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暴力和宽容之间找到平衡
2016-05-30彭绍蓉
彭绍蓉
【摘要】:孩子的教育始终牵动着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在很多时候,教师自认为对孩子负责的举动,反而会让孩子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家长面对老师的诉苦和指责,也只是一味的怪罪孩子,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压力,压得孩子喘不过气。老师和家长的过度紧张,真的能帮助孩子更快的成长吗?
【关键词】:暴力;宽容;平衡
一、事件经过
“啪”的一声之后……
“啪!”,在静静的走廊里,这个声音显得格外地响亮,我的心也随之一颤。从小,我就很胆怯这个,不愿去看,更不用说这样去做。但今天,我却近距离地清清楚楚地目睹了这一幕……。原本为人煽凉的折扇却被杨某的家长狠狠地煽在了他的孩子的脸上。在那一刹那,我感觉自己的心被狠狠地摔了一下。再看孩子的脸,折扇的形状不偏不倚地印在了左脸颊上。火辣辣地,像一根红香肠。再看孩子的家长,气得满脸通红,试图在用这一举动来威慑孩子。
言谈之中,有再举进攻的趋势。我见状赶紧舒缓气氛。孩子捂着高高隆起的脸,满眼泪花。此时,我的心仿佛被被摔到了谷底,沉甸甸地,要窒息的样子。此时的我,就像一个罪人,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我都做了什么?孩子只不过是出于调皮,与同学打闹。这是他这个年龄不可避免的错误。可我,却只会告状。这一记耳光,不仅打在孩子的脸上,更打在了我的心上。让我不得不去思考自己在教育学生上的问题。
二、事件分析反思
在这件事上,我首先做了一个自我剖析。我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作为教师,每天面临着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之间的问题可能是最多的。时间一长,首先,教师疲于去做这些事情。又要教学又要育人。恨不能有千头六臂。其次,学生的反复性很强,面对老师的批评、威慑,持续不了多久。因此,作为学校的一方,教师就拿出了杀手锏,希望让家长来协同教育。为孩子告状,就成了家常便饭。作为老师有一肚子委屈要去诉说,受到教育法的制约,除了说服教育,束手无策。教师只能依托家庭教育,希望能夠协同教育。因此,就通过家长会,开学典礼上,留言本等等的途径来与家长沟通,希望求得共识。而作为家的一方,多出在被动接受的一方。但也不乏一些主动沟通者。但为数不多。忙于生计,无从估计等理由充分。家长受教育水平的差异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大相径庭,有的家长过度张显家长的权威,对孩子缺少尊重,孩子犯了错误,不由分说,打骂算作是教育,从不给孩子解释机会,更有甚者,一个不顺心就对孩子又骂又打。有的家長虽不打骂,但是孩子的一切事务都横加干涉,从不给孩子留设一分空间,就拿选报兴趣小组而言,家长竟然不让孩子参加。这样的现象也很多。更有甚者,孩子在班里任班干部,后因能力较弱,不能胜任。因此,改选了别的孩子,家长竟找到老师为孩子“打抱不平”,严重影响班主任的工作。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家校协同教育似乎很难。最根本的问题,要先达成共识,在谈教育。但这个共识却经常走入误区。最后,更有甚者,家校变得对立。例如:有些家长在品德培养上能与学校、老师交流,这本是件好事,但是这种交流大多停留在孩子守纪方面,如孩子上课是否听讲、做小动作啦、孩子听话不听话啦,调不调皮啦等等,其实这种所谓的品德方面的交流仍是为孩子学习上的情况寻找原因,并不是作为独立的孩子的品德培养来进行的。因此,学校与家庭在孩子品德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对立的现象,比如学校里老师教“不打人,不吵架”,家里家长却教孩子“当今社会,人就要凶,别人骂你一句,你就骂他两句”;学校老师教育孩子助人为乐,家里家长教“不关你的事,别管”。如此现象并不少见。这样一来,最起码的共识都达不到,何谈家校协同教育。
三、事件相应措施
在文章的开始,我举了一个我身边的例子。由此,我反思了很多。家长在用武力教育孩子的之后,心里难道不会埋怨学校教育的失败么?这样的想法积压多了,家校能协调吗?那就更谈不上协同教育了。因此,事后,我很少再为学生告状。而是积极地去分析问题,找到一个更合理的教育方法去解决问题。对于与家长的沟通,更多的是鼓励和表扬他的孩子。找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去点燃家长心中的希望之火。与家长建立一个友善的关系,逐渐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
四、结语
幼儿的身心极其脆弱,需要教师精心呵护与关爱,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及生活中,教师应对幼儿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责骂与暴力,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下快乐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邵小佩.幼儿园生命关怀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04)
[2]卢佳鑫.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