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2016-05-30闻竞
闻竞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大学本科阶段必修的5门公共政治课程之一,改革这一重要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式,让学生由原来“课堂-背诵-考试-遗忘”的课程学习方式得到彻底改变,形成“讲解-问题-研究-应用”的课程学习方式。同时,课程向着“研究型”教学和考核模式发生转变,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考核效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考核;改革;研究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067-02
形势与政策(以下简称“形势”)课程是高校5门公共政治课程之一,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职责,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坚定自己拥护党和跟党走的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实施好“形势”课程的教学工作,从而达到其教学目的,可以塑造学生的灵魂,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培养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形势”课程现有的教学和考核模式
(一)現有的教学模式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形势”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笔者所在高校主要讲授大学生安全观教育、校情校史、当年国际国内形势及预留话题。
此外,现有教学方式容易形成“单向传达”的固有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由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这种模式属于传统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但是,也必须承认,这一教学模式与“形势”课的课程属性是较为匹配的,因为在教学手段比较缺乏的条件下,要实现“形势”课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单向传达”是比较合适的。
(二)现有的考核模式
部门学校的“形势”课程一直采用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主要题型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近两年来,考试主要采用主观题,客观题虽然没有取消,但较少使用。这一考核方案使得学生能够认真对待“形势”课程,重视课程的教学过程。但是,这一考核模式也变相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有一部分学生采取期末突击学习,临时背诵和记忆书本知识,在期末考试完毕后就忘记了所学内容,考核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流于形式,让学生认为“形势”课程通过简单记忆书本知识就能够及格,对课程反而形成了程式化的印象,也加重了考试作弊的问题。
二、“研究型”教学与考核模式的构建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课堂理论教学是在课堂教学时少用或不用“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而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讨论,得出结论,理论联系实际,使书本上的“死知识”变得“活起来”。众所周知,理论相对于实例而言是比较困难而难懂的,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多理论又涉及经典著作,对一些学生,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形势”课也一样,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目的、意义和经验,许多都需要理解才能记忆,如果简单地通过背诵来记住,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反而增加了他们的痛苦。“研究型”课堂理论教学就是通过先提问,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带着问题去研究,然后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积极思考。
若没有“研究型”实践教学,只有“研究型”的课堂理论教学,也难以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实践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它的实质是一种师生间关于课程学习的互动,其实现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河北农业大学“形势”课程教学改革中,主要采用学生微讲座、分组讨论和调研报告3种实践形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采取实地暑期调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兄弟学校交流访问等方式。不论何种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相联系,达到寓学于用,致知于行的目的。
(二)“研究型”考核模式
“研究型”考核模式是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检验,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体方案为:课程考核由课堂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核3大部分组成,各自所占总成绩比例为20%、30%和50%,课堂考核和实践考核都有3项内容,授课教师可以在这3项中选择1至2项进行考核,不需要全部选择。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课堂考核主要由课堂点名、课堂提问和学生所用教材检查3大部分组成。课堂点名在每一学期可进行2至3次,采取全员点名方式或抽查方式;课堂提问可采用预先提问,下一次回答或随堂提问的方式进行,每位学生每学期都要至少回答1次问题;学生所用教材检查可以安排在期中教学检查周进行,主要是对学生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检查,重点是看是否按要求使用教材,教材上有无随堂笔记。
实践考核主要由学生微讲座、分组讨论和调研报告3大部分组成。学生微讲座为预先安排学生收集新闻资料,让其在下一次上课时,在全体学生面前讲述该新闻事件,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时间为5分钟以内;分组讨论为选择书本上的某一问题,按照自由原则,学生自行分组,3至6人一组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并选择其中一位组员代表全组成员发言,阐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另选一人作讨论记录,讨论结束后整理记录,并打印上交;调研报告由教师制定一个研究课题,让学生就这一课题展开初步研究,撰写固定格式的研究报告,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可以结成团队。
期末考核采用开卷考试形式进行。课程统一选定固定时间安排考场和监考教师。开卷考试过程中,学生只能携带课程教材,不得携带任何与考试相关的资料,否则以作弊论处。期末考核主要有两种题型,即材料分析题和材料作文题,所占成绩比例为60%和40%,题目来源于教材之外,但考察重点是对于教材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三、改革实效与思考
笔者实施了一个学期的“形势”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选择八个自然班作为实验对象,四个班为一组,共两个实验组,实施试点,同时,选择另外四个班作为第三组,该组沿用原有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以对照组的身份参与试点研究。
(一)改革实效
从实验结果来看,两个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对照组学生明显增强,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互动性都更好些。学生课堂存在感强,愿意在教学中跟随老师的思路,上课时走神、讲话、玩手机现象减少,回答问题的人增多,也会常常提出新的问题,课堂出勤率较对照组也高,旷课、早退、迟到现象减少。
在考核方面,学生考试时的作弊现象基本杜绝,主要原因在于考试题目灵活,多是源自教材,但却不是教材上的原始题目,所给材料与当下的时事政治、经济、社会、国际热点紧密相连,如果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或参与教学互动,根本就难以动笔回答。此外,开卷考试题量较闭卷大,没有学习的学生想要按时答题完毕是不可能的。
在对照组方面,由于沿用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和闭卷考试,学生变化不大。
通过对改革实效的观察,笔者发现,教学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够让“形势”课程“活”起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背诵记忆的负担,达到了教学目标和课程大纲规定的任务与目的。
(二)改革思考
第一,教学和考核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任何改革都不能急躁冒进,需要稳妥推行,在改革全面实施之前,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进行改革时,为稳妥起见,可选择1至2位教师所教授的班级作为试点,试行方案一学期以后,进行总结,就实施效果评估,进一步改进,然后再全面推行。
第二,新的教学与考核方式固然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总评成绩的区分度减小,大部分同学成绩都集中在70分至90分这个区间,分数段过于集中,造成了新的不公平,成绩同质化现象明显。
第三,由于平时成绩在综合评定中的比例增大,这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也对学校的学期课时安排提出了挑战。如课堂点名和检查教材需要在课堂上完成,但这无疑会减少理论教授学时,甚至导致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调研报告、论文又需要教师抽出课下时间来批阅,变相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如何能够在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又让课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开放性,还需要教学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斷努力探索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梁长坤等.高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1,13(6):50.
[2]孙继芳等.舆情与组织:网络时代高校基层党员思想建设模式探析[J].电脑迷,2014,1(上):63.
[3]梁继峰.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政治观在纵向维度上的变化轨迹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