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可靠性
2016-05-30孙佳正
摘 要:电气自动化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自动化”仅是在以往工业生产形式基础上,而产生较为新颖的概念。其并不能够真正意义实现完全的自动化生产。而且,自动化编程模式仍旧不够完善。进而可能造成应用中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电气领域已经广泛使用自动化控制设备,在自动化程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无法满足较高标准的情况下。电气自动化的应用风险,无疑会对使用者形成严重影响。因此,本文从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可靠性层面展开研究,并就现有安全隐患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希望能够为自动化设备生产领域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
1 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现状
改革开放后,大量自动化设备必须依靠进口而实现,较为严重刺激了民族尊严。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大量院校及社会研究机构,纷纷开展了电气自动化的研究工作,希望能够在自动化领域,为中国工业生产和应用,找到更为契合的解决方案。1984年,《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GJB299-87)颁布,自此标志着我国自动化研究和应用真正走向正轨。而随着国内自动化研究领域不断深入,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效率,以及安全性能均有了显著的提升。
不过,在不断研究与发展中,仍旧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电子自动化的可靠性。其中任何隐性的风险,均可能造成使用者的巨大损失。故此,“可靠性”在进入21世纪后,成为热议的自动化研究课题。研究者希望电子自动化设备,能够在保证高效率、可持续运转时,在自检、自维修等功能促进下,创造出完全脱离人力管理的安全应用设备。该需求的产生,无疑会让电气自动化愈加复杂。因为,在实现自动化运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编程逻辑的严谨和完善,以及在设备层面的质量。自动化设备的不稳定因素,更多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雷电、污染、电磁干扰等方面。而自动化设备作为商业产品,在成本限制下,却只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各类环境的兼容性。所以,造成我国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不高的问题。
2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检测
为保障本文在电子自动化设备可靠性层面的建议有效性。笔者在研究的同时,对电子自动化设备进行检测,以确立其不可靠之处的主要症结。所采用的方法具体为现场测试法;实验室测试法;保证实验法。三种方法的主要特征为:
第一,现场测试法。在真实场景中所进行的模拟测试,力求达到最准确的测试结果。不过,由于测试环境的局限性,该手段只能够用于整体检测。
第二,实验室测试法。主旨对零部件性能及质量测试,同时测试不同环境下硬件设施的稳定程度。该实验的能够模拟较为恶劣环境下,设备的环境承受力。
第三,保障实验法。这是一种广泛用于产品质量抽查的实验方式,主要用于确定产品的合格率。所以,实验保障法可以用于初级测试。
本文所采取的上述三种测试方式,均是国家级检测中心所提出。故此,在完全按照实验流程执行时,能够一定条件下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同时,由于检测内容过于复杂,且涉及因素和环节较多,此处不再对检测内容及结果赘述。即,所检测结果将与下述建议共同叙述。
3 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策略
3.1 提高设计的可靠性
从检测中可发现,很多电气自动化设备存在着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例如,部分控制环节与数据反馈环节的沟通力较弱,难以实现最有效率的自动化控制。在工业设计领域,特别是电气应用领域。其设备可靠性关系到使用者的基本安全。
在设计无法满足合理性时,所存在的隐藏风险以及效率问题,必然将电气自动化所应实现的功能大大削弱。对此,建议在设计中注意:
第一,充分适应环境需求。不同应用环境中,电气化设备应有不同的抵抗机制。简单来理解,某一部分的电气设备型号,可用于持续高温环境工作,其他型号则可以适应低温、高电磁辐射、高湿度等不同环境。同时,设计者也要考虑到符合环境的需求,以确保设备的持续工作效率;
第二,考虑空间因素。笔者在测试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些电气设备的体积过大,并不适合复杂作业环境;
第三,充分降低成本。此处所指成本是实现高性价比基础上,所进行压缩的生产成本。
设计者虽然应该考虑设备的商业价值,却不能忽视设备的真正功能,以及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3.2 合理选用零部件及材料
随着对电气自动化需求不断提升,设备组成也开始愈加复杂。所以,在零部件的应用上,必须做出有效的调解。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应当尽量采取统一规格零部件,制造符合差异化工作环境的电气自动化设备。统一化可以保证零部件生产线持续运作,并逐渐消除部件质量隐患。同时,设备零部件规格统一,也有利于部件的保养和更换。另外,在材料方面,在保证其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新型材料的应用,进而在提升设备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材料成本。
3.3 电子元器件的选择
电子元器件层面应考虑以下内容:
第一,技术契合性。一些设备元器件,竟与整体设计不兼容。最终导致无法用技术突破设备工作效率的限制;
第二,应用环境契合性。在不同特定环境下,选择适合的电子元器件;
第三,考虑元器件特性。例如,一些元器件容易在工作中发热。如此便要求设计时,必须为其提供有效的散热空间。
4 结语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关系到使用者基本安全,同时也对造价昂贵的电气系统有着较大的威胁。所以,本文从可靠性层面进行研究,并提出设计、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四个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够为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生产提供些许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通.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可靠性分析[J].机电信息,2012(02).
[2] 吴世飞,邓科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探究[J].江西建材,2015(11).
[3] 陈建兵.探究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可靠性[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3).
作者简介:孙佳正(1995-),男,汉族,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电气工程系,本科,研究方向: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