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2016-05-30林江萍
林江萍
【摘 要】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及内部控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亟需对其加以探究并解决。本文从内控体系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概述入手,分析现阶段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运行现状,结合相关法律规范,探讨完善内控体系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措施方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措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推动下,原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与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在此背景下,需要建立其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我国在2012年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分类、核算、管理等进行了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应以此为依据,构建基于内部控制的资产管理新模式。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及内部控制基本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一般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其具备一定的价值和使用期限,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办公设备、档案文献等,在固定资产核算上要对资产购置、租赁等进行初始计量,然后对其配置、使用、折旧、处理等环节进行后续计量。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是为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能够有序配置流通,主要通过核实账目、审核资产使用及管理程序、资产盘点、资产清查等途径对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维护状况实施控制。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保障,能够通过职责划分、资产预算等方式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及使用加以规范,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质量水平方面作用较为显著。
二、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基于内部控制的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纵观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状况,在资产管理机制建设及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建设较为滞后
首先,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外部管理层级上看,存在不相一致的现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处于政府国资部门和财政部门的交叉管理下。其次,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看,也存在管理职责不明,各部门统一及协调性较差的现象,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建设较为滞后。第三,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没有设置具有较强独立性及权威性的资产管理部门和人员,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购置、配置、使用、处置等环节没有进行严格审查,在资产审计上过度关注财务收支,在资产账目的记录及核对上不及时,致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实效性不足。如某事业单位业务范围主要以医疗经营及服务为主,其在资产管理机制建设中,设置有收费处、财务部、医务处、总务处等部门,在资产管理这一环节却没有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一方面导致该事业单位内部各个科室之间协调配合较差,各处室资产管理职责不明,在医疗设备的采购、配置、使用及处理上效率不高,制约影响了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在资产管理上处于一种交叉管理模式,资产审计及资产账目核对也难以全面及时开展,致使该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环节,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内部控制理念还需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实施中,尚存在一定的漏洞,致使执行力不强。受制于行政事业内部控制意识薄弱,行政事业单位尽管普遍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但在具体实施环节往往难以完全落实。另外,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中,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极易导致资产明细账登记及记录不及时不准确,进而引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账实不符等问题。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入账、领用、报废等环节缺乏相应的手续,导致后期资产评估及资产清查盘点难以准确开展,增大了资产浪费及流失的几率。
三、构建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途径措施探究
1.强化资产管理意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及机制建设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法规,结合单位自身实际状况,围绕资产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配置、流转和处置等环节都有章可循。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注重资产管理流程及程序的规范,建立资产明细账目,对资产入账及领用等及时进行登记。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盘点及清查环节也应建立相应的制度,通过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加以盘点及清查,保障资产完整,有效减少及消除账实不符现象。第三,要对资产管理的具体流程加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业务内容,对资产管理各个阶段制定相应的规范化流程,对各个流程的具体操作规范及程序加以明确,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统一性。最后,借助于信息技术,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电算化软件,提高资产管理效率。上文提到的事业单位在认识到自身资产管理弊端后,通过对各职能部门采取岗位分离及内部牵制制度,围绕单位资产管理活动,构建了互相制衡、约束及控制的内部机制,针对资产管理重点环节,如资产采购、预算控制、固定资产管理等内容,制定了岗位轮换、职务分离、授权审批及印章,票据管理等制度,并对资产采购、资产入账、资产登记等实施了全程控制监督,在保障资产管理账实相符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单位资产管理水平。
2.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机制建设
如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内部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构建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又需要着重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行政事业单位首先应对内部控制机制的各构成要素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监督活动,要形成制度严格,流程规范的财务管理氛围,对财务管理的岗位职责加以明确,将财务管理绩效考核与职工的薪酬及晋升挂钩,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参与资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要建立起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将财务管理风险预防及控制延伸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各个层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和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风险管理中,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其涵盖风险识别、预警、防范和处理的机制,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如上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上,对资产管理及业务开展风险状况进行了整理汇总,将其传达到各处室,各处室在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体系后,在开展收入核算、收据管理、资产清查盘点、医疗预收款核对等相关业务时,能够借助于资产管理风险防控机制及前期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各处室的资产管理流程及职责予以明确,从而使资产管理过程能够与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衔接,在化解资产管理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单位资产管理质量水平。
3.行政事业单位应注重提高资产核算的质量和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改制后,兼具了社会服务属性和业务经营属性,资产管理内容及方式更加复杂,在这一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要构建内控体系下的资产管理模式,应注重加强资产核算的质量和水平。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应遵循谨慎性及全面性的原则,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算工作,对本单位的资产使用及损益情况加以全面分析,保障资产信息的真实完整。第二,实行资产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分配、使用和处置等环节进行准确的计量,综合采用分期分摊及计提折旧等核算方式,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算的质量。第三,行政事业单位应对资产核算制度加以完善,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折旧加以规范,以准确反映出资产的实际剩余价值。还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盘点及清查进行监督,提高盘点及清查的准确性,真实反映资产价值。
四、结语
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应围绕资产管理这一核心,构建基于内部控制的资产管理模式。在构建内控体系下的资产管理模式时,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本单位自身情况,分析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重在资产管理机制、内部控制建设、资产核算等方面加以强化,以此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艳利,宁美军.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0):60-61.
[2]王艳艳.浅议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1,(12):179.
[3]刘斌.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应用思路漫谈[J].才智,2013,(12):347.
[4]李静.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