”到“强省”的转变,就必须了解由于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广东高职教育在区域发展不均衡方面的问题。根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统计结果显示,全省87%的高职院校处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在校生人数占比87%;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尚有两个地级市没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

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部分学校热衷于提升办学层次而非强化自身的办学水平,对办学资源缺乏必要的重组能力,在学科建设上追求大而全,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较为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偏好低成本投入;同时,以就业为导向,过度市场化的专业建设模式违背了适度超前原则,削弱了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贡献能力。

(三)广东省区域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

广东省内高等职业院校应立足于地方,认清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寻求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契合点,选择或探索适合学校的职教发展模式。

1.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注重校企资源、信息共享,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可以实现校企“双赢”。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日本的“产学合作”等都属于该模式。

该模式适合于省内知名度较高的高职院校与区域内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中型或技术创新类的小型企业合作运用,有利于学校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有选择、有重点地搞好区域服务。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实力,以及合作中主导地位的差别,可具体划分为:(1)学校引进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2)工作和教学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模式;(3)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的“教学工厂”模式;(4)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的“订单培养”模式。

省内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采用该模式,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表现更为突出,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表面层次,未能达到深度融合的程度;在社会需求调研、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内容确立、成绩考核评定等方面企业没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2.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职教集团的构成主体主要包括政府、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社会组织和研究机构六类。按照组建方式不同,职教集团可分为:(1)围绕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特点,面向地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区域型职教集团;(2)围绕区域内行业人才需求,由行业组织自行牵头建立的行业型职教集团;(3)跨行业或跨区域的复合型职教集团;(4)以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招生就业为合作内容的特色型职教集团等。

职教集团有利于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和院校类别界限,推动广东省内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和共享。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先富带动后富”方式,以省内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相关职业院校为成员,联合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相关组织组建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要求职业院校主导,区域内行业、企业重点参与,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负责协调、监督。逐步将珠三角地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带到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县级职教中心、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等。

从全国范围来看,较为有效的、值得借鉴的模式有以城带乡、三段式培养的“海南模式”,以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以及江苏职教集团等。但是也要注意,在省内不同区域建立的各职业教育集团要依据成员各自的优势、特点和分工,合理配置人、财、物和信息等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3.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模式。“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即为实现区位优势互补,补偿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区位劣势而进行的区域之间职业教育要素流动,以完成不同区域间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架构的模式。目前主要采用三种形式:(1)省内经济区域之间合作;(2)不同省际之间合作;(3)中外办学。

珠三角和粤东西北高职教育发展可借鉴江苏“南北合作”模式。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和粤东西北地区职业院校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子方式扶助,教育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学校借助珠三角地区结对子学校名义进行招生,学生由双方分时分段共同进行培养,毕业生由珠三角地区的学校负责推荐就业。该模式可以实现省内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职学生的招生方式、学习年限、培养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校长和教师也可以进行跨地区交流互派,有效提升了落后地区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此外,为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高职院校也可以就某些专业与国际上有特色或具有成功办学经验的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管理制度、考核方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但引入的大部分是办学成本低、易操作的经济类、管理类和信息技术类学科专业,缺乏全局眼光,容易重复建设,并无形中扩大了区域间差距。

四、结论

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采用何种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一方面要考虑区域内现有的经济层次和教育发展水平,以及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理念,二者缺一不可。

地方教育部门必须要加强统筹,在职业教育布局上要体现出区域产业体系的特点,避免无序发展、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无论选择何种职业教育模式,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优质人才。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