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生对解剖学实验标本的消极情绪调查研究
2016-05-30鲁杏姿邵菊焦茂竹唐几超胡光强
鲁杏姿 邵菊 焦茂竹 唐几超 胡光强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新生对解剖学实验标本产生的消极情绪及其影响,为提出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制定调查表作为医学新生消极情绪的评估工具,对97例医学新生志愿者进行评估分析。结果:97例受试者中产生不同程度好奇、恐惧、焦虑、厌恶、想要离开等情绪分别占88.7%、29.9%、12.3%、16.5%、40.2%。自觉激动不安、腹胀胸闷、头晕恶心等症状的受试者分别占17.5%、13.4%、15.5%。结论:医学新生对解剖尸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对学习生活造成影响,应对此做出适当的干预。
关键词:解剖学标本;医学新生;消极情绪;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R322;R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85-02
人体解剖学是阐述和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学科,是医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具体、真实的人体尸体标本进行解剖,是学习人体解剖学最基本的手段。消极情绪是指在某种具体行为中,由外因或者内因影响而产生的不利于人们继续完成工作或者正常思考的情绪,如忧愁、紧张、焦虑、恐惧等。它可使学生产生逃避、抵触、退缩心理[1]。目前,国内外学者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等对学生心理进行评估证明,消极情绪会对学生的认知学习产生影响[2,3]。本研究通过对医学新生面对解剖学尸体标本时产生的消极情绪及自觉症状进行问卷调查,以期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减轻解剖学标本对学生的心理干扰程度,提高学习效益。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四川医科大学2015级医学新生,共计97例。纳入标准:①医学专业新生;②无接触解剖尸体的经历;③同意参与此研究。
2.方法。
(1)问卷设置。本实验问卷为接触解剖尸体标本时医学生主观心理感受和自觉症状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好奇、恐惧、焦虑、厌恶、激动不安、想要离开、声音变调、肌肉紧张、胸闷腹胀、紧张性头痛、突然产生尿意、手心发冷出汗、身体不自主颤抖、头晕恶心、呕吐、胃疼、晕倒等项目,每个项目设轻、中、重三种程度,在观察尸体标本后立即填写。
(2)实验过程。将学生随机分为5人一组,分批依次进入解剖学实验室进行尸体标本的观察,观察过程中由专业人员进行相关讲解。观毕,立即填写调查表。实验过程中小组间不得进行任何交流,避免对后续小组产生心理影响。问卷共发放97份,回收97份,回收率100%。
(3)统计方法。将问卷结果每项逐一进行统计,计算各项指标发生比例及程度比例。
二、结果
1.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97例调查对象中,产生恐惧、焦虑、厌恶、想要离开消极情绪的分别占29.9%、12.3%、16.5%、40.2%;产生自觉激动不安、肌肉紧张、腹胀胸闷、头晕恶心等症状的分别占17.5%、13.4%、13.4%、15.5%;其余消极情绪及症状较少者(少于5%为小概率事件)未予显示。
2.程度分析。如表2的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消极情绪及症状表现集中在轻度和中度,表明这种消极情绪的程度尚在可调节、控制范围。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多数(88.7%)医学新生对解剖标本怀有强烈的好奇心理,有研究者认为,好奇是一种本能和人格特征,也是学习的内部动力[4]。但在好奇的同时,仍有部分学生对解剖学尸体存在轻度或中度的消极情绪及自觉症状,如恐惧、焦虑、厌恶等,甚至个别学生出现严重的腹胀胸闷、头晕恶心等症状而迫切想要离开,说明仍有部分医学新生对解剖标本存在消极情绪并为之困扰。值得一提的是,问卷结束后本小组成员与受试者进行简单交流后,部分受试者提出解剖标本室存储解剖标本的化学试剂气味难闻,导致学生出现头晕恶心、胸闷腹胀的生理反应。由此说明,某些心理、生理反应不仅仅是因为解剖标本的视觉冲击,同样也可能是解剖标本室所处的大环境所导致。
消极情绪会影响身心健康,对学习、生活造成不良影响。《黄帝内经》有曰:“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消极情绪会使人做出悲观判断,表现出较高的风险规避偏好[5]。从我们的调查研究结果可见,激动不安和想要离开的人数达到17人和39人,分别占到总人数的17.5%和40.2%。“想要离开”就是一种规避风险的心理,随后往往会让人做出消极的决策,如逃避和退缩,进而使得学生在对人体解剖学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局限,仅限于课本教学的图画、文字描述水平上,缺乏立体感知,不能掌握人体完整的结构,难以学好解剖学这门医学生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次,由于不愿对尸体进行解剖,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下降,影响后续的临床实践技能水平,由此带来新的学习和工作压力,造成恶性循环。
消极情绪可以通过情绪调节以及情绪管理的方式得到减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其对决策的干扰影响,因此,消除医学新生对解剖标本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十分有必要的。著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ABC情绪理论)。A(activating events)即诱发性事件;B(beliefs)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看法、解释;C(consequences)即情绪和行为的结果。此理论说明情绪并非由某一外部事件本身诱发,而是由个体本身对外部事件的解释、评价、看法所引起的[6]。应用到本研究中我们能得出这一结论:医学新生对解剖标本产生消极情绪不是受解剖标本的影响,而是源于医学新生对解剖标本这一事物的看法与评价所导致。因此,改变医学新生对解剖标本的不正确看法与评价,可消除其产生的消极情绪。如通过高年级医学生与新生交流解剖學习经验,讲述解剖标本对学习解剖学课程的重要性,分享自己曾经在面对解剖标本的一些有趣经历等,利用此类交流减轻新生对解剖标本的畏惧,改变不正确看法。还可以通过对遗体捐献者生前故事,特别是捐献遗体时的心路历程的了解,使新生面对尸体心怀崇敬和感激,从而对解剖标本产生积极看法和评价,进而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苏涛.积极、消极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66-67.
[2]黄艳萍,李玲.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5):366-370.
[3]李硕,丛征途.医学院校大一、大二学生焦虑、抑郁状况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7):7-8.
[4]胡克祖.好奇心的理论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6):49-52.
[5]庄锦英,陈明燕.论消极情绪对决策的影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5):7-10.
[6]王铁梅,于秋波.合理情绪疗法及其应用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