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山西威风锣鼓看民间锣鼓舞蹈的创作

2016-05-30王歌

艺术评鉴 2016年16期
关键词:创作

王歌

摘要:中国民间舞蹈的崛起,与中国锣鼓的兴盛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锣鼓的造价低廉、节奏激越,给了民间舞蹈艺人以生存的凭借和艺术实践的依托。锣鼓的音响洪大,便于掌握,给了平民百姓以生活的乐趣和参与艺术活动的可能。锣鼓能将民间乐舞艺人的艺术实践和平民百姓对乐舞的艺术活动结合起来,能将艺术创作群体与艺术欣赏群体相互结合。

关键词:威风锣鼓 锣鼓舞蹈 创作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075-02

一、山西民间舞蹈威风锣鼓的起源

任何一种民间舞蹈的产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山西的威风锣鼓亦不例外。在查阅了很多的相关资料和走访了很多临汾民间锣鼓表演的老艺人后,我个人觉得山西威风锣鼓的起源或者说产生概括起来讲有两种说法:其一,它的产生有着浓烈的神话色彩。相传尧王一日路经临汾城北三十里处一村庄,有一户人家的羊生下一头独角怪兽,尧王发现这种怪兽性情忠烈能辩忠奸便将它视为祥瑞之物并取名为“獬”。獬死后,将它的皮制成鼓,声闻五百里,还能降妖除魔。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羊獬村都会组织一支威严的仪仗和锣鼓队去神里村迎尧王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回娘家,四月初八又送两个姑娘回婆家。由于是仪仗锣鼓迎送,威风无比,所以后来把这种锣鼓队称作“威风锣鼓”。当然神话是不可信的,但它却说明了山西威风锣鼓渊源久远;其二,相传公元619年,唐太宗在山西临汾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了威风锣鼓。从这个说法上看,威风锣鼓跟古代打仗作战是分不开的,从现在威风锣鼓的表演曲牌名称就不难看出,有“单刀赴会”“三战吕布”“四面埋伏”等等,表演张弛结合且气势恢宏的主题会给观众营造出一种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意境。无论从它的表演场面还是表演者的舞姿身段的特点都不难看出,威风锣鼓起源于军事这个说法是不无道理的。

二、威风锣鼓的表演特征

(一)威风锣鼓使用的乐器有:双面矮腰桶形鼓,俗称“大扁鼓”。平面高边锣,俗称“威风锣”。大铙,对击发音为“平”。大鈸,对击发音为“叉”。演奏以鼓为首,锣是主奏乐器,与鼓构成一个声部群。一般演奏是,两个声部群始终以应答式的对奏出现。

锣鼓的组合运用: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大锣、小锣、钹,鼓板组成,以大锣为主体;第二类由小锣、鼓板组成,以小锣为主体;第三类由钹、小锣、鼓板组成,以钹为主体。这几类由于乐器配置不同,其音响效果、情绪表现也就不同。其次,威风锣鼓曲牌丰富,据1980年调查记谱有37种;1990年12月调查记谱有44种。从舞蹈表演特色来看,晋南的威风锣鼓由为突出,它将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鲜明的汉族舞蹈风格融合贯通,把黄土高原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的淳朴人民的强大的生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另一种是架子鼓。

先说挎鼓表演,临汾尧都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队形基本固定,表演可原地、可行进。有弓步击打、转身击打、碾磨击打,及扭腰、提胯、晃头等动作。除此而外,在重大节日还有上百人的大型表演,其编队是以一种道具(打击乐器)组成方块列队,一律着黑色武士服,配戴墨镜,行进中整齐的舞步,显得庄重威武;广场表演则围成多层大圈,在大鼓指挥下舞动击打,显得热烈活泼,使人增添力量。

(三)威风锣鼓是鼓与舞的结合,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舞蹈锣鼓是融舞蹈与锣鼓于一体,锣鼓演奏者也是舞蹈表演者,亦称鼓舞。鼓舞中的“人鼓合一”,以节奏鼓点来反映人的情绪与心灵的释放,是鼓舞中艺术表现的佳境。

1、威风锣鼓作为山西的一种民间舞蹈,它的舞蹈动作是简洁平时的,而且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威风锣鼓的作品中,舞蹈的元素直露单一,当然这与动感性较强,擅长于表达外在情感的锣鼓是相吻合的。这样的发展,是不是越来越程式化,动作是不是会越来越单一甚至是死板呢?中国的鼓以及锣鼓的超常稳定形态在人类的整个音乐舞蹈史上是罕见的,对保护我们珍贵的民间乐舞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但是我认为,民族的民间的东西是需要发展的,在保存标准的前提下发展。

2、在搜集威风锣鼓的作品的过程中,我发现它的表演性、人民性和时代性都很强且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但是它完整的以一个作品的形式出现却非常少了。而且,威风锣鼓的牌子有二百套以上,这仅仅是曲牌,以反映历史故事并以历史题材命名的居多,曲牌的结构比较复杂。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除了专业的技巧外,重要的就是生活中的元素在节目中的体现,这样观众都看得懂,都能明白舞蹈要传达的蕴意。舞蹈本身就来自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根据自娱、祈福、庆祝、达情所需而创作并直接传承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三晋雄风》这个作品中我看到当前锣鼓舞蹈的创作对当代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包括动态符号化、模式化。这样导致的是编导者编出的作品都会流于平凡,人民群众对这种类似的题材或许已经看腻了呢。仅仅是掌握锣鼓编创和表演的基本原理就进行创作是不够的。1994年荣获全国青少年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教学剧目奖,演员黄豆豆荣获表演一等奖的舞蹈作品《醉鼓》,是运用鼓作为道具编创表演都非常出色的一部舞蹈作品,我看到了鼓舞的完美结合。它虽然是男子独舞,编导以鼓为主线,表现了一位民间艺人酒醉之后的真情流露以及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无限感慨。作品通过戏鼓、哭鼓、舞鼓三段体展开:一个醉意未尽醉态蹒跚的民间艺人跃上盈尺方桌,伴随着断断续续的鼓点声嬉戏玩耍;寄情于鼓,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地抒发心中情志。鼓是艺人心中至真至诚的情感寄托,鼓是民间艺术生命的物质载体。鼓舞人心,锣鼓点响起,呼喊声沸腾,激起艺人心中无限的感慨。

3、威风锣鼓鼓声节奏感强,雄壮威武,声音可以传到数十里开外。试想,威风锣鼓如果把其中的舞蹈元素丰富起来,把它的韵律和动态中加入汉民族舞蹈的基本要素进行大胆的创新,使大段的动作在鼓声中变化,保留威风锣鼓的鼓谱的完整和运用道具的规范,使动作与道具相融合,这样的编创再赋予它一个新颖且能表现当前时代特色主题的意义,这对山西乃至中国的锣鼓类舞蹈的发展会起到推进的作用。

三、我们说,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山西临汾市古称尧都,世称平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临汾尧都的威风锣鼓队可以说是全山西最具特色的,也是发展最稳定,最受大众欢迎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威风锣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尧都威风锣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八十年代以来,临汾的威风锣鼓从农运会到亚运会,从省城的民间艺术节到天安门广场的四十周年大庆,真正打出了威风锣鼓作为山西民间艺术的威风,它享誉全国,声闻世界。1990年临汾威风锣鼓应邀参加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从此享誉全球。2002年尧都区组织并成立了“千人龙威风锣鼓队”,把象征华夏民族的龙首次运用到威风锣鼓表演中,龙狮共舞,鼓乐齐鸣,成为威风锣鼓的一大品牌。

威风锣鼓的历史文化深厚,在一代一代的鼓舞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但成功的发展之后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我认为的舞蹈创新不是只要求舞蹈动作的重复编排,而是要求编创者在传统的舞蹈语言上能不能找到更加丰富的艺术语言。威风锣鼓开始走出山西、走向世界,这就说明现在的鼓舞编创者们一定在不断地挖掘着丰富的“锣鼓资源”。

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想像,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精彩的想像,就像童话中的魔杖,点到那里,那里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英国诗人杨格说:“独创性作家的笔头,像阿米达的魔杖,能够从荒漠中唤出灿烂的春天。”要想舞蹈具有独创性,想像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因素,锣鼓舞蹈的创作同样离不开想象的空间去施展。

威风锣鼓催人奋进的阳刚之美早已超出了其民间锣鼓舞蹈单纯的表演范畴,它所体现的团结和谐之美使它在不断的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甚至把现代人的灵魂都渗进了当代社会大变革的浪潮之中,也把人民群众美好的心愿融汇在那声声不息的鼓点里。黄河的壮阔,汾河的滋润,太行的巍峨造就了山西威风锣鼓的辉煌,威风锣鼓也正用它不断向前发展的势头汲取着各民族民间锣鼓舞蹈的精华,把黄河五千多年的海纳百川、一脈相承、广揽博采、兼容并蓄的黄河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乔建中,陈克秀.中国锣鼓[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2.

[2] 陈葆德.黄河歌舞艺术论[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3] 刘建.舞蹈形态学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3.

[4] 冯双白.中国民间舞的学问[M].人民出版社,1989,11.

猜你喜欢

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创作鉴评
当创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时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场说来就来的雨》创作谈
纳兰词对当代词创作的启示
诗词创作“三要”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