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文化类课程建设初探

2016-05-30晁瑞

科教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本科生

晁瑞

摘 要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文化课程应该体现“技能”和“交际”两个关键点。在“跨文化交际”指导思想下,建立有利于文化理论认知与技能获得的课程体系。同时挖掘语言学课程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生 课程设置 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64

Abstract Cultural courses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hould embody the two important points including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sets up a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culture cognition and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culture.

Key word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culture

汉语国际教育是在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的基础上整合设立的专业。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要求该类本科生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国家汉办发布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认为此类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师综合素质。

根据教师标准,我们认为设置课程要围绕三个板块:汉语语言学及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文化、现代教育。其中第一个板块为主,第二、三个板块为辅。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口语交际课程的地位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我们认为:第一,要尽力挖掘语言类课程文化内涵;第二,要建立文化类课程体系。

1 尽力挖掘语言学课程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学习中国语言过程中,将自然接触中国文化。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不是干巴巴的语言本体教学。为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与文化关系,本专业语言学课程要注意与文化理论认知相联系。

1.1 汉语基础课的文化内涵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其中古代汉语课程尤其需要体现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目标的差异性。

比如文选要注意加强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讲解。如《鞌之战》要突出中国姓氏文化。“邴夏御齐侯”,邴夏是齐国大夫,邴是氏,夏是名。上古时代,姓与氏不同,姓是族号,氏是族的分支。一般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氏明贵贱,姓别婚姻。战国以后,姓与氏逐渐合二为一,汉以后姓氏不分,且百姓也有姓氏了。这些知识对学生探索中国人种起源与发展很有帮助。

再比如古代汉语文字学部分,选取字形分析结构时,应注意选取与中国文化元素有关的例子。如“赤”,《说文》云:南方色也。从大,从火。火盛则色赤,故“赤”从大火会意,表示火盛。古代五行说,以五行配五方之色,南方属火,所以许慎说“南方色也”,即红色。阴阳五行,反映了中国传统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尽管可能学生通过本课程了解的只是零星不成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化,但总是能使他们对文化的理解更深一层。如果把精力过多集中于文选细读以及文意涵咏上,着意强调培养文言文语感,则会偏离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

1.2 汉语选修课的文化内涵

这一板块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而设,核心课程为:语音学、文字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

其中文字学应该设置汉字与中国文化专章。主要内容应该涉及汉字维护国家统一的文化功能;汉字与汉字文化圈;汉字书法与中国审美文化;汉字形体记录的中国古文化等内容。

由于汉字认知付之于视觉,因此不管哪个人用何种方言说都无关紧要。只要写出来,双方就达到了交流的目的。正是汉字的这种超方言性,在维护国家与民族统一过程中,才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汉字最强大的文化功能。

汉语和汉文化对周边国家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辐射。主要表现为越南、韩国、日本等文字中保留大量汉字。汉字书法讲究疏密相映的形态美,气韵流动的线条美,富有感情的意境美。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文化:楷书多儒家严谨济世精神;草书多道家放浪自由精神。

汉字中还包含很多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比如《说文·玉部》共214个汉字,涉及玉石形状、加工方式、品质、功能等多方面内容。如“璧”、“瑗”、“环”为玉石形状差异;“琢”、“琱”、“理”为玉石加工方式差异;“珍”、“玤”、“瑶”为玉石品质差异;“琥(用于发兵)”、“珥(耳中玉)”、“琀(死人口中玉)”为功能差异等。这些字能反映中国玉石文化开始得很早,远古时代玉石具有祭祀鬼神、充当礼仪、美身、殓葬等文化功能。后来成为权力、品德、财富的象征。

汉语词汇学也应该设置词汇学与中国文化专章,内容涉及词汇与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如华表、月饼、花轿、旗袍等;词汇与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如避讳、禅让、八卦、比兴等;词汇与中国古代自然地理,如梅雨、梯田等;词汇与中国风俗习惯,如清明、作揖、乞巧等;词汇与中外文化交流,如葡萄(来自西域)、世界(来自佛教)、胡同(来自蒙古语)、沙发(来自西欧)、物理(来自日本)等。

语言类课程虽然可以贯彻传播文化的意图,却不能太多,以免妨碍学生认知语言本体。

2 文化课程

在本专业中,文化课程应包括文化素养课、文化理论课、文化技能课三类。相对于语言理论课难度不大,应于低年级开设。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特征的认知能力为目标。

2.1 文化素养课

这一板块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这些课程要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区别,简化文学史,弱化文学性批评研究,强化风土人情与文化价值研究。比如诗人笔下的秋,往往与离别相联系,因此常常传达悲伤凄凉的感情。秋天之景已经具有中国文化符号价值。比如王维作品,多与中国佛教相联系,于景物描写之中展现禅宗机理。再如张爱玲、钱钟书作品,总是与现代都市相联系,传达着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城市的发展与繁荣,记载着民族的沧桑与耻辱。本专业文化素养课与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文化学等文化理论课相联系,而不是像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与文学概论、美学等课程联系,因此教学重点应有明显差异。学时也应该大大缩短,有些高校将中国古代文学设置为255学时,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完全相同,这就无法使该课程真正为培养国际汉语教师服务。

另外还可以开设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与中国文化解读,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与中国文化解读等选修课,加强学生对中国古代、现代文化的感性认识。

2.2 文化理论课

这一板块在本专业文化课中应具有核心地位。包括核心课程: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程: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佛教与国际文化交流、国别文化、国外汉学研究。

中国文化概论主要讲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儒家文化、中国宗教、礼俗、衣食、中国科技、教育、语言、中国艺术、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等内容,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以及中国宗教为重点。儒家文化在维护中国封建统治秩序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书·艺文志》云:“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中国儒家学术思想与中国社会思潮紧密相关,儒家的道德准则也是历代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这些文化还深刻地影响了韩国、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除了在本课程中重点讲解,还可以开设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选修课,以便加深学生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认识。

另外一个重点是佛教文化。佛教开始传播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以后南到斯里兰卡、印度支那半岛,北到中亚西亚。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发,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佛教自汉代开始本土化过程,最早翻译的佛经《四十二章经》,带有中国本土黄老思想痕迹。到唐代产生禅宗思想,算是完成宗教本土化过程。禅的本意是思维修养、静虑定心,本为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传入中国以后产生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修行体系,成为佛教中国化的最典型的产物。这些内容除了在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讲解,还可以开设佛教与国际文化交流选修课,以便于学生理解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在宗教思想上的联系与差异,为将来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西方文化概论主要概括性介绍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法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成就、自然科学成就等内容。为进一步拓展本课程,还可以开设国别文化选修课,主要讲解基督教与西方社会、东正教与俄罗斯、伊斯兰教与中东国家、犹太教与以色列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风俗,特别要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关注一带一路国家宗教文化,为汉语国际推广与传播开拓道路。

国外汉学研究也值得关注,这一课程将为学生展示西方人如何认识中国,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他们的研究哪些符合中国事实,哪些扭曲了历史,使学生了解被派往地区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以及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帮助他们提前准备相关交际策略。

2.3 文化技能课

国际汉语教师应掌握一定的中国文化技能,比如书法、国画、中国乐器、传统手工艺、中国茶道等。这些技能课的开设要配合文化理论课同步进行。使学生理解中国书法与中国思想、国画艺术以及民族乐器与中国式审美、传统手工艺中国结与中国式情感表达方式、扎染与中国纺织技术、茶与中国古诗等的内在联系。这些技能可以帮助他们在与国外学生交流过程中,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一个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自然真诚交际过程中,有效传播中国文化;若在课堂上不顾教学目标,大谈中华文明,极有可能引起所派国家人民的警惕甚至抵触情绪。从这一点上说,文化技能课虽小,但功能强大。

学生所获得的中华文化知识与技能,要在“跨文化交际”指导思想下,才会有效地发挥作用。该课程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在学生理解语言与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得体有效表达自身思想的能力。因此本专业中该课程应该看作文化类最为核心的课程。

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要以“跨文化交际”为核心,以文化素养课、文化理论课、文化技能课为支撑,建立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华文化、西方文化精髓的课程体系。同时注意挖掘该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文化内涵,为学生以语言传播中国文化服务。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本科生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羽毛球课程设置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