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尔巴特与杜威德育思想的相似性比较

2016-05-30李术萍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赫尔巴特德育思想杜威

李术萍

摘 要:赫尔巴特与杜威分别被视为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在人类的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里程碑式的作用,尤其是其德育思想的理论对人类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着手研究二者的德育思想理论,分析二者的相似性,以期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实施路径和规律探索产生启发意义。

关键词:赫尔巴特;杜威;德育思想;相似性;比较

在西方德育思想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一个当属德国的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生于1776年的他(逝世于1841年),除了具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之外,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因此得名“科学教育之父”,并著有《普通教育学》。另外一位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家当属约翰·杜威,他是现代教育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丰富的德育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赫尔巴特还是杜威,他们关于德育的思想,都对现时期出现的亟待解决的教育实践问题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而其中的相似性研究对于实践过程的指导显得尤其重要。

一、德育目的一致

对于教学的最终目的,赫尔巴特和杜威都认为,应当“将个人的道德培养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1],从这个层面来讲,德育必须在对于社会的发展方面表现出有用性,产生实际的并且是正面的影响,无论这样的影响是对于社会的政治领域的发展还是经济领域的发展或者其他任何领域的发展。赫尔巴特和杜威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赫尔巴特是依据当时德国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的要求和德国人民对于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迫切需要的要求,而杜威也是从美国当时的工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肯定了在德育实践中必须要遵守的实用主义原则,以期通过形成完整的人格而为现实社会培养出有利于创造财富和改造社会的人。而另一方面,他们的德育思想也强调对于个人而言最直接的好处,那就是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个任务可以通过在德育来完成。至此,杜威和赫尔巴特在德育思想上的第一个相似性得到了认可,他们既重视人格、道德等道德性的培养,又重视社会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等社会性的培养。

二、重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

二人德育思想的第二个相似点在于,都肯定了经验和兴趣对于德育的重要意义。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要以学生的经验与交际为基础,假如这两个基础不存在,‘我们首先必须扎扎实实地创造它们”[2],经验和兴趣在对于德育内容的选择上显得至关重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既是对学生现有经验的直接碰撞,也是实现德育效果的核心手段,同时也能通过良好的刺激效果,让学生产生和积累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更为丰富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杜威也持同样的观点,但他还有更加详尽的关于直接经验的阐述。他认为,德育的过程首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组织、构建和概括,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频度,达到经验和兴趣的完整统一。

三、重视思维教学

虽然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但事实上他们德育思想的核心应当说均是思维教学。这种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德育过程的做法很受欢迎。同样的,他们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作为起点。杜威强调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来获取经验和培养思维,赫尔巴特认为应当在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多加练习和背诵,并得到关于之前的认识的一种肯定性效果,“使学生相信所描述的即其所见的”[3],而这个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的实现是建立在经验获得的基础上而已。所以,他们二人都主张通过经验的积累来发展思维能力。

四、强调“尊重”和“爱”是师生关系的基础

赫尔巴特和杜威承认,对于学生,首先应该赋予他们作为人所必要的“爱”和“尊重”,这对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意义重大,也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但是我们也不能片面的认为,赫尔巴特所主张的严格管理甚至适时的训育措施即是背道而驰的行径。赫尔巴特认为,在德育过程中,采取这样的方式是为了更加便利的方便管理,从而带来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德育效果,并使得师生之间“爱”的建立作用更大。“爱基于情感的和谐,爱所要求的感情和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出来:教育者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中去,十分巧妙地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中;或者他设法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方式接近他自己的感情。” [4]而对于已经做出决定并且是正向决定的学生,教师将不会阻碍学生的选择和行为,以这种尊重的方式寻求学生的发展。

而与赫尔巴特略有差异的是,杜威认为,教师首先应该付出自己对于学生的尊重和爱,这种正向的力量一旦被学生认可和信赖,再加上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能力的体现,就会赢得教师于学生心中的权威和尊重。这与赫尔巴特把教师的权威放于首位甚至是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杜威还认为,这样的教师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被帮助和被信任,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无论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还是课外或者其他活动中都更能让学生得到尊重和爱的体验,同时赋予教师更多的尊重和爱。

总的来讲,他们二人都否定在德育过程中的冷漠表现,强调“爱”与“尊重”在师生关系中的积极影响,肯定在德育目的和德育效果的实现方面产生的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闵卓.杜威与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目的观的比较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09(5):141.

[2] 何旭明.从学习兴趣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J].大学教育科学,2007(2):28.

[3]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1):87.

[4] 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教授刚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7.

猜你喜欢

赫尔巴特德育思想杜威
康德的统觉理论及其价值一文补正
下一个果子不会更大
让我们摇起橹来
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
赫尔巴特:教育科学之父
绝世武功的奥秘
感悟分享
杜威归来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