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唐筝东传日本背景

2016-05-30陈明

艺术评鉴 2016年16期
关键词:古筝日本

陈明

摘要:古筝,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久远。其优美的音色和富有感染的表现力一直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大众的喜爱。其称谓、外形和音色等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步改善。古筝艺术发展至唐朝达到鼎盛。随着唐朝中日外交的发展,音乐文化交流活跃,唐代十三弦古筝东传日本,并被不断吸收和本土化。本文主要从古筝的历史渊源、唐筝文化的繁盛和唐筝东传的使者三个方面浅析唐筝东传日本的背景。

关键词:古筝 唐筝 日本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050-03

一、古筝的历史渊源

古筝,又名筝,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称谓、外形和音色等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步改善。历史上与其类似的乐器种类很多,例如古琴、瑟以及筑等。为避免称谓混乱,本文将唐代的十三弦古筝简称为“唐筝”。

关于古筝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大致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因其在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已在秦地盛行,故又有秦筝之称。目前史书中最早关于古筝的记载,可见《史记·李斯列传》中“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1。

围绕古筝的起源,目前大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由以下史书中记载的人物所造。这其中又包括两种推断。后汉《风俗通义·声音》载:“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2《隋书·音乐志》载:“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作也。”3由此推断古筝是由秦朝著名将领蒙恬所造。但是,《史记·蒙恬列传》中却没有涉及到古筝的记载。另外,根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制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4由此另一种推断认为古筝是由前汉学者京房所造。但是,据说精通音律的京房发明的不是古筝,而是校对音律的十三弦“准”。

第二种意见认为古筝是由与其类似的弦乐器——瑟演变而来。唐代《因话录》载:“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5宋代《集韵》载:“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6日本中世乐书《续教训抄》载:“筝谱云:秦筝者秦蒙恬依作之。其长七尺二寸,增琴一倍广八寸。其弦十三。或云秦女姐妹争瑟引破终为两片。其一片者十三弦为姐分。其一片者十二弦为妹分。秦皇奇之立号为筝云。”7江户时代《乐道类集》载:“……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8 根据以上记载可推断,一面二十五弦的瑟由父子或兄弟或姐妹争抢而分成两面十二根弦左右的古筝。暂且不论破成两半的乐器能否正常使用。但这一说法与古筝最初弦数为五弦的事实不符。

第三种意见认为筑为古筝之源。筑据说是一种执竹尺击弦而发音的乐器。后汉《风俗通义·声音》载:“筝,五弦筑身也。”后汉《说文解字》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9《旧唐书》载:“筑,如筝,细颈,以竹击之,如击琴。”但因筑失传已久,缺乏实证。

以上三种意见都不乏史料参考,但都还需进一步的佐证。此外,有观点推断,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虽然其起源暂无定论,但多少可从中窥探其历史之悠久。后汉《释名》载:“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10 因其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再因其古老历史而又被俗称为“古筝”。

据史料记载,古筝距今约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面板最初的材质可能为竹质,后改成木质,以桐木为主。形制如瑟,为长方形音箱。采用丝弦,因而在古代乐器分类法——“八音”中属于“丝”类。现改用钢弦或尼龙缠钢弦。依五声音阶定弦。由最初的五弦,至秦汉出现十二弦,唐代十二弦和十三弦并用,明清时期增至十五弦、十六弦,后增至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每弦置一筝柱,移动筝柱位置可调节音高。除秦筝之名外,也被称为仁智之器、颂瑟。按照弹奏方法的不同,史书中还出现了“搊筝”“弹筝”“扫筝”“轧筝”等相关乐器的记载。古筝的音色悠扬、典雅。弹奏时可左右手并用,也可右手弹奏,左手按揉,产生吟、滑音效果。演奏手法非常丰富。现已成为重要独奏乐器,也常为歌舞伴奏。古筝从古至今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与其他乐器不同的是,有很多与其相关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例如筝赋、筝诗、筝词等等。传统的古筝音乐早期被分成南北两派,比较代表的有“浙江、山东、河南、梅州客家、潮州”五大流派,但到了现代,大同小异,各具特色。代表曲目有《渔舟唱晚》《寒鴉戏水》《出水莲》等。

二、唐筝文化的繁盛

唐代(618年—907年)被视为中国古代国力最为强盛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各方面蓬勃发展。古筝发展至唐代,出现了“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白居易《邓舫张彻落第诗》)的繁盛景象。

唐代《通典》中记载“今清乐筝并有十二弦,他乐皆有十三弦”。11《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杂乐筝并有十二弦,他乐皆十有三弦”。唐代古筝十二弦和十三弦并用,十二弦主要专用于清乐。清乐又名杂乐,相对于雅乐。而之后东传到日本的则是十三弦古筝。而本文将唐代的十三弦古筝简称为“唐筝”。

雅乐是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隋书·音乐志》载有“其雅乐鼓吹,多依开皇之故。雅乐合二十器,今列之如左(中略)丝之属四:一曰琴,神农制为五弦,周文王加二弦为七者也。二曰瑟,二十七弦,伏羲所作者也。三曰筑,十二弦。四曰筝,十三弦,所谓秦声, 蒙恬所作者也”。由此可知,古筝从隋朝开始被列为雅乐二十器中的“丝”类。

隋炀帝大业时期(605年—618年)制九部乐。唐代沿用隋乐,并在九部乐的基础上发展成十部乐。后分成坐立二部,即立部伎和坐部伎。唐筝作为常用乐器,在坐立二部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12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三足鼎立。唐代崔令钦《教坊记》载:“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者,教习琵琶、五弦、箜篌、筝等者,谓之搊弹家”。13

古筝演奏的舞台不单局限于宫廷。它还广受贵族、文人和百姓的喜爱。古筝的兴盛离不开技艺精湛古筝名手的推动和忠实爱好者的支持。唐代《乐府杂录》载:“筝者,蒙恬所造也。元和至太和中,李青青及龙佐,大中以来,有常述本,亦妙手也。史从、李从周,皆能者也。从周,即青孙,亚其父之艺也”,14可见李青青、龙佐、常述本和史从等都是当时的弹筝名手。据说诗人白居易爱好弹奏古筝,其唐诗作品中与筝相关的有十五首之多。例如,《筝》《夜筝》《云和》《废琴》等等。此外,唐诗中有不少题为“听筝”“闻筝”或者与古筝有关的佳作名句问世。例如,李遠的《赠筝妓伍卿》,“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 薛能的《京中客舍闻筝》,“十二三弦共五音,每声如截远人心。当时向秀闻邻笛,不是离家岁月深。”白居易的《夜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15

三、唐筝东传的使者

唐朝与周边国家交流频繁,唐筝随之在此前后向周边国家传播,之后被继承、吸收、演变成各具本土风格的朝鲜伽倻琴、日本筝、蒙古雅托噶等等。其中,唐筝于八世纪前后随着燕乐东传日本,称为“乐筝”,起初用于雅乐管弦合奏,到平安时期用于“催马乐” 和“朗咏”的歌唱伴奏。后来一部分由宫廷走向寺院和民间,经历了16世纪的“筑紫筝”和17世纪的“俗筝”,又分成了生田流和山田流直到现在。

大抵以白村江海战为界,自630年至894年的约260年间,日本共任命过20次遣唐使,其中4次因故停止,实际成行16次。关于日本遣使来朝的目的,与经济目的和政治目的相比,文化目的最为突出。《旧唐书·东夷列传》载:“开元初,又遣使来朝(中略)所得赐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

从遣唐使团的人员配置来看,其中与音乐有关联的应该是音声长和音声生。关于音声长和音声生的史料记载不多。一般认为,音声长是在向唐朝朝拜时负责演奏日本音乐的名手。而音声生则是专门派遣至唐朝学习音乐的留学生。笔者据此推断,唐筝东传日本可能与上述音声长和音声生有关。

围绕唐筝东传日本的始祖,大致有四种说法。即刘娘授藤原贞敏说、石川色子于筑紫彦山习唐人说、嵯峨天皇授源信说,以及孙宾授源信说。16

(一)刘娘授藤原贞敏说

根据《日本三代实录·清和纪》记载,热爱音乐、擅弹琵琶的藤原贞敏(807年‐867年)于承和五年(838年)作为遣唐使准判官入唐。抵达长安后,师从刘二郎(一说廉承武)学习琵琶。技艺颇受认可。后迎娶刘二郎之女——刘娘。据说刘娘是古琴和古筝的名手。藤原贞敏曾向刘娘学习唐筝新曲。承和六年,携刘娘回国。据推断,藤原贞敏在回国之际应该有携带唐筝和筝谱。但是否为唐筝东传的始祖,尚缺乏充足证据。

(二)石川色子于筑紫彦山习唐人说

石川色子(出生年月不详),据说是仁明天皇(在位833年‐850年)时期内教坊的妓女。888年,唐僖宗派遣筝学博士皇孟学率领一个由六十二人组成的乐师团赴日本,宇多天皇命内教坊女乐人石川色子于筑紫彦山向乐师团学习唐筝。之后,石川色子向宇多天皇传授唐筝。这一说法虽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无乐谱和资料传世,故尚需确认。

(三)嵯峨天皇授源信说

嵯峨天皇(在位809年‐823年)时期,唐风文化繁盛。据说嵯峨天皇精通唐筝和笛子。据日本《筝相承系图》记载,唐筝东传始于嵯峨天皇,后由嵯峨天皇传授给其皇子——源信。源信(810年‐868年)是日本平安时代前期的公卿。受赐源姓,为皇子受赐源姓的首例。据说其笛子、唐筝、琵琶等乐器的学习曾受到过嵯峨天皇的启蒙。唐筝演奏技艺精湛。但是,这一说法并未解释嵯峨天皇是如何掌握唐筝演奏技巧的过程。

(四)孙宾授源信说

另据日本《秦筝相承血脉》记载,仁明天皇承和十二年(845年),孙宾(出生年月不详)为唐朝海州泳阳县人,唐筝名手。携唐筝和乐谱东渡日本。源信师从孙宾学习唐筝,后向仁明天皇和清和天皇传授。

以上四种说法都有待证实,暂且不论他们是否为唐筝东传的始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应该都是唐筝东传的友好使者。唐筝东传的使者可能不仅局限于某人,有可能是诸多唐筝的名手和爱好者长期共同付出的结果。以藤原贞敏为代表的遣唐使团功不可没。唐筝得以在日本被吸收和本土化,离不开日本皇室贵族的支持和热爱。唐筝东传大致的时间应该是在日本奈良时代末期平安时代前期。而唐筝东传的途径和方式,还需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音乐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唐筝到日本筝的转变,是古代日本积极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缩影。十三弦筝至今仍是日本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日本筝在形制上虽保持着唐制,但在音乐形态上融入其自身审美需求和风俗习惯等元素,逐渐在演奏技法、音色韵律、曲谱等方面形成日本特色。古筝和日本筝都不仅是民族乐器,更是代表古韵古风的民族文化招牌。在当今中日乃至国际文化交流中担当着重要的媒介角色。现珍藏于日本正仓院的珍贵唐筝文物与资料,中日音乐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同时又丰富了我们了解古筝过去的途径,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筝文化特有的精髓。这也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交流才能使优秀文化得到永生的真谛。

注释:

1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2年.

2 应劭《风俗通义》商务印书馆.1937年.

3 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4 刘昫《旧唐书》中華书局.1997年.

5 赵璘《因话录》中华书局.1985年

6 转引自周耘编著《古筝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

7 狛朝葛《续教训抄》现代思潮新社.1977年.

8 转引自周耘编著《古筝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

9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9年.

10 刘熙《释名》中华书局.1985年.

11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92年.

12 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13 崔令钦《教坊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4 段安节《乐府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15 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16 平野健次等监修《日本音乐大事典》平凡社.1992年.

参考文献:

[1]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周耘编著.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4]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平野健次等监修.日本音乐大事典[M].东京:平凡社.1992.

[6]林谦三.正仓院乐器的研究[M].东京:风间书房.1964.

猜你喜欢

古筝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黄金时代》日本版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我的古筝之旅
第一次弹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