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古祠堂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6-05-30朱啸宇余佳佳
朱啸宇 余佳佳
【摘要】:农村古祠堂作为昔日乡土文化的载体,随着时代的流逝逐渐没落。今日古祠堂的传承与保护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展开再次吸引人们注意。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两种方式针对古祠堂的现状以及人们对古祠堂的认识展开研究,有助于大众更加深入地走近古祠堂、走近传统文化。
【关键词】:农村;古祠堂;调查
“祠堂”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在当时是封建社会里同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之人的房屋。到宋元以后,祠堂有了特殊的文化功能,兼祭祀、法庭、教化、宗族凝聚为一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祠堂文化可视为宗族文化的核心。[邱耀,王华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祠堂文化功能的演变[J].科技信息.2012(29).]随着社会的演进,祠堂文化已渐渐淡去,多数祠堂被毁坏,或做封闭处理,那么,对于当下祠堂的文化历史及现状,人们的了解状况如何呢?祠堂未来的走向又是如何?笔者选择通过问卷调查与口述访谈两种方式,对当下祠堂的现状及人们对祠堂的看法进行探究。
一、当下人们对祠堂的历史和现状不够了解
根据网络问卷调查题为“你曾经去过祠堂吗”的结果显示,不曾去过祠堂的人竟达到人数的61%之多,这就意味着祠堂根本不在他们的认知范围中。由此亦可解释,相对而言,为何人们对祠堂历史了解得不够充分,甚至把祠堂与佛堂混为一谈的原因了。
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问题“您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祠堂的文化及发展”、“您有遇到过关于祠堂的宣传活动或听过此类消息吗”来做进一步原因分析:从结果中可以看到在那些对祠堂有所关注的人群中,家庭的影响是最普遍的渠道(40%),这与祠堂的文化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近百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革中,由于宗族社会基础发生了动摇,传统祠堂这一类乡土建筑也处于痛苦的嬗变之中。[蔡宇安.论祠堂功能的嬗变[J].宜春学院学报.2014(11).]从喊得热热烈烈的“打倒地主阶级”、“赶走地主劣绅”等口号开始,到人民公社时期的改用作食堂、仓库,及文化大革命时被视为“封建”的象征而被拆毁,直至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出台,祠堂的经济、文化、教育功能才重新得到重视。可见,祠堂的演变是几经起落的,不论是老年人还是我们的父母,相信都对祠堂有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让家庭影响成为最普遍的传播祠堂文化方式的重要原因。
此外,通过影视媒体或听人介绍的人数平分秋色,各占30%,这显示出当前时代的最大特色——传播媒介的变革与勃兴。这是一个零距离的时代,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实现了全球化,凭借着便利的传媒方式,人们早已做到足不出户地阅览全世界,真正实现了俗语“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而祠堂文化也与时俱进,迎着时代潮流加入到新媒体的传播中去,不论是影视、图书、还是人群,都具有宣传的极佳效果。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影视传播及宣传介绍的方式明显不如家庭影响。绝大多数人(95%)认为祠堂的宣传力度不够大或完全不大,当相关机构不能做足祠堂的宣传工作,没有顺应新时代的传媒潮流,那么本就“落伍”的祠堂只能彻底被人们遗忘了。
二、当下人们对祠堂价值的认识不够充分
我国改革开放伊始,囿于条件的局限,全民把目光放在了发展经济上,而很少顾及历史遗产的保护,只得任其走向破败,无数祠堂在时代变革中走向毁灭,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使得祠堂的利用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部分地区的祠堂得以改造利用,租借做商业场地、开辟为纪念馆、转换为村落文化活动中心等等,但遗憾的是,目前人们仍旧缺少对祠堂价值的足够认识,缺乏对祠堂文化的兴趣,从题为“您对祠堂文化感兴趣吗”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只有25%的人对祠堂很感兴趣,而更多人(35%)直言不想了解祠堂。
而在“未来参观祠堂,您认为会是出于什么原因”的调查中,人们普遍把祠堂当作旅游观光的场所(70%),这反映出了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古建筑的开发现状。旅游无疑是一种可以让目标群体、管理部门得到双赢的开发方式,游客得到审美享受及游玩乐趣,管理部门收获经济利益与名气效应,一举两得。然而,这从侧面上体现了当下群众对祠堂价值认识得不够充分的现象。若将祠堂的价值仅限于旅游,这反映人们只看到了祠堂设计与构造的艺术价值,而忽视了其中的精神价值。祠堂之所以特别,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精神凝聚力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之上的家族文化,家族的聚集以祖先崇拜作为信仰纽带,而祠堂又是祖先崇拜的物化形式与物质场所,从这个层面上看,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是宗族、祠堂文化的缩影。[张邦卫,《“后家族时代”与浙江祠堂文化的传播策略》,浙江传媒学院院报,2012年第5期。]尽管宗族制的社会已不复存在,但祠堂所浓缩的历史结晶依然值得现代人的敬佩与传承,它需要借助一个顺应时代的传承方式继续发着光和热。笔者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大多祠堂都以文化古迹的形式以旅游景点方式面向大众,较多以祠堂历史沿革及构造方面宣传为主,祠堂文化方面相对很少提及。祠堂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与保护工作自然不會差。但在宣传古建筑保护的同时若能再增加一份祠堂文化的渲染,想必能更好地做好文化的传承工作。同样地,针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人们不能一味地以为新农村就是高楼水泥房的堆砌,只有物质的享受却忽视了精神的滋养,那人就会成了一具空壳,村落也会失去生气。祠堂的保护与开发在此时就发挥着它的精神领导作用,成为村民之本,村落之根。那时,人们就能充分了解祠堂的重要性,对祠堂的价值有全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邦卫.“后家族时代”与浙江祠堂文化的传播策略[J].浙江传媒学院院报,2012(5).
[2]章立,章海君.江浙祠堂文化与祠堂建筑调查[A].第13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暨无锡传统建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3]蔡宇安.论祠堂功能的嬗变[J].宜春学院学报,2014(11).
[4]邱耀,王华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祠堂文化功能的演变[J].科技信息,2012(29).
[5]邵建东.浙中地区传统宗祠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钟益君.乡村祠堂文化保育与活化中的地方政府角色[D].浙江工商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