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2016-05-30黄君君高瑾

科教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近现代学徒制发展历程

黄君君 高瑾

摘 要 本文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分为近代学徒制以及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学徒制是中国最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为中国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会推动学徒制的变化发展。我们要在学习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做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

关键词 近现代 学徒制 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06

Abstract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China,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modern apprenticeship. Apprenticeship is the oldest 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which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Every social change,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es in the apprenticeship. We must make the experimental work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system.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development

2015年是中国经济增速换挡、转型升级、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年,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开展新阶段、掀开新篇章的一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5]),加强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引导和推动,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政策解读及培训。

中国学徒制的历史悠久,从封建社会艺徒制的师徒关系逐渐演变成现代企业组织的雇佣关系,几经沉浮变迁,在新时代以新的形势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得到世界的关注。

1 中国近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学徒制萌芽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在中国古代手工技艺、知识的传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一直没有受到正统教育的认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徒制非但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而是跟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革新。近代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众多学徒群体的存在,并且学徒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1.1 近代学徒制发展的社会背景

1856年清政府在英国人的大炮中被迫打开了国门,传承了几千年封闭锁国的小农经济也趋向解体,中国的经济发展被拉入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过渡,生产方式也由家庭本位过渡到社会本位,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就需要大批量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

清政府在1866年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即中国第一所近代高等实业学堂,这是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开端。政府开始介入学徒教育,具体表现为增加设场授徒的场所和学徒数量。晚清时期,学徒制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原有的学徒制也得了改造,学徒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政府的重视不仅表现在大力推行这一制度,而且在法律方面也得到了支持。1929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工厂法》,其中第11章(共12条)就涉及了学徒制的立法问题。同时对学徒教育的一般规定和具体培养环节都做了相关规定:对学徒的年龄、地域、文化背景等都做出了规定。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传统的学徒制正在逐渐现代化。

1.2 近代学徒制的一般规定

(1)年龄、地域的规定。包括招收学徒的年龄、地域、文化素质等。首先,学徒的入学年龄比较灵活, “近代学徒年龄,小则十二、三岁,大不过十七八岁,是为最佳学艺年龄”。①其次,招收的学徒一般为本地域的学生,一般由保荐人推荐,这样做是为了对招收学徒的家庭有所了解,避免招收品德不合格的人。最后,对学徒的个人素质有着简单的要求,一般行业没有特殊的背景要求,只要学徒勤奋好学、行为端正即可。但也有一些特殊行业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如刻字店招收会基本的读书识字的学徒,这样也是为了避免因为不懂文字而胡乱刻画的人。②

(2)招收人数、修业年限的规定。随着行会制度的发展,招收学徒不再是师傅的私人事情,招收学徒的同时不仅仅是培养行业的继承者,还是同行的竞争者。如果招收学徒过多,可能带来市场的失衡。一方面徒弟多,则生产的产品多,会导致本行业的市场失衡,因为商品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学徒不可能一直是学徒,总会有出师的一天,到那个时候,市场上会出现过多的竞争者,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各行各业对学徒的招收人数都有着自己的规定,一般要求“一出一入”或者“二出二入”,即一个师傅一次招收一个学徒或者两个,大部分行业修业年限为三年,三年期满学徒出师以后,师傅才能招收新的学徒。”③

(3)学徒出师的规定。学徒学习期满,意味着可以出师,具备从业资格了。学徒出师之后一般会在所学的场所以较低的薪资帮工一段时间(一至二年),帮工期结束之后,由师傅推荐到同行的其他地方或者自谋出路。学徒出师不仅要考核基本业务技能,还要进行实践和道德的考核。黄鉴辉《山西票号史料》曾记录:“练习成熟再测验其做事能力与道德,如远则易欺,远使以观其志;近则易狎,近使以观其敬;烦则难理,烦使以观其能;卒则难办,卒间以观其智;急则易爽,急期以观其信;财则易贪,委财以观其仁;危则易变,告危以观其节;久则易情,班期二年以观其则;杂处易淫,派往繁华,以观其色。”④

2 近代学徒制的特点

(1)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学徒制强调“做中学”,即学徒在实践过程中边看、边做、边学。具体的教学模式是,师傅在工作的时候,学徒在一旁观看,经过一段时间基本熟悉以后,给师傅做一下辅助工作,之后不断练习以达到熟练。民国财政部长王云五曾说过,我国旧日的工人培训的办法都是采用的学徒制,学徒们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的技能不容易遗忘,又很切实际。⑤

(2)教学模式。传统的学徒制一般由师傅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到了近代特教学模式由一对一转变为一对多教学,教学方法则转变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例如福建工艺局的学徒们每日上午在学堂内学习数学等科目,下午则在工场实际操作漆器、皮器等制作方法。这种半学习理论知识半实践的教学模式标志着学徒制由传统走向现代。

(3)教学内容。学徒除了学习本行业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外,还要接受职业道德的培训。要求学徒做人真诚、恪守信誉,张正明的《晋商兴衰史》中有记载“培养学徒要中信义、除虚伪、节情欲、敦品行、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妒、幸辛苦、戒奢华、并派往繁华商埠、以观其色”。

(4)师资组成。这一时期的学徒制在师资组成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师资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专门在课堂上讲习教理,另一部分则是专门进行技术训练的匠人。⑥其次,出现了洋教习,这是学徒教育不同于传统学徒制的另一大特征,教授学徒新式的工艺。

近代学徒制对中国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一批民族经济发展急需的职业人才。

3 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方面社会上有多之400万的人口待业在家,另一方面国家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来建设新中国。

3.1 旧社会学徒制的改造时期(1949.10-1958.01)

旧社会的学徒制已经不再担负着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功能,而是沦为剥削学徒的工具,所以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对旧社会的学徒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造。1950年6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其中有规定如下:“第一、动员工厂内有技术的工人树立培养下一代技术工人的义务;第二,对不同的岗位的学徒制定不同的技术培训方案并且签订师徒合同;第三,制定学徒考核办法,如定期举行考试,成绩合格的学徒,一方面提升他本社的技术等级,另一方面给予他师傅一定数额的奖金。”⑦这一文件使得我国传统的学徒制在保留和继承的基础上得以改造。据1959年统计,建国10年工建交12个相关产业部门共培训新技术工人837万人,其中90%以上是通过学徒方式培训的。⑧

3.2 传统学徒制的改革时期(1958.02-1976.10)

1958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个体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徒学习期限和生活补贴的暂行规定》,文件对学徒的学习年限、学习内容、学习期间生活待遇以及双方的义务和权利方面都有着规定:对于学习技术含量不高工种的学徒的学习年限一般是2~3年;学徒在学曾期限内, 由所在单位按月费抬生活补贴;学徒在学习期限不足以前,不得转为正式的员工;在学徒学习期限内,师傅应当履行认真教学的义务,学徒则要履行尊师重教、遵纪守法的义务;各单位同学徒以及师学徒之间, 都应该订立合同。这一文件的颁布也标志着我国学徒制的建设进入了制度化阶段。

在企业大规模的培养学徒的同时,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1958年1月,中央明确指出:“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者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者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⑨同年5月30日,刘少奇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了《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讲话》。他指出,在中国除了全日制的学校制度和八小时的劳动制度以外,还应该存在一种与之平行的制度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1958年7月,刘少奇在天津召开半工半读的座谈会,在会上他指出除了在工厂中进行半工半读以外,还可以在青年学生中举办半工半读,即工厂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为学徒,四小时工作,四小时学习。学校工厂合一的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不难看出已经初具现代学徒制的模型。但可惜的是,半工半读在文革期间被批为资本主义形式的职业教育而遭到中断,学徒制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⑩

3.3 传统学徒制的终结时期(1976.11-1989.03)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面对技术工人的大量缺失,学徒制又被重新提上日程。1979年9月28日,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劳动总局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搞好技工培训工作的通知》,文件指出:学徒制仍然是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同时重申50年代建设的学徒制。对学徒制做了如下规定:首先,要明确确定学徒制的学习年限,不断革新培训方法;其次,学徒工作以后在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其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再次,学徒在学习期限内,学习技术理论知识的时间不能低于整个学习学习时间的1/3;最后,师徒之间要签订合同,实现包教包学包会制度,保障教学质量,学徒在上岗之前必须经过考核。

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搞好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术补课是最近两三年内职工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豘同年5月21日,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学徒制在一定时期以内仍然是培养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技术工人的重要手段,并且对招收学徒条件、学徒学习年限、学习内容、考核制度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相应的劳动就业制度也发生了变化。1983年劳动部召开全国培训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全面系统的改革培训制度,从实际出发,今后企业招收的工人将从职前培训转向在职培训,将招工转向招生。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的数量不断上升,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企业也由过去的招收学徒工转变为招收中等、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为技术工人,劳动者的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1989年3月3日劳动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学徒培训制度改革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一方面肯定了学徒制的作用:建国以来,学徒制为新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术工人,为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和推动社会主义进步作出了自己的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发展,而大多数的企业仍然采取传统的学徒制的培训方法,不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社会需要和技术支持,所以应该逐步改革学徒制的培养办法。这一文件的颁布标志着以企业为主体的传统学徒制走向了终结,此后的十年政府也鲜少出台与学徒制相关的政策。

3.4 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时期(1998.03-今)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增强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国际现代化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改革学徒制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而现代学徒制则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的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豛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到了现代学徒制的概念: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豜直到今天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已经进入了全面推动的阶段。

学徒制是人类文明社会最古老的职业教育模式,将人类社会传统的技术技能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继承下来,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现代学制将学徒制与学校职业教育联合在一起。学徒制的发展历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其极大的推动力量。我们要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历,做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①②彭泽益.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527.

③ 彭泽益.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309.

④ 石璟瑶,郝艳梅.从晋商文化看学徒制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5(10):64.

⑤ 王云五.工商管理一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43.

⑥ 李忠,闫广芬.清末企业的教育性——以管办企业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83-88.

⑦ 周恩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J].山东政报,1950(7):33.

⑧ 梁忠义.职业技术教育手册[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19-320.

⑨ 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360.

⑩ 陈俊兰.1949年到1965年中国学徒制政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8):23.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发[1981]8号)[Z]1981-02-20.

12 国家劳动总局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81]劳总培字2号)[Z].1981-05-21

13 刘冉昕.国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辽宁经济,2012(12):82-83.

14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09-29.

猜你喜欢

近现代学徒制发展历程
城市软实力的充分展现
中国近现代政治体制转型启示
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研究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我国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路径分析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徒制”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