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数学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2016-05-30时维锐
时维锐
【摘要】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接受、吸纳和建构过程,让学生形成能学、会学、想学的情感和能力就需要我们课堂教学的优化,通过新颖、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的营造,激发学生数学学习与参与活动的兴趣,促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课堂优化
数学学习重在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他们抽象思维不足;需要不断引导他们透过知识表象,形成概念性的认识,形成对数学知识、逻辑和原理探究的意识. 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对数学参与的兴趣,营造互动和探讨的情境,寓教于乐地让学生获得知识,提升思维,获得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参与性
小学生对语言有着很强的感受能力. 我们在数学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让他们在听的训练中发现数的问题,提高他们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和效果. 而倾听和关注程度是有关联的,我们的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这是客观事实. 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提高他们倾听的能力,就需要设置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创设故事情境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我就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传说在古代非洲有一个假装慷慨的酋长答应分给纪塔娜女神一块土地,但是他却说这块土地大小只能用一张灰鼠皮围起来. 这明显是假善心啊;因为酋长想一张很小的灰鼠皮能围出多大土地呢?但是智慧的纪塔娜女神却让酋长吃了哑巴亏,最终丢失了很多土地. 那么,纪塔娜女神是怎么围的呢?学生们听到了这个故事,刚开始都很茫然,但是很快他们联系上节课学习的“圆的认识”意识到这应该和圆的知识有关. 这样,我在黑板上板书:圆的面积. 趁着学生有渴望探究的兴趣进入圆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 而圆面积公式学习之后,再回顾这个故事,让学生再进行思考:纪塔娜女神是把灰鼠皮剪成许多小细条并将这些小细条连接起来,围成一个圆;还是沿着海岸围出一块很大的半圆形,围成的土地哪个多?如此,不仅给数学课堂增加趣味性,而且丰富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引领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利用教材情境,调动数学思考与探究
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心理不稳定;而且活泼好动,容易被外界有趣的事情干扰. 我们课堂教学的情境还需要紧扣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借助教材的生活化进行课堂学习. 实际上,我们的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利用主题图片让学生感知而进入数的认识与学习. 如第五册第一单元除法的学习就可借助“农村新貌”主题图切入,让学生阅读图画,从图中收集相关信息,根据信息发散思维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把生活抽象、归纳成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问他们去过小型的工厂吗?学生回答之后,让他们看教材上的图片,阅读文字与图片内容,学生会得出:①这是一个玩具厂,②有一位工人阿姨上午生产了48个玩具,下午生产了36个玩具,③另一个工人阿姨告诉我们每6个玩具可以装一箱. 于是,我们学生能够想到前面的那个工人阿姨一天生产了多少个玩具,上午下午分别可以装几箱,一天生产的能装多少箱?如此,学生就可以知道除法的含义和常规算法. 巩固练习时,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教材上的果园图,学会从图片中找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那么,学生就能有初步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有较好的学习自主性.
三、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动手动脑学习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效的运用才能增强学习的效果,也会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喜欢探究数学.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合作探究动起来. 因为他们在学习中合作交流、评价交流、思想交流,会让他们取长补短,不断发现和提高. 如在“圆的周长”学习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合作开展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之间关系的推导. 让他们小组合作,使用教具(直尺、细线、圆形物),合作量周长与直径、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再进行小组讨论. 如此,他们学得有兴趣,活动得有动力,学习的质量就能得到提升. 再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时,我们布置预习任务就是自己回家找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看看它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思考这样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是怎么做成的. 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做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模型. 这样,不仅增强学生对这样的立体图形的特点的认识,同时还能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边与边、面与面的关系,还能对最少材料与最多材料运用问题有认识和发现.
另外,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互动情境的生成,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驱动学生完成问题. 如“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中,我们可以问学生: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我们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学生会回想得出是把平行四边形用割补法补成长方形得出的. 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推导呢?这是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数学方法呢?这里,我们需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圆是否也可以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推导出面积公式呢?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后,要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 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让学生自己操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我们再针对问题进行提问;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唤起学生的生活感知,通过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等多种情境创设方法引领学生思考和探讨,促成探究的兴趣和乐趣,激发学习动机与参与学习、探索的热情,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会学、能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史玲玢. 创设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苗蔓. 让小学数学教学回归生活[J]. 考试周刊,20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