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盛唐诗歌中的孤独情怀
2016-05-30王蓉
王蓉
【摘要】:本文通过对初盛唐诗歌中孤独情怀的解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感悟到了唐诗之美,也让后世读者感受到了唐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命运沉浮。
【关键词】:初盛唐;诗歌;孤独情怀
盛世唐朝无疑是令人向往的,以至于在那之后至今的漫长时间里,唐朝这个词就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象征着那个中国人最奔放、最诗意、最潇洒、最自信的时代。
而要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唐诗是最好的桥梁和载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唐诗的美却是登峰造极、难以超越的。对于唐诗的魅力,相信很多人都无法抗拒。著名学者余秋雨就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其中一个,就是唐诗……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多么富有诗意的一段评价,不由得让唐诗的魅力于无形中又增添了几分。
唐诗的美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传达着那个时代的骄傲,也表达着骄傲下的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浓烈,难以淡去。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诗人是人间最孤寂者”,这句话被唐代诗人最好地诠释着。
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悲壮地抒发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政的不少弊端,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收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因为政治上接连的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一首苍劲奔放、极具感染力的名篇《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想到以前像燕昭王那樣的贤君,不由悲从中来,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感到是那样的孤单寂寞,忍不住怆然流泪。本篇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念天地之悠悠”,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独怆然而涕下”则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苦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因此,读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终南别业》抒发着一种禅意和一种恬静优美的孤独之境。
“终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诗人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但同时,我们也在这首诗中读到了一种孤独和落寞。诗中有两个精炼传神的字分别是“独”和“空”。诗人只身独游终南山,只是随兴而为;满山美景不需与人共享,但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诗人兴致来时,只能独自游山;纵有满山美景,也只能一人欣赏。在离尘绝俗的空静中也不得不承受着随之而来的孤独落寞。
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江雪》抒发出自己的清高孤傲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漁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而这也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而他一个人却享受着这样一份孤独,并在孤独中认识自我。
四、“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的《月下独酌》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华丽背后的孤独。
在《月下独酌》这首诗中,诗人李白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后却有无限的凄凉。孤独到了邀月与影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无可否认,李白的一生是骄傲的,但也是无比孤独的。于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在花丛中,摆下了一壶酒,头顶月光如水,脚下疏影横斜,但是,没有人陪着他一起酣饮。浪漫而又天真的李白想起了自己最好的朋友:月亮,加上自己的影子,竟有三人之众,也算很热闹了。但繁华和热闹背后,其实蕴含的却是悲哀。因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月亮是不懂得喝酒的,只是一个寄托罢了,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的象征,只会用单纯的静穆的目光,看着这个喧嚣的世界;影子很活跃,但只是跟着诗人的脚步亦步亦趋罢了,如诗人身后众多的崇拜者,可以随着他大笑,随着他大哭,但却没有资格与诗人平等地坐在桌旁,与诗人对饮。此时,虽有三人之众,诗人却还是孤独的,因为,这三人,其实都只是他自己。因此,这首诗里面有种找不到知己的绝望,在茫茫宇宙中,他都没有找到真正可以一起喝酒的对象。
总之,在初盛唐诗歌中,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大气和豪迈,还有一份特殊的情怀,那就是孤独。这种孤独也让我们感受到初盛唐诗人的命运沉浮和人生境遇。
参考文献:
[1]萧涤非撰.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
[2]蒋勋.蒋勋说唐诗[M].北京: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
[3]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4]余秋雨.中国文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