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争性市场体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2016-05-30史伟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竞争性经济体制市场经济

史伟

摘 要:竞争性市场经济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的初步发展时期和深入发展时期。迄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呈现商品市场发展较快,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总体特征。长期来看,平衡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竞争性市场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市场;要素市场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6-0003-03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中第一次阐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市场都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只有竞争性市场才能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有效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尽管已明确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并取得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但商品市场发展较快、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市场经济体系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实现,阻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因此,尽快建立完整而平衡的竞争性市场体系将是未来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改革。

一、竞争性市场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迄今为止,人类进行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从历史上看,没有哪一个国家离开市场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有了市场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只有构建起竞争性市场体制,才能真正实现利用市场组织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而对何种市场才能充分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人们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和总结。

亚当·斯密第一次对市场机制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市场主体在自利动机驱使下,根据价格信号自发地调整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流向,从而完成对全社会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看不见的手”也成为市场经济的代名词。斯密的市场本质上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客觀上要求企业数量众多且规模不大,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但这并不妨碍完全竞争性市场作为一种市场的“理想类型”而存在,并对建设竞争性市场体制起到“范导”作用。19世纪初,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随后法、德、意、美、日等国相继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完成工业化进程,近代世界经济发展有力地证明了斯密有关竞争性市场促进经济进步的理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在20世纪初发生根本转折:总供给超越总需求,亚当·斯密阐述竞争性市场经济理论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根本转变。而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则表明古典经济学理论阐述的竞争性市场经济理论存在重大缺陷。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中已指明了斯密型市场经济的问题,列宁有关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实则指出斯密型竞争性市场走向垄断的必然趋势和本质属性。因此,甚至有人认为,马克思其实拯救了资本主义。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不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理”机制分析,也揭示了斯密型市场经济理论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暴露出来的重大缺陷。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斯密型市场经济进行了完善,根本变革是重新定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调政府在维系竞争性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历史证明,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完善是有效的,结合计划和市场的混合经济成为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

与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的理论反思相比,社会主义经济学家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时间要晚很多。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于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排斥市场经济,这影响了战后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建设。20世纪80年代,随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开始对计划经济模式进行反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理论探索。较具代表性的为匈牙利经济学家兰格,其设想了“模拟市场经济”。市场能通过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来促进经济发展,其实现配置资源的途径是通过价格信号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进而引导资源流向能够得到最有效利用的领域。兰格认为,只要设计一套设备,能够实现搜集价格信号、整理价格信号、分析价格信号的功能,而后再由政府根据结果来安排经济活动。这样,要迅速处理无数信息的设备无疑只有计算机能够胜任。兰格设想的“计算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真实市场经济的模拟,可称为“模拟市场”[2]。“模拟市场”或许能具备真实市场的信息传导功能,但无法发挥真实市场通过调整利益关系配置资源的作用,特别是行政管理机构通过指令干预经济的计划体制模式不改变,即使充分掌握了价格信号的准确变化,也难以起到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这样的市场一定是竞争性市场。

竞争性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是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以及对市场主体形成有效激励。因此,价格机制应是竞争性市场的核心机制,并且只有在合理的比价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上述在资源配置和主体激励中的作用。但竞争性市场经济通过优胜劣汰,自然的发展倾向是走向垄断,这将破坏能够反映资源配置信号的价格机制的运作。因此,维持竞争,反对垄断,就成为政府重要的经济职能。

改革开放之初,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现实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如何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如何构建合理的价格机制等重大问题。这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经历了曲折但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阶段及特征

从辅助作用、基础作用,到重要基础作用,直至决定作用,不同时期我国党代会报告中关于市场作用的不同表述代表了党中央对市场经济认识的逐步深入和全面。以此为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9—1992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党的十二大肯定了这种提法;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虽然《决定》中还有“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银行、土地、矿山不是商品”这样不承认生产要素市场的表述,但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不再对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邓小平高度评价这一理论突破,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认为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些反映了党中央对市场经济认识的逐步深入,同时也是对商品市场发展的认可和进一步推动。

这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价格改革。我国改革开放后,在是否需要价格改革,以及如何进行价格改革的问题上,曾存在很大争议。主张绕过价格改革的学者认为培育市场主体——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更为重要,只要有了合格的市场主体,价格关系自然会理顺。但事实是,如果没有首先通过价格改革制定合理的比价关系以及价格形成机制,合格的市场主体就很难培育出来。因为价格关系是市场的基本经济关系,作为本质上反映一切市场经济关系的企业不可能绕过价格关系得到培养。当然,大量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也是价格机制良好运行的基础。因为计划经济造成市场供需的严重扭曲,“一刀切”式的放开价格可能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进而影响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如20世纪80年代的价格冲关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最后不得不终止[3]。所以,政府指导价格和市场决定价格在价格改革初期应该共同成为构成价格形成机制。等我国生产结构随需求结构改善,或大致与需求结构适应后,再逐步减少接受政府指导价格的商品种类。而价格双轨制的出台及其后的改革实践证明,这是较为稳妥和务实的选择。

第二个阶段,1992—2002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的初步發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举国上下对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达成共识。当年召开的十四大即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而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然而这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面临非常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大规模封锁,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等面临枯竭,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更恶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国内,我国经过十多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生产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展示了相当的市场竞争力。与之相比,国有企业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经营僵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如1997年1月,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得出的各项数据表明,国有企业局势已到了十分危险的底部:资本收益率只有3.29%,大大低于一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在39个大行业中,有18个是全行业亏损,国有工业的负债总额已占到所有制权益的1.92倍,企业自有资产不足以抵偿其债务;换言之,整个国有企业集团已处在资不抵债的境地。在这样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1997年以股份制为方向的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股份制改革,增强了国企的效益,提升了国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则通过抓大放小,开放更多的市场空间给民营企业,大大激发了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力。事实上,1997年国企改革不仅使中国经济在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而且为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个阶段,2002年至今: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的深入发展阶段。2001年底,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里程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经济发展真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不仅更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产业调整、增强竞争力,也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市场及产品出口[4]。2002年,十六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表述进一步表明了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决心。在国内外积极因素推动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7年,我国GDP总量超过德国,2010年则一举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家。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表明新一届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认知的深化,也显示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决心。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即与我国发育较为成熟的商品市场相比,要素市场发展远为滞后,不能满足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是最主要的三个要素市场,但恰是这三个重要的要素市场都因体制机制障碍而未能积极发挥有效的资源配置作用,距离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在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加快建设要素市场,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5]。

三、结语

竞争性市场体制应是一个完整和发展平衡的市场体系,不仅应该包括发达的商品市场,还应该包括发达的要素市场。我国以竞争性市场体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内的竞争性市场体系。从放开商品经济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为改革目标,再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论述的出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商品市场发展较快、要素市场相对滞后的阶段性特征。这种失衡的市场体系特征的出现,固然有适应我国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等现实国情的必要性,但对我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根本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而言,其应尽快通过深化改革加以改变,从而构建起真正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竞争性市场体制。

猜你喜欢

竞争性经济体制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PPP竞争性谈判与风险管控
竞争性国企改革需跳出三个误区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下降机理分析——垄断租金对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