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全面二孩放开看“中国特色”政策的对外传播

2016-05-30吕秋平

对外传播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独生子女新华社

吕秋平

进入2016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独生子女时代宣告终结,中国正式进入“二胎时代”。30多年间,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计划生育作为国策,也受到海外媒体和受众更为广泛的关注。

岁末年初,针对网络热议的“父母生老二,老大怎么看”的话题,新华社对外播发了中英文稿件《中国家庭进入二孩时代遭遇“老大”的烦恼》(以下简称新华社稿)。无独有偶,德新社也在政策宣布放开第一时间采写了新闻特写《中国二孩政策放开 但对很多人而言“贵”不可及》。虽然两篇报道切入的角度不同,但都颇具可读性,笔者尝试以这两篇稿件为主,结合近期外媒对二孩政策放开报道,探讨如何在国际传播中把握计划生育这一中国特色的话题,使此类报道更有针对性和对外特色。

用数字说话

年轻人的生育意愿问题一直是中国人口政策解读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阐释中国夫妻是否愿意生孩子?数据是最强有力的支撑。

新华社稿开篇就援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称,中国2015年的出生人口不升反降。中国早在2013年就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允许夫妻其中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第二个孩子。然而,2015年的出生人口却较前一年减少了32万。不管背后的原因何在,中国家庭的生育意愿较以前并未得到改善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法新社则撰文称两个孩子对于许多家庭而言是无法负担的重担。文章借用新浪网进行的一项调查称,16万的受访者中只有29%的人表示计划要第二个孩子,而政策宣布的当天晚上,法新社发现,此话题已经跌出了新浪微博热门话题的前十名,足以证明大家对政策放开的消息已经没有那么热衷,因为“反正也生不起”。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题为《生孩子 救经济》的文章中说,2014年,符合“单独二孩”条件的1100万夫妻申请的比例不到10%。这篇文章还算了笔账来揭示在中国养育孩子的高额成本。计入生育的成本包括怀孕生子、教育经费、生活支出等。其中北京排名第一,养育孩子成人的成本约为276万元,其次是上海247万元,紧随其后的深圳和广州育儿成本也在200万元以上。

文章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数据称,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

然而,在数据引用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权威与否跟消息源密切相关,对外报道的数据引用一定要注意标明消息源。德新社稿里提到有调查显示至少一半的已婚家庭希望生两个孩子,并预计从2016年起每年增加100万新生儿。遗憾的是,文章并未提及调查由什么机构进行、受访对象有哪些人,也没有说多少人参与了调查,这令这个调查数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多角度、全方位解读“中国特色”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个关于人口、又超越人口的复杂话题,对外报道角度非常之多,可从经济、社会、教育、科技等多方面进行解读。

有经济学家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指出,二胎放开后,每年新增消费将达到750亿元。虽然数字的准确性有待确认,但该政策无疑有利于刺激国内消费,为目前疲软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国内媒体采访迪士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的话说,中国放开二胎政策对迪士尼是重大利多,他本人对上海建成的迪士尼乐园的前景表示乐观。文章说,他甚至表示要给中国领导人写信,“感谢你们给我们送来了孩子”。

路透社说全面二孩放开甚至影响了汽车生产商的商业计划。商家预计,与其他车型相比,集轿车、旅行车和厢式货车的功能于一身的MPV(多用途汽车)及SUV(运动型多用途车)将成为两孩家庭的新宠。文章说,七座轿车仅占中国全部汽车销量的10%,但其增长率却在近年来迅速攀升。广州汽车、吉利等汽车生产商均已展开MPV车型的研发,以满足中国家庭的需求。

除经济方面外,人口政策的放开还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大家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关注,比如对女性的就业歧视。现代社会大多数已婚女性拥有自己的职业,而其家庭角色又要求其承担生养孩子的重任,这使得工作单位招聘时更青睐男性。二胎的放开意味着雇佣单位要为女职员提供更多的带薪产假和哺乳假,这加剧了女性在应聘和晋升时遭受的歧视。

新华社11月下旬就编发了重点英文稿件,记录了一名女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时的各种挫折。文章援引沈阳妇联的调查称,女大学生平均需要经历8.4次面试才能找到工作,比男生要多2.1次。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在题为《要孩子还是要工作?二孩困扰中国职业女性》的文章中提出,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以后,有网友调侃现在职业女性简历上最引以为傲的两点就是“已婚女性、二孩之妈”。文章说,虽然中国有各种法律法规明文禁止性别歧视,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执行上却是乏善可陈。

另一方面,受曾经的独生子女政策的限制,有些夫妻已经过了理想的婚育年龄,但是随着二胎时代的到来,一些夫妻燃起了再生一个孩子的希望,于是他们开始寻求科技手段,这也成为对外报道的一个新角度。

新华社11月中旬采访了江西、上海及湖北的精子银行,了解这些机构目前出现精子捐献供不用求的情况,一些精子银行甚至提出“捐献精子,送iPhone6s”来吸引捐献者。另外,路透社、彭博社还报道了中国不孕不育夫妻向试管婴儿技术求助的现象。此外,各大媒体还广泛关注了最新的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对于社会反应强烈的“禁止代孕”条款予以删除。有媒体预测,代孕行为以后或将合法化。

有故事才精彩

对外传播的宗旨之一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新闻报道的故事性对读者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有好的故事才能让海外受众愿意了解自己并不熟悉、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件或现象,吸引读者了解故事主人公的遭遇,引导读者思索主人公所代表的中国群体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新华社稿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文章讲述四岁半的男孩凯凯的故事,通过他自己的各种异常表现,体现对弟弟感情的纠结,从而反应出像凯凯这样在2000年以后出生、曾经一度被当作独生子女抚养的一代,在面对多出一个弟弟妹妹的事实时所表现出的复杂心理。

文章发出后,不仅新华社海外推特转发良好,对内配图编发的稿件媒体采用也达到100多家。可见,好故事不分国界,故事讲得精彩,不仅海外受众喜欢看,国内读者对感同身受的细节也会津津乐道。

德新社则是讲述38岁的北京司机王师傅的故事。虽然王师傅已经有一个11岁的儿子,但因为经济负担的考虑,即便二胎放开,他也不打算再要老二。

背景添加很重要

因为大多数海外受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政策情况不甚了解,对外报道需要添加必要的背景帮助外国人理解一些国内读者已经熟知的情况。

例如,德新社稿中提到中国素来有“养儿防老”、“女大不中留”的传统观念,认为只有儿子才是继承香火的家庭继承人,加上大多数家庭只允许生一个孩子,因此很多家庭在得知准妈妈怀的是女孩时选择堕胎。这段背景介绍了中国重男轻女的文化背景,也指出了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所导致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根源所在。

同样,新华社稿在描述现代社会“老大”的烦恼的同时,用了相当篇幅介绍中国建国以来的人口政策,从提倡“人多力量大”的大跃进时期写起,阐述了引入独生子女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稿件还添加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变化的内容。这个背景解释了独生子女一代享受了他们父辈前所未有的资源优势,也因享受独宠形成了“唯我独大”的自我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计划生育话题在对外报道中属于敏感题材。虽然中国的人口政策为遏制全球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消耗过大做出突出贡献,但时有外国媒体对所谓“侵犯公民生育权”问题发表负面言论。我们在做外宣报道的同时,要有清醒的头脑,积极拓展思路,坚持正面的舆论导向,对外媒不实言论予以回击。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独生子女新华社
再创新高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