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自主选课制度重构研究
2016-05-30张玥张李姚江帆
张玥 张李 姚江帆
摘 要 文章对基于Likert五分制态度量表学生自主选课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明确客观影响因素的条件下,重点研究学生主观学习态度对其选课行为的影响。为落实选课制,高校应建立多元信息选课平台和授课管理模式,推广导师制,设置阶梯课程,推广远程教育和重视对被动生的课程学习心理辅导。
关键词 自主选课 主客观因素 相关性 制度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16
Abstract Based on Likert scale state metric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tudents' course questionnaire result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lear objective factors, focuses on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learning attitude on the course's behavior.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lective syste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a multi information selection platform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 to promote the tutorial system, set the ladder courses, promote distance educ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assive student learn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Key words autonomy elective cours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relevance; system reconstruction
通过对高校自主选课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选课时,易受到第三方信息、课堂氛围、考试难易、教师以及排课时间地点影响。①但是,有关研究主要针对客观条件及因素,以往经验证明,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也对其学习行为有较大影响。②本文在《中国大学生自主选课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一文基础上,重点通过对学生主观学习态度对其选课行为的影响研究,对高校自主选课制度提出重构建议。
1 研究方法
按照Likert五分制态度量表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学生上课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排名及自我评价的综合评选方式,将学生分为课堂学习主动,一般和被动(以下简称“主动生”、“中等生”和“被动生”)三个批次。然后再重新对三批次学生分别进行态度均值和均方差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图1是影响因素设置代码及关系流程,图2是各批次学生团体的态度走势对比图。统计分析发现,分批次后主动生和中等生变异系数均值分别下降0.066和0.041,而被动生变异系数均值上升0.008,说明课堂学习态度越积极,选课心理会趋同。综合来看,主动生选课心理相对成熟和稳定,其着眼点普遍放在诸如课堂、教师专业水平等这些直接关系课堂质量的传统教学因素上,在选课期间对各方信息收集也比其他学生积极。主动生同样关注考试,但对点名制比较中立,说明他们对上课本身比较自觉,点名对他们基本不造成压力,这也是其学习态度较为主动的客观表现。中等生在前期要素和教学要素的态度上与主动生大体相近,但中等生更看重“平时成绩”。这是因为中等生在应试能力上往往不如主动生,为确保不挂科,他们习惯依靠平时成绩来弥补和保障期末考试能够顺利通过。除此之外,中等生注意力则凸显在一些非教学因素上,比如课程是否被安排在周五或临近节假日等。被动生态度均值接近3的选项较多,说明该群体对选课行为持不重视或感到迷茫者居多。被动生对于点名制抵触情绪很重,也比较不喜欢年龄大的老师。其原因有二:一个是因为被动生逃课率较高,另一个是因为一些年龄大的老师比较喜欢居高临下对学生说教,而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 制度重构分析与建议
(1)建设多元信息选课平台。目前高校选课系统普遍比较简单和粗糙,许多学校只包含课程名称、任课老师和时间地点,有时甚至连这三项都凑不齐。信息不匹配使得我们的选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只流于形式,学生事实上能“选”的东西并不多。从上述调查我们知道,学生中很多人有通过网络了解课程信息的习惯,而由于各个学校情况不同,公共平台(如百度、谷歌)信息针对性不强。因此,学校首先应该完善自身教务系统上的选课信息,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有据可循。今后的选课系统,不仅要将课程安排传达,还应结合学校培养计划和办学风格,对课程教育目的、内容以及学科地位有详细描述,录制课程视频方便学生试听,使学生迅速建立对所选课程的宏观认识。学校还应逐步建立和开放相关课程的“打分平台”,允许结课生、毕业生、乃至各方人士对该课进行点评和打分。学生以后再登录课务系统,除能看到学校自身对课程的介绍外,还能参考以往学生的评论和建议。如此信息多元化,才能使学生在选课时不会面临无据可依的尴尬,从而更加客观和全面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使“选课制”落到实处。
(2)推广“导师制”。除开技术性的信息完善,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向本科生推行“导师制”。这套体制在研究生领域已被证明是比较成功的。③从研究生教育经验来看,多数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度极高——这与上面对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正好相反,说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主要隔阂并非始于学生的固有偏见,而是因为缺乏明确的责任隶属关系所导致的师生之间交流贫乏。学校未来可仿造研究生教育,在选课时将学生“分包”,使学生遇到问题时不仅学会找老师,而且有老师可找。
(3)改革授课奖励制度。研究表明,学生对课堂质量高的课堂认可度较高。但毋庸讳言,目前高校里质量高的课堂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自身的授课态度。而教师的授课态度归根结底又与目前的教学管理体制相关。④由于缺乏鼓励机制,相关责任又不明确,很多老师宁愿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在外跑项目”上,而对于授课则付出较少。不勤于思考,懈于实践,是目前很多高校教师上课习惯照本宣科、讲解索然无味的根本原因。所以,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首先要考虑从目前的教师授课管理体制上进行改进。这方面一些市场培训机构的经验值得借鉴:⑤⑥比如将学生的成绩或者就业与教师的授课业绩按学分权重挂钩。引入教师考评机制,相同的课(尤其对于政治、数学和英语一类的公共课可行性更高)由不同老师负责讲授,教学任务指标由学校和各专业老师共同商议制定,但课堂选择权交给学生。不仅让学生找老师,也鼓励教师“找学生”,适当让老师们做一些自我推销,促进交流。对于能获得学生好评,或者班级成绩优异的老师,应给予奖励。长期没有进步或平均成绩明显低于其他班级的则也应有相应的惩罚。如此,让选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互动选择: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互相选择,彼此监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设置阶梯课程。不同批次学生对课堂风格要求不同: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希望课堂信息量尽量大,知识讲解尽可能深。而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希望课堂节奏相对缓慢。针对这种多元化的要求,目前高校里的“大班制”显然难以面面俱到。所以,在已有大班制基础上,高校可尝试针对不同学生团体开展阶梯式课程教育。比如在同一科目下开设基础班,强化班和拓展班。基础班以巩固学生基本功为教学目标,老师授课时充分照顾基础薄弱,学习节奏较慢的学生。强化班面向一般的多数人,老师上课按正常进度授课。而拓展班则面向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老师的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科应用,以及对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拔高上。为配合阶梯制选课的实施,学校还可在已有学分制基础上,设置配套的阶梯考核制度。比如拓展班的考试难度最高,但相关成绩在评比奖学金和优秀学生时,也会有额外加成。这样最大限度照顾到各个批次学生的情况和需求,从制度上保障对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实。
(5)开展远程教育。以往课程在时间和地点的安排设置上比较机械,不利于学生对自身活动的安排。学校可推广远程教育,使学生不在教室也能通过校园网络资源将课程补齐。比如勤工俭学的学生,就可以在工作现场或者过后通过对课堂实况视频的观看进行学习。任课教师可专门留一两道与当堂课相关的题目在视频后,以考查相关学生是否认真观看视频。学生只要能较为正确地完成作业,那么即使学生没有在现场,也说明其课程学习状况良好。这样一方面满足学生对课程时间具有弹性的要求,也能间接减轻一些学生社会活动与学校课堂教学之间的矛盾。即使对于上过课的学生,视频教学的存在也有助于他们复习。远程教育能够最大限度消除相关非教学因素对学生选课的干扰,有利于教学资源被充分利用。
(6)重视被动生。如果学生主观反应冷淡,那么再好的条件和制度,没有行为主体的参与与响应也是枉然。所以,在选课过程中,学校应更加注重对被动生的帮助和指导。以往一些老师习惯将教育重心放在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上,然而,与具体知识点传授相比,没有学习积极性,和不知道该怎么学习才是许多被动生真正的症结所在。结合上面的阶梯课程制为例,被动生由于通常也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通常会集中在基础班中。因此,基础班的教学内容除了一般性的知识传输,教师更大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对学生心理症结的疏导和对学习信心的培养上,必要时可联合学校心理教研室共同教学。从调查结果上看,即使是学习态度最为被动的学生,对氛围轻松的课堂也并不抵触。这就为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切入点。一些老师要逐渐摒弃依靠“点名”来维持课堂的陈旧思维,而要从学生关注的地方切入,循序善诱,因势利导,按照“先态度,再方法,最后知识点”的步骤,转变被动生的学习认识。基础班的考试设置,难度不必要太高。考试本身只是一种教育手段。长远来看,一份能够为学生带来学习信心和兴趣的试卷,将比狭义上的知识考核更有益处。而学校在关于对被动生教学质量的保证方面,除了考试,还有诸多办法:如在降低考试难度的同时,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把控,而后者往往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科研潜力和专业造诣。
4 结语
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给予学生更多成才选择权,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未来高校发展方向。自主选课虽已实施多年,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形式大于实质。相关体制完善,仍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做大量工作。创新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人才特色化教学实践探索,才能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并使多元化人才战略被落到实处。
注释
① 姚江帆,谢妮,张玥.中国大学生自主选课影响因素调查研究[A].Intern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Proceedings of 2014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Business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ICIBET 2014)[C].Intern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2014:4.
② 姚江帆,李岩,张李.财经类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4(10下):169-170.
③ 胡守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④ 吴康宁.为什么学校会对学生的发展不负责[J].教育研究,2007(12):21-25.
⑤ 钱艳.新东方培训学校办学模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1.
⑥ 付晓.新东方英语教学质量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