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意境的特点

2016-05-30苏丽华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特点意境

苏丽华

【摘要】: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诗有意境,书画有意境,音乐有意境,小说戏曲等等也有意境,中国传统艺术都追求意境美。本文拟从鉴赏艺术作品的角度浅析意境的特点。

【关键词】:意境;艺术作品;特点

关于意境,《辞海》说:“意境,指文艺作品中的情调、境界”。意境的概念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魏晋至唐代,明清时期达到成熟。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是最早提出“意境”一词的。意境是在情境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它以意蕴、情趣取胜。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意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境界,它有若有若无的朦胧美,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和不设不施的自然美。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呢?

一、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

宗白华先生主张,“诗的意境”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这种灵感是一切高等艺术产生的源泉。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看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本文分上下两阙,共八句四十四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全诗的主导情感基调是凄清孤寂、忧惧不安。中心形象为“幽人”(“孤鸿”),外围物景由孤鸿、梧桐、月、夜构成。主导情感是从中心形象、外围物景及其相互关系中传达出的。诗句中,“幽人”与“孤鸿”相互映衬,若隐若现,幽人似孤鸿,孤鸿似幽人;幽人“独往来”,内心有所属,孤鸿拣尽寒枝仍“不肯栖”,心必有所求而不得。“月夜”、“梧桐”还是一般的景物,不能给人以确定的情感方向,则“缺月”、“疏桐”以及“漏断”、“寒枝”,均在残缺、不完整中给人以清冷、寂寥之感,对应着“寂寞沙洲冷”,正与主题思想相应和。抒发了作者飘摇不定、孤寂无依之感。

舞蹈也是一种讲究意境和形式性很强的艺术,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舞蹈的特性,就是六个字:“诗心、乐性、舞体。”诗心,是指舞蹈作品的意义、意境、意味犹如诗歌一样概括、简练又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乐性,是指舞蹈作品的空灵性、感受性和想象性等特点;舞体,是指舞蹈的直观、直接和形式美的规范性。这几个方面都达到相当的水平,那就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独舞《雀之灵》是舞蹈家美好理想在舞蹈中的投影。舞蹈家动用身体的局部及全身的配合,特别是手指、手臂的细腻表演,腰、胯部位的婀娜身段,精巧别致地塑造了一个灵秀美丽的孔雀形象,体现了诗心的特性。这个独舞,既有空灵而丰满的内涵,又有形式美的欣赏价值,仿佛把人带入山林的自然美景中,使人如临其境,体现了乐性和舞体两个特性。堪称是精雕细琢的舞蹈佳作。

二、意境中包含艺术家的情感

有人说“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所有的艺术作品想要打动人,必须是艺术家饱含深情地创作。

音乐中有“意境”,有情与景的统一,在音乐中不是以直观的形象来体现情感,而是侧重于情中景,音乐更善于直接表现情感。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追求“静、虚、淡、远”。一些经典之作都弥漫了清静淡雅的音乐意境,使人回味无穷。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乐曲可谓家喻户晓,这部作品以浙江越剧唱腔中的部分曲调为音乐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运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的情感与意境,幽美的旋律打动了无数人,不单单是因为感人的爱情故事和精湛的演奏,更多的是作曲家内心饱含着对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爱情的赞美与讴歌。

三、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境交融。

说起精湛的艺术技巧,不得不提的就是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体现。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上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点画运动来表现一定情感、意蕴的艺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幅作品有几个特点。第一,“博涉多优”,兼蓄众美。王羲之的行书是对章草的折中,对楷书的升华,以曲折的线条和纵长的体势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妍美的特征。第二,“欲断还连”,以侧取妍。《兰亭集序》在连断的处理上很有特色,笔与笔之间有俯仰、有牵丝、有顾盼、有驰张,似断还连,显示了王羲之纯熟的笔法和清丽的笔调。以侧毫无主的行笔,是王羲之的首创,在侧毫的行驶之中,用笔搅动,四面用到,形成棱侧的起伏线条,以显示龙蛇游动的姿态,是视觉上感到生动、活跃、优美。第三,笔势遒劲,富有力度。他的字素有“入木三分”的美称。整幅作品看来变化统一,“尽善尽美”。

四、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出无限的遐想,追求一种“韵外之致”。

影师陈复礼的《千里共婵娟》,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他的风景摄影好比各个时代的山水画”。他的作品不仅把美的景色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且诱导观赏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美的景色。这幅作品布局严谨,匠心独运。采用了竖幅的格局,对称构图,上下以水天交接处为线,大致均等;左右以芦苇平行对称,与“共”字相形似,月亮沿垂直中軸线高悬中天,点明了“千里共婵娟”的意旨。这幅作品拍摄于太湖,取意苏东坡的著名词句,以宁静的湖水,轻盈的月光,漂浮的芦苇,远泊的小船,创造出一种静谧、悠远和深远的意境,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词意境,使人感到仿佛可以进入画境,沿着那条波光铺成的水径驶向远方,去与亲人共叙天伦,共享人间和平美好的生活。

能唤起欣赏者想象的艺术作品还有就是中国园林艺术。中国园林真正的精华与核心是它的文化美。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园林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由于中国传统园林将风景美、艺术美和文化美融为一体,因而更加富有魅力。在中国园林艺术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颐和园就采用了借景、分景、隔景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空间美感。整个园林的设计,有层次、有变化,虚实相生,曲折含蓄,咫尺山林,韵味无穷,风景时而开朗,时而隐蔽,犹如一幅逐步展开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来。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还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追求一种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如杭州西湖的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風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这些景致把人带入一种场景,使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和凝滞。

综上所述,可见意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我们要好好地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用心地去体会作品中所展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意境美,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创作技艺。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夏昭炎.意境概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特点意境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