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情感表达中光影和构图的重要性分析
2016-05-30张捷
张捷
摘 要:情感是决定摄影作品成败的关键,是贯穿于摄影艺术中的不可或缺的灵魂。摄影者的构思、创作都应建立在对拍摄对象深刻理解与强烈感悟的基础之上,并通过光线运用、影调控制和构图取舍等艺术表现方式,才能创作出饱含情感内涵、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摄影;情感;光影;构图
“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用艺术传达情感。”情感是决定摄影作品成败的关键,是贯穿摄影艺术不可或缺的灵魂。作为摄影创作者,如果要避免使摄影弱化为单纯的光学记录手段和生活的简单复制,就要在创作过程中融入情感,使摄影作品有血有肉。只有这样,摄影艺术才能成为人们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手段。
1 从摄影的发展与演变谈情感表达
摄影诞生初期只是作为客观事物的一种记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摄影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一种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表达。摄影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总是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审视拍摄对象,对拍摄对象进行艺术加工。摄影者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并通过题材选择、构图取舍和光影控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绪思想融入作品当中。因此,摄影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凝聚着其主观的审美认知和思想情感,并且支配着整个摄影创作过程。
2 光影对摄影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就是用光影来作画的,是一门光影的艺术。光影可以诠释摄影师的摄影语言,更为重要的是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内涵。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就是将摄影艺术语言与情绪思想、情感内涵完美结合的产物,可见摄影中光影的运用无论是对作品的成败,还是对情感的表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适当的光线是摄影创作不容忽视的第一步。顺光使拍摄对象受光面积大且均匀,阴影不易显现,主体描写相对平淡,质感和立体感贫乏。侧光可以使拍摄对象不平的表面呈现出明确的阴影,表现出被拍摄体的纹理、质感和较强的体积感。逆光能使拍摄对象具有剪影效果,轮廓边缘映出一道夺目的光线,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不同的光线还会给人以不同的明度感受。高调画面简洁明朗,给人纯洁、优雅、明快、干净的感觉。相反低调画面浓重深沉,给人神秘、稳重、忧郁、含蓄的情感。而中间调画面给人一种恬静、素雅的感觉。不同色调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各有其独特的魅力。
《齐白石》这幅人像作品是由中国摄影大师郑景康于1955年拍摄的。这幅作品采用低角度顶光拍摄,适当掩饰了白石老人毛发不多的头顶,光线布置得也较为均匀柔和,面容上没有特别明显的暗影,但却很好地表现出了脸部的轮廓和立体感。为了把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白石老人的面部上,郑景康用较暗的背景,反衬出老人脸上肌肤的质感,烘托出老人银白色的胡须,并凸显了这位画坛巨匠饱经沧桑的脸和所流露出的深沉而锐利的目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张《齐白石》仍是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之一。
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摄影作品。在1927年,韦斯顿拍摄了一系列《鹦鹉螺》作品,这组作品线条油润、舒畅完美,初看酷似人体艺术。拍摄中韦斯顿使用小光圈,使螺壳的纹理细节表现得十分细腻,光影的合理布置令螺壳散发出迷人的光泽,黑色的背景,凸显了黑白分明的色彩格调,让画面变得干净大气,显示出了作品的高雅与深邃。美国西海岸洛勒斯半岛上那些历尽风雨的老杉树也是韦斯顿经常拍摄的对象。面对这些杉树,韦斯顿往往只取其局部,在光线的运用、角度的选择上非常细致精确,以致有的杉树看起来像一座屹立挺拔的雕塑,而有的又好似一股腾空而起的熊熊烈火,美丽得令人难以置信。韦斯顿的作品之所以能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都源于他对大自然的挚爱。
于1936年拍摄完成的《人体》作品,是韦斯顿的代表作。该作品在20世纪乃至整个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中都具有卓越地位和深远意义。韦斯顿以交叉的四肢和低埋的头部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在光影的细腻布置和严谨控制方面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画面如同回荡着一曲深沉悠扬的交响乐。这种打破传统、非同寻常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体现了韦斯顿充满激情又异常丰富的内心世界,更蕴涵了他对生活、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3 构图对摄影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摄影艺术的另一个表达思想观念、情感内涵的重要方式是构图,摄影构图就是把要表现的客观对象有机地安排在一幅画面里,使其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通过它将摄影者的意图和观念表达出来。
摄影构图从美学原理来分析主要包括平衡、对比、和谐等要素。一幅画面,往往由多重事物组合而成,客观事物如何组织、布局是画面能否具有和谐美感的关键。因此,摄影师必然要应用平衡的构图法则,对拍摄对象进行取舍、组合,使得画面能呈现出视觉上的平衡之感。此外,摄影师还应依据创作的主观目的和情感内涵,合理安排拍摄对象的虚实、疏密、粗细、大小等对比,用来构造画面的空间层次,以突出表现主题。和谐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准则,同时也是摄影构图的核心要求。构图过分规整,则会缺乏生气;过度变化,则又会显得画面杂乱无章。因此,这就要求摄影师从深刻的情感体验出发,合理地运用构图元素营造出具有空间感、韵律感、节奏感的和谐画面。
享誉世界的“现代纪实摄影之父”法国著名摄影大师布列松认为:每个摄影师都应意识到,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的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布列松的摄影作品立意高远、发人深省,浓厚的情感渗透在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男孩》这张作品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名作。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大瓶香槟,十分得意地走在街上。照片中人物的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纯熟的抓拍工夫。布列松惯用的几何形构图在本作品中也有体现,他特别强调人物面部在画面中的焦点位置,凸显小男孩极富表现力的表情,并通过对角线和焦点巧妙的贯穿重合,进而引导人们将视线转移到背景中,望着小男孩背影的女孩形象上,以此更加烘托出了小男孩骄傲、自豪的情绪。
《田野景色》是布列松为数不多的表现自然风光的作品之一,在这张作品中布列松有意地把地平线降低,同画面左侧曲折延伸的茂密树木及由近及远的田间小路形成了水平线与垂直线的十字交叉,产生了一种稳定、深远的空间效果。同时,通过画面呈现的宁静、轻松、舒缓的节奏与韵律,使观者的情感得以抒发。
4 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摄影艺术需要摄影者在艺术创作中揉和进真情实感。摄影者只有明确对作品所赋予的主题,才能在摄影创作中投入真切的感悟;只有在摄影过程中充分的调动构图、光线、影调等要素来强化作品的情感内涵,才能创作出富有生命力、实现情感升华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文方.世界摄影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 林路.摄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
[3] 李曉杰.穿越图像的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