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天地宽
2016-05-30孙景杰
孙景杰
无论是文学家还是音乐家,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作为艺术家他们往往会在其作品中精心设计大片的空白,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使作品含蓄蕴藉意境深远。语文教学既是也是一种艺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空白”艺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下面就以《最后一课》为例来具体谈一谈空白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情感高潮处急流顿住留空白——调节课堂教学节奏
课堂上,教师抑扬顿挫,妙语连珠,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设置的意境,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学生、教师、教材的情感相通,使学生情绪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时而平静,时而舒缓,使课堂教学既像一篇曲折生动的散文,又像一首旋律美妙的乐曲,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课堂占的满满的,课堂教学平淡无奇,冗长缓慢,没有波澜,没有节奏,受累不少却效果不佳。适当的运用“空白”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急缓错落有致,虚实相映生辉,语速张弛有度,知识点疏密相间的和谐美与节奏感。“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最长”。例如《最后一课》的结尾处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这是文章情节高潮部分。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的情绪和韩麦尔先生同步达到极度悲痛的程度。这时老师不必再过多讲解过度渲染,应急忙刹车,做短暂的“静场”,让学生自身去感受和体会韩麦尔先生此刻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慨、对法兰西共和国的深情;亡国的切肤之痛,不甘作亡国奴但又无力救国的无奈…… 这样课堂节奏由急入缓,由张变弛,学生在高度紧张极度兴奋中得到精神的放松,又在放松状态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感悟。
二、在学生疑难处欲言又止留空白——激发学生思考探知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其实这就是在阐明空白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留有“空白”并不意味着教学设计的空洞无物,而是不让所有的问题都被老师挖出明确固定的答案,不让所有的时间都被老师的大讲特讲挤得满满当当,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方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品味、去体验、去品尝咀嚼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最后一课》是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学生们对“镇公所门前布告牌在文中的作用”这个问题的理解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可以用“布告牌上写的什么?出现几次?小弗朗士对布告牌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几个问题稍加点拨,留下余地让学生自己分析,就会悟到布告牌与时代背景、布告牌与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展之间的联系。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得知,当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或在随堂练习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其思维容易陷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处境 ,这时教师如果热情地把什么都讲深讲透,全盘托出,学生反而会感到一览无余,无滋无味。有经验的教师会做到惜语如金,点到为止,甚至有意对某些教学内容故意秘而不宣,造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留下一定的内容空白、时间空白、空间空白,让学生自己在理解中探讨,在思考中填补。他们所做的主要是在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加以启发,在思维偏离轨道时加以点拨。让学生在片刻的空白之后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在教学关键处戛然而止留空白——强调深化文章重点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靠一遍又一遍地多次重复或突然提高声音来强调重点。其实,巧妙地运用空白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1、重点内容提出后,在讲解前可以故意停顿一下,利用刹那间的空白吸引注意力,聚焦思维点,利用期待心理激发学习欲望,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所说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意思?”是课文的一个重点。问题提出后,老师无需急忙分析解释,而应立刻做一停顿,一方面,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思维从上文的内容转到这个问题上;一方面,引导学生边思考边期待着老师的讲解。
2、重点内容解决后,教师可以默不作声静下来,营造空白时段,让学生或自学自读,或讨论交流,或梳理思路,或归纳总结。因为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分析,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感悟。
3、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在一节课内,学生脑力工作节律的起伏变化是有规律的,前10—25分钟思维处于“兴奋波峰”,中间10—15分钟达到 “疲劳低谷”,最后的10—5分钟又会出现一次兴奋高潮。这些都是教师应引起高度注意的关键时间段。所以当教师讲到一定时候,学生往往会因略知一二而产生自我满足感或厌倦感,容易分心走神无法深入思考,甚至课堂上会出现一时的骚动,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这时教师既不宜徒劳无效地一味讲下去,也不能怒气冲冲地停下来训斥他们,可以灵活的把这一段时间留做空白,运用戛然而止促其惊然醒悟、目光暗示使其自我矫正,提出问题激起动态思考等方法以引起他们注意,待其注意力调整到最佳状态后再讲。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深化思考又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
四、在讲课结尾处设置悬念留空白——促进知识总结延伸
接受美学原理认为:“作品的美学原理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创造的基础便是作品的空白”。课堂教学的结尾设计空白也十分重要。一堂好课的结尾处不应该是一个完美无隙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遐想联翩的省略号,这样的结束可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里的省略号就是教师有意设置的悬念,有意安排的空白。 在教学结束前可以留下时间空白,给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帮助学生对一堂课的内容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可以留下与下次课相衔接的内容空白,为下次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准备;可依据教材内容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为发散思维搭建知识桥梁, “空”下广阔的课外的想象空间。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思维活动仍在继续不断地延伸,把所学的知识推向更深处和更广处。例如:在讲解《最后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尾声空白:小说写了上课之前、上课之后、宣布下课等情节,想象并续写下课之后围绕两个主人公发生的情况;课下阅读反映我国抗战时期学校生活的作品,与《最后一课》比较,理解民族语言与国家尊严和爱国感情之间的深刻联系。这样的悬念给思维留下了大片的空白,既总结了所学知识,又由所学知识生长深化出许多新知识,起到了计白当墨、以一当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留白天地宽,运白学问大,语文课堂教学中空白艺术的运用确实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