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的艺术特征
2016-05-30戎震
戎震
【摘要】:中国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唐山皮影是中国皮影大系中的一支,其风格独树一帜,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唐山皮影造型独优美、制作精良,常采用驴皮为主要原料,亦称为“驴皮影”。之所以采用驴皮制影,因为驴皮在透明度、柔韧性上都有明显的优势,雕刻成型后再给以上色,人物在影窗上鲜艳透明、形象生动。唐山皮影在雕刻上以线刻见长,刀法多变、线条流畅优美。在演唱方式上,唐山皮影是在唐山本地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乐亭方言为主,有些剧目还结合了乐亭大鼓、评剧等传统演唱形式,具有浓厚的唐山风味。
【关键词】:驴皮影;雕刻;演唱方式
1 唐山皮影影人雕刻的特征
唐山皮影在雕刻刀法上极有讲究,有拉刀、推刀、名刀、暗刀、回转等技法,甚至在雕刻层数上也有区分,根据习惯与能力的不同,一刀所雕刻的层数也因人而异。有老艺人将镂刻技艺总结为“大刀口,小刀口,刀口犀利要直走,里裂外斜最禁忌,乱加饰物俊变丑,顺茬作出能直立,横茬刻完卷又偏,鼻直眼尖帅盔尖 , 斜行一线尖对尖,嘴角眼角要相对,刻出影人笑微微。”在制作工序上,制皮、落样、镂刻、上彩、装订等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唐山皮影的人物采用平面二維造型,由头茬和身段(戳子)组成。头茬根据人物角色、性格的不同而有各种的脸谱,一般阳刻镂空的脸型、挺直的鼻梁、环勾眉眼表现的是温文尔雅、英俊灑脱的生、旦等正面人物形象。反面人物脸型多为阴刻,面部表情较为夸张,上色较重,来体现人物阴险狡诈的心理。人物脸部造型多为二分之一侧面来展现,少数的丑角、精灵鬼怪会采用“七分像”,而为了完整展现人物的形象,影人的冠戴和服饰一般采用七八分侧面。例如包公的造型,脸部为半侧面,纱帽则是八分侧面,这样能完整的看到纱帽的两条帽翘。在道具的造型中,也多采用透视的七八分侧面来表现,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唐山皮影人物造型除了个别具有明显特色的角色如孙悟空、武则天外,一般不作特定的使用,相对程式化,如穆桂英与樊梨花,曹操与秦桧,均为同一造型。
皮影又被称为卡通艺术的鼻祖,因此唐山皮影的造型有明显的卡通化。头大、身小、手臂过膝,男性多大方脸、形体高大,女性为圆脸、形体娇小,趣味性很强。唐山皮影人物脸谱和身段为戏曲化造型,部分借鉴京剧人物的形象,也分为生、旦(小)、净(花脸)、丑等几类。人物性格也根据黑为忠、白为奸、空为正等特点来设计。
2 唐山皮影演唱方式及唱腔的特征
唐山皮影在演唱中是没有乐谱作参照的,但是有专门记唱词和台词的“影卷”,因为老一辈的皮影艺人很多都不识乐谱,甚至连影卷上的字都不认识。唐山皮影的曲调以乐亭话方言为主,又称“老呔影”,来源于乐亭的民歌、乡间俚语。唐山皮影讲究“依字行腔”,乐亭式的唱腔与念白,演唱起来声音多弯,旋律优美,说起话来也有在演唱的感觉,乡土气息浓厚。在伴声方面,唐山皮影最大的特色就是“掐嗓唱法”,演唱起来不但省力,还别具特色。
唐山皮影的唱腔表现功能上可分为:平调、花调、悲调、凄凉调、还阳调、游阴调。其中,最为常见的为平调,用于抒情和叙事。花调是用来表现欢快的情绪,在平调基础上加花演唱。凄凉调一般为女角所用,用来表现悲苦、凄凉的心情。悲调则表现大哭、悲痛欲绝的情绪。游阴调和还阳调表示已经悲伤到气绝的地步。
皮影演唱中的伴奏乐器主要以弦类乐器和打击类乐器为主。弦类乐器最初为小三弦,由于自身的特性,艺人不容易掌握,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改用铜筒四胡,并沿用至今。有的演出还会用扬琴作为配奏乐器,不过也是可有可无的。打击类乐器种类则稍多,有大小锣、单皮鼓、手板、堂鼓、小钹等。打击类乐器在表演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一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负责打击乐的影师根据剧情的变化,熟练巧妙地运用锣鼓,以用来烘托场上的气氛和推动剧情的发展。
3 唐山皮影的文化内涵特征
唐山皮影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唐山皮影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较深。唐山皮影将佛教的观音菩萨作为戏神,有民谣唱到:“影戏本是圣佛留,从未开演灯打头,大锣好似开山斧,劈开三教和九流。”歌里所唱的圣佛指的就是观音菩萨。唐山皮影剧本的创作多以佛教的故事为题材,传达着一种佛教思想。很多剧目会直接演绎佛教故事,比较经典的有《西游记》、《宝莲灯》、《三打白骨精》、《白蛇传》、《封神演义》等。在乐亭影中的“硬唱”与佛教的变文很相似,张欣在《论乐亭皮影艺术与佛教的渊源》中说:“硬唱,就是乐亭影戏中的硬辙类的词格,而变文中也存在着一些硬辙类唱词,这一点,乐亭影戏与变文讲唱是一致的。”另外,唐山皮影的一些演出习俗也跟佛教颇有渊源,请神仪式、例戏演出、扫台等仪式就是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
唐山皮影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的。民俗文化以唐山皮影作为展现的载体,唐山皮影则依托当地民俗文化而生存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在唐山的滦县、乐亭等地,每年的四月底五月初,九月末十月初是草木枯荣之时,按习俗,这个时候是要演唱影戏的,用以祭祀天地。在具体演出时间方面,四月初八为佛的生日、十月十六是盘古的生日、同时也是寒婆的生日、十月十九是五百罗汉会,因此,影匠们会选择这几个日子来演出。这时的演出是仪式性的,时间不会太长,内容也是祭祀为主,由皮影艺人在田间地头自己搭建戏台,不收取报酬,以祈求这一年里有一个好的收成。然而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也会有庆丰的演出,此时人们便可以尽情的享受丰收的喜悦了。
每到我国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类节令时,唐山地区也会组织影戏的演出来庆祝节日,皮影戏也是人们重要的节日娱乐活动之一。出了这些传统的节日,庙会也是皮影演出的重要时机。在这时演出,不仅可以酬神、祭祀,还能让更多的人体会唐山皮影的乐趣,和影匠师父的精湛技艺。唐山地区还流行一种特有的“愿影”演出,用来为人们酬神、祭祀以及还愿而表演。愿影属于仪式性演出,,以娱神为主,有固定的程式和剧目,如《麒麟送子》、《八仙祝寿》、《天官赐福》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承受者,人民群众的农业生产、节日习俗等活动,是唐山皮影汲取营养和养分的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 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 王树生.论唐山皮影的造型与色彩[M].唐山:唐山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2010.
[2] 潘嘉来.中国传统皮影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