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汉译

2016-05-30蔡琳

校园英语·中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关联理论

【摘要】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关联理论自1986年提出后得到不断完善并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翻译研究。然而关联理论很少被用于诗歌翻译,更不用说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在诗歌翻译中,最佳关联是原文与译文的重要评判方法。本文从诗歌的“音韵”及“信息”两方面来考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与其两个汉译本之间的最佳关联。认为可将关联理论应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

【关键词】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诗歌翻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一、引言

关联理论由语用学家斯博伯和威尔逊于1986年率先提出,从此该理论得到不断完善并被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翻译也不例外。威尔逊的学生,厄尔尼斯特·奥古斯特·格特,是把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第一人。但是,格特只是致力于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解释翻译的性质,极少使用翻译实例。

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它给翻译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双重的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遵循关联原则。翻译的最终目标是译文与源文本的最佳关联。在关联翻译者看来,这一最佳关联原则能让源语作者的意图同译语读者的期待达到最大限度的一致。本文从诗歌的“音韵”及“信息”两方面来考察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与其两个汉译本之间的最佳关联,认为可将关联理论应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五种汉译文最佳关联对比分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梁宗岱先生的汉译本如下:

1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2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3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4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5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6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7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8没有芳艳不终于雕残或销毁。

9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雕落,10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11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12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13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14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从诗的“音韵”看,梁所采用的韵律与原诗完全一致。众所周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所采用的音韵通常是“abab cdcd efef gg”,上面这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亦是如此。梁译中,各行诗结尾所押的韵分别是“-an, -an, -an, -an; -e, -i, -e, -i; -o, -ang, -o, -ang; -ing, -ing”,因此其所押韵为“aaaa bcbc dede ff”,这与原诗所押的韵律有所不同。然而,虽然第一小节中每行诗都押“-an”的韵,我们仍然可以把第一小节的韵律看作“abab”,因此,梁译的韵律也可看为“abab cdcd efef gg”,这与原诗的完全一致。因此,在“音韵”上,梁译与原诗达到了最佳关联。

再看梁译的“信息”情况。梁译对每行诗都有严格的字数要求,这或多或少影响到了整首诗的信息。例如,在第六行中,原诗中“gold complexion”被译为“炳耀的金颜”,然而,“金颜”就已经包含了“gold complexion”的意思,“炳耀的”为多余的信息。但是,除此之外,梁译中的信息几乎都与原诗相符。因此,梁译在信息方面与原文保持了最佳关联。

以下曹明伦先生的译文:

1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2虽然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3狂风会使五月娇蕾红消香断,4夏天拥有的时日也转瞬既过;

5有时天空之巨眼目光太炽热,6它金灿灿的面色也常被遮暗;

7而千芳万艳都终将凋零飘迫,8被时运天道之更替剥尽红颜;

9但你永恒的夏天将没有止尽,10你所拥有的美貌也不会消失,

11死神终难夸口你游荡于死荫,12当你在不朽的诗中永葆盛时:

13只要有人类生存,或人有眼睛,14我的诗就会流传并赋予你生命。

在“音韵”方面,曹译没有采用原诗的押韵方式。曹译中的押韵格式为“abac baca dede ff”,与原诗的“abab cdcd efef gg”相比,只是在第一节和第二节中与原诗的押韵方式存在很小的差异,其余都一致。因此,曹译与原诗在音韵方面稍微偏离了最佳关联。

在“信息”方面,曹译几乎传递了原诗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曹译也严格控制了每行诗的字数,这点与梁译相同。很可能受此影响,曹译中似乎有很多不通顺的表达,例如,第五行“天空之巨眼目光太炽热”,第八行“被时运天道之更替剥尽红颜”,还有第十三行中的“或人有眼睛”。因此,曹译在信息方面未与原诗达到最佳关联。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原诗与两种译文的“音韵”与“信息”方面,梁译与原诗保持了最佳关联,而曹译与原诗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在关联翻译者看来,要最大限度的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关联。然而,要达到最佳关联几乎不可能。我们通过诗歌的“音韵”及“信息”两方面考察了莎士比亚原诗与两个汉译本之间的最佳关联,说明关联理论可以应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

参考文献:

[1]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曹明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3]梁宗岱.梁宗岱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蔡琳(1987.6-),女,汉族,山西运城人,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硕士。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英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化。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关联理论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西游记》中幽默语言的英译研究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