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互动关系探析

2016-05-30袁绍成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互动关系表演艺术文化产业

袁绍成

摘 要:目前,文化消费在国民生活总消费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中国文化产业处于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期。高职表演艺术人才是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市场中的重要生力军和人员库,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程度和规模影响并制约着高职表演艺术人的培养,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表演艺术;互动关系;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9-0127-02

人才与市场的完美结合是推动文化技术等“软实力”转化为“硬实力”的必然途径,换句话说,只有当各种人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人尽其用,社会生产力才会得到巨大发展,社会才会繁荣、和谐、稳定。对于高职表演艺术人才而言亦是如此,表演艺术人才的技能水平、专业特长是否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演艺文化产业这个大市场的需要,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高职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规模。反过来,表演艺术人才也会作为一支重要的文化生力军,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市场提供着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并强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市场健康快速发展,为中国公众提供愈益丰富的文化大餐。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一、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实践性定位

(一)目标的定位迎合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业态要求

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国家十七大、十八大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文化政策,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和优越的社会政治环境。党的十七大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更是强调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强调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强有力的技术与政策保障为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和文化产业发展开启了快车道。中国各地高校影视艺术表演等艺术专业招生规模不断增加,遍地开花。与其他本科层次以上的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不同的是,高职院校更加关注演艺人才的市场化需求,更加关注文化市场发展的大众化趋势,更加关注表演艺术人才的职业化特点,因此,也更加关注表演艺术人才的实践性培养,是把学生培养成集生产、加工、服务、管理于一体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培养,使他们能够熟悉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能够把相应的表演理论运用于实际,具备舞台表演、节目策划与主持等专项业务能力。对于高职表演人才的这种定位,既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学识、爱好、身心发展的需要,更是充分考虑到了文化产业发展各个层次、级别的业态行情。

(二)演练培养与课程设置体现了文化产业高度的实践性特征

高职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目的和归宿在文化市场,这一市场化要求决定了学生必须不断地在表演艺术实践中练习、揣摩、提升自己所学的基本表演理论,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表演能力。因此,在高职表演艺术教学中应特别重视表演实践,即“练”这个环节,以便提高学生扎实的表演技能和对角色的理解及塑造能力。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也应紧贴这一环节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一是要重视人文尤其是影视文化课程,如影视基础、中外影史等,此外,还可以开设与学生表演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如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课程等。这样才能健全学生知识体系,为表演专业提供深厚的人文素养。二是要凸显表演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如语言技巧训练、形象塑造、策划与编导、基础舞蹈、表演心理等。从目前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上看,虽然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表演实践练习,但从表演艺术的属性上看,学生亲身体会、亲自登台表演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导致学生获得的直接表演体验和经验较少,不利于学生整体表演技能的提高,从而会对以后从事文化产业工作造成或多或少的不利影响。为此,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为学生搭建使其能够登台表演的舞台,放手让表演艺术专业的师生自己去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搭建由一定范围内学生,如以班为单位,组成的“小舞台”,由学生自己去策划、组织、演出、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还可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把提升学生表演技能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在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节日庆典等场合组织大型学生演出活动,或以专业汇报演出、毕业汇报演出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演练,以演促练,以演代练,回归表演艺术的本真属性。

(三)表演艺术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专业文化人士的努力和推动。早在2014年8月,《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已出台,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了长期规划,强调了特色文化产业带、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以及对文化市场主体的培育等,《意见》指出,要培养一大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目前,中国各地政府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方兴未艾,文化创意园区普遍设立,文化消费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消费方式之一。从大众性演艺娱乐到影视传媒,从文化会展到新闻出版,从大型国营文化演艺单位到民间小型文化演艺团体,文化产业体系业已形成,而且,逐渐成长为各地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构成上看,表演艺术人才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蓝皮书列举了6个文化产业超百万人的省份,如山东、湖南、河南等,说明了文化产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势头,在这一文化产业发展的背后是千千万万文化产业人的辛勤汗水和付出。据不完全统计,现代文化产业大军中,专科及以上学历者仅占到35%,而演艺文化产业中有表演艺术专业背景或学历的仅仅不到31%,但就是这样一个在文化产业人员构成比重中亟须加强的演艺人员群体构成了活跃在中国各地各类型舞台的台柱子,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是一道中国文化产业市场上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二、文化市场发展对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多重影响

(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增加

根据社会文明发展的成熟程度与居民文化消费的关系,国际通行的观点是,如果人均GDP达到了3 000美元,那么,居民文化消费在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应该达到23%。有资料显示,中国国民人均收入在2013年为6 740美元,2014年达到7 38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居民文化消费的比例正在快速增长,对各类型文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与之不相称的是,在中国各级各类演艺文化组织中,如前所述,专门的演艺人才数量不高,学历偏低,亟须大量这一领域的从业专门人才。在广大的各级类型的演艺市场中,尤其是群众娱乐市场,表演艺术人才尤为匮乏,甚至有些地方戏曲、说唱艺术传承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此外,更需要注意的是,公众、市场对文化产业多样性的需求具有阶段性和地域性的差异,导致高职院校之间热门专业一起上的弊端,比如在文化旅游刺激下开设的旅游专业,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有开设,而较此之前的表演艺术专业则是冷门,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规模和数量已远远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新兴文化市场的需要。

(二)文化市场业态的多样化影响着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类型和方向

演艺文化市场的发展为各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提供了现实的需求参照,从而推动并影响着高职院校对院系、课程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以满足市场和社会公众的需要。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业态的多样化、多层次化,影响和制约着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类型和方向。拿演艺文化组织来讲,既有国营的大型企业文化组织,又有地方和民间的各类文化演出组织,从艺术形式上来说,有戏曲、影视、音乐、舞蹈等多种类别,具体到某个地方,社会公众对文化产品的趣味倾向又各自不同,演艺形式差别较大,这就决定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要求。举例来说,目前各种群众性演出市场火爆,地方民族文化成为演出的重要亮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敏锐地看到这一文化现象,紧盯这一文化市场,并相应地对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类型和方向进行完善和调整,使学生能够熟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提升表演艺术技巧,以保证满足各地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 文化产业市场的网络平台助推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灵敏度和效率

2012年,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演艺团体市场化的步伐,依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求,由网络演出试点单位“一千零一夜”推出了《为全国万家演出艺术团体建立专业社区化电子商务展厅计划》,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和平台,为国内众多演艺单位搭建更为便捷、时尚的经营服务。另一方面,各地文化产业演艺市场主体,也纷纷寻求利用网络平台传播自己演艺产品的新途径,这些平台和途径,不仅为社会公众消费文化产品提供了新的便捷、愉悦的文化消费方式,也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高职表演艺术人才的未来走向和培养模式。各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更多演艺市场的演艺信息,把握其脉搏,从而提高了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调控能力。

三、结语

目前,中国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市场的适应度、吻合度还不是很高,在某些地区甚至还存在着脱节的现象,造成高校培养出的演艺人才不适应文化产业市场要求或文化产业单位招聘不到急需专业合格人才的窘境。而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力度还不够深入,进一步阻碍了二者的良性互动。总而言之,只有表演艺术人才与文化市场的紧密结合,高校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专门演艺人才,市场也才能有机会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曼丽.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8).

[2] 李静,翟斌.高职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思考[J].艺术教育,2009,(9).

[3] 唐述荣.论广西高职与文化产业的对接[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

[责任编辑 刘 瑶]

猜你喜欢

互动关系表演艺术文化产业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石油石化企业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音律与音乐表演艺术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