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堂观察,构建有效课堂
2016-05-30娄娟
娄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34-02
三月,我执教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中的《渔歌子》。请部分老师针对这节课的目标设置、目标达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等几个维度进行了课堂观察。我有以下深刻体会:
一、合作学习——众人拾柴火焰高
格林伦说:“ 文明世界中的人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本领是有成效的合作本领。”虽然说,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合作学习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合作学习决不是几个人围在一起的代名词,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并不容易,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
1.要求明确,各有分工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我总是喜欢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如果我是小组一员,怎样才能不闲着?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怎么配合?怎么分工?然后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中出发,设计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的开放性、可合作性的问题,让学生言之有物。这节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自学要求:这首词中你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个词语的意思你不太理解?试着说一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落实自学是良好合作的基础)我提出这样的合作要求:交流自学情况,在谈自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时,意见相同时不再重复,(避免人云亦云浪费时间,同时有助于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意见不同时及时提出。(珍视学生独特的个人意见)整首词的意思,每个人都要说。(保证组员全体参与)个人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体现小组合作作用)如果经过讨论还存在的疑问,小组长负责记录。(明确分工,避免推诿,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在全班交流时可以提出。
2.给足时间,不走过场
教师要给合作学习安排充分的时间。根据需要每4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从9:18分提出合作要求后,学生纷纷开始合作。此时,教师巡视全班,及时参与或倾听小组讨论情况。最后一小组交流讨论结束后,进入交流阶段,请多个小组的学生汇报合作情况,并针对汇报情况及时小结或引导。9:30分结束,用时12分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保证下,实现了全员参与、讨论倾听、同伴互助、汇报交流。同时,也较好地完成了对目标2的学习。
二、注重生成——未曾预约也精彩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预设,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如教师漠视之,只顾按预定方案讲下去,纵然“完美”,也是无效的,因为它不仅是失去了生成的机会,更是目无学生的表现。反之,重视并很好地注重了这些“生成”,纵然表现出不“完美”,却仍然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渠老师在《渔歌子》的课堂观察中负责观察教师的教这一维度。她说,教师在处理课堂生成问题时,是比较得当的。
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把合作时经过小组讨论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对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我是有预设的。如箬笠、蓑衣离现代比较久远,当学生弄不明白时,我打算出示图片等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箬笠、蓑衣。可在小组汇报环节,就已经有学生理解的很到位了。显然已经没有再提出来进行强调的必要。出乎意料,学生提出了一个关于“西塞山”的疑问。一个学生说:“我们组查了西塞山的资料。他的书上说西塞山在湖北黄石市,我的书上说西塞山在湖州南郊。西塞山到底在哪儿?”
对于这个非预设的,和完成课堂教学并无太大关系的问题,教师没有置之不理,或者直接否定学生这个问题的意义不大。而是说:“我也查了关于西塞山的资料,确实有分歧。因为作者张志和所处的年代太过久远,直到现在,人们仍不能确定西塞山的具体位置。希望你在假期有机会真的走一走,转一转,考察一下哪儿才是西塞山的位置,相信弄清这个问题后你也成了名人了。现在我们只知道西塞山是作者张志和曾经生活的地方,那个地方美得犹如仙境。让我们读一读这首词,来感受一下。”
对于生成的至今尚无确切位置的西塞山在哪里,学生在查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确实是学生真实存在的疑问。而教师在肯定学生问题的同时,鼓励学生去现实中探寻西塞山的位置。同时引导学生明白关注的目光应放在作者所描绘的美景上。
三、读写结合——当堂未了的遗憾
当学生进行过关于意境描述的语言叙述后,时间已经到了。我只好把改写练习布置为家庭作业。
当然,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但是至少,通过课堂观察,观察成员认真而科学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实现最有效的教学,将成为我下段重点关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