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6-05-30吕林兰董学兴吕富刘飞王爱民於叶兵
吕林兰 董学兴 吕富 刘飞 王爱民 於叶兵
摘 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该文以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组成,并总结了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和成效,探讨了新时期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发展方向。
关键词:海洋技术 实践教学 体系 创新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b)-0157-02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从哲学层面说,创新是人的实践行为。由此可见,创新是人才的一大特征,而实践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题中之意。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因此,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不应也不能仅局限于理论课程体系的,而是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改革及其体系的构建。该文着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组成等方面着眼,结合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实践体系构建和创型人才培养特点进行了探讨,力求为一般工科院校海洋相关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1 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组成
该校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分阶段、分层次和多方式相结合模式。目前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专业基础实验模块、专业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习模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素质拓展模块组成,既注重对学生基本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又注重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1 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模块
专业基础实验模块集中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开设,一般为课内实验,与专业基础课程同步开展,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开展专业实验和综合实践打下基础,该专业开设主要专业基础实验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动物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水产经济动物学等近10门实验课程。
1.2 专业课程实验
专业课程实验分为两类:一类是课内实验,包括水化学实验、生物饵料培养实验;另一类为综合实验,是专业课程的主要实验类型,单独设课,独立考核算学分,包括生物组织切片综合实验、生物技术综合实验、饲料分析综合实验、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综合实验与实习。
课内实验主要与理论课程并行开设,理论结合实际。比如水化学实验测定水体中常见水质指标如磷酸盐、化学耗氧量等。生物饵料培养实验课程通过对水产养殖生产中常见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观察以及饵料生物培养实验,使学生对各种饵料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掌握了饵料生物的培养方法,为今后生产实践中培育出充足、优质的生物饵料打下基础。
综合实验主要在大学三年级开设,通常集中开设2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如生物组织切片综合实验课程主要实验内容是血涂片制作,贝类外套膜、鱼肠道石蜡制片,要求学生掌握血涂片和石蜡切片的制作原理和方法,同时要求学习观察鱼类各类血细胞形态结构、鱼类消化道组织结构和贝类外套膜组织结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切片、显微观察,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习了一项技能,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巩固了鱼类生理学、组织胚胎学、贝类学等几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物组织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统一性。
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的先修课程主要有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其实验内容涉及两大类生物大分子:蛋白和核酸,包括酶的提取、活力测定及分子量测定、DNA提取及纯度检测、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及检测、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外源DNA的转化等。通过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生化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对其进一步深造学习或开展生物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饲料分析综合实验主要教授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等饲料常规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常规营养指标的测定方法和原理。该课程的学习是对饲料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卫生学等几门理论课程知识的巩固,也为后续的生产实习实践环节和就业打下基础。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综合实验主要是通过图片、视频和显微观察以及药敏实验等学习常见水产动物疾病的典型症状、诊断方法,防治措施。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水产疾病的典型症状、流行情况、暴发原因、防治措施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主要病原体的生态特征和生活史。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综合实验主要是对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微生物学、水产药物学等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1.3 专业综合实习
该校海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在大三下学期集中安排了8周时间的专业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是学生到生产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海洋技术专业通过与企业联合,与水产育苗、养成、鱼药、饲料等相关企业建立了7家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指导实行“双师制”,即指导老师由学校老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工程师组成。学生通过先校内集中实习,再校外分散实习、循环轮换实习和完全分散实习几种模式进行[2]。通过专业综合实习,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他们今后就业、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得到了实习企业的认可。进一步提高了海洋技术专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及该专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1.4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大学最后一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毕业实习共4周,采用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两种模式进行,多数不考研的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已有了初步的就业意向,这部分学生可申请到将来就业的意向单位分散实习,这种模式既可以让学生尽早到单位熟悉工作,也方便企业安排岗前、岗位培训。暂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同学也可以自行联系、申请到专业相关单位分散实习。其余学生,专业系统一安排、集中实习。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得力措施,也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最后一学期,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压力,部分考上研究生同学准备复试,以致很少学生能够专心从事毕业论文工作,这也使得毕业论文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毕业论文时间较短,为了保证毕业论文按时完成,学生一般会选择比较“安全”的题目,很难在创新性上下功夫。而该校海洋技术专业实行的“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破解了这一“难题”。每个导师指导5~6名学生,从学生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导师即对所指导的学生全程、全面指导,包括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毕业论文。通过这种方式,导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较早接触、相互熟悉,导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生活、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潜力、知识积累、专业素养灵活安排其毕业论文的时间,具备条件的学生可提前进入科研训练阶段[3]。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有利于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也证明:实行导师制,提前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能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保障了毕业论文的质量,符合大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5 素质与能力拓展实践环节
该专业素质拓展主要指学习该专业以外的人文文化课程及其他课程,如:大学生创业教育、审美艺术类等课程。能力拓展包括创新活动、技能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包括创业和创新活动,如: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技能训练如该专业取得水生生物病害防治国家职业资格中级以上证书或者其他职业技术证书,学生参与各种学术、科技、创业比赛获奖等,科研训练指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或者申请专利等。
经过10余年了努力探索和不断完善,该校海洋技术专业逐步构建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分阶段、分层次、全过程、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证明: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尤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显示,研究生培养单位对我校海洋技术专业培养的本科生满意度高,普遍认为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该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也深受南京金土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盐城恒兴饲料有限公司等、南通正大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的好评。
2 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发展方向
现代社会已快步迈向“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水产养殖等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这对海洋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实践教学体系也有必要进行重构,在现有基础上“有机”嵌入互联网、信息化的知识及技能培养模块,让学生更加注重信息化思维和技术在生产、销售等过程中的运用,不断提高信息获取范围、广度、精度和质量及其自动化水平,促进生产管理决策向精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5.
[2] 於叶兵,赵卫红,吕富,等.普通工科院校海洋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模式与考核方式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5):161-162.
[3] 吕林兰,董学兴,赵卫红,等.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海洋技术专业(饲料)方向[J].文教资料,2007(1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