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教学设计
2016-05-30王迎春
王迎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56-02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10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和鼓励,愿意给身处困境的人掌声和帮助。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是什么令英子掌声前后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爱是什么?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因为得到爱改变了自己的小女孩,这个爱是什么?是掌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掌声》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歌声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扣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朗读、初步了解课文
1.小组比赛朗读课文。(读完进行评价,给获胜的小组掌声。)
2.同桌讨论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师总结:《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4.师介绍小儿麻痹症。(出示课件中小儿麻痹症的图片)
5.师过渡句:得过小儿麻痹症的人不仅在身体上受到伤害,落下残疾,在心灵上也受到极大伤害。英子就是这样一个受到小儿麻痹症伤害的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子的故事。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小组比赛朗读中扫除阅读中的障碍,梳理思路,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为后面的精读品悟蓄积情感。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出示课件上的问题)
(1)想一想英子以前是什么样的?(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出来,注意语气)
A: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这时英子内心怎么样?(自卑、痛苦、孤独、忧郁)(板书:自卑)
(2)后来英子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出来,注意语气。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这时英子内心怎么样?(快乐、高兴)(板书:快乐)
(3)同学们是什么使自卑、忧郁的英子变得坚强、快乐?(板书:掌声)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忌讳对文本语言过多的分析、支离破碎的讲解,而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本环节我围绕英子情感变化设计问题、组织教学。把学生放置到情境之中,与人物同欢笑、共悲戚。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采用多种方法感悟、体验、拓展。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1)小组长安排组员朗读这个自然段。(2)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要发言回答问题。(3)每个学习小组选代表回答。(课件出示小组讨论的问题)
A.英子得到了同学们几次掌声?B.英子在什么情况下得到掌声?C.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有什么不同?D.是什么让英子发生了变化?
教师小结:是掌声、是爱、是同学之间的爱。(板书:爱)
设计意图:《新课标》在修订时特意强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学生与伙伴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会相互启发,有效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的方式。
3.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爱的力量有多大?我们一起来看英子的来信。(出示课件上英子的来信,请女生读)
师问:看了英子的来信你感受到了什么?(师:爱使忧郁的英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使她自信起来,能微笑着面对生活。)
(三)拓展延伸,升华本课主题
师:爱的力量是伟大的,那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需要得到大家的爱呢?
(1)让我们在《爱的奉献》这首歌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3)师结束语:孩子们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英子那么自卑的小朋友,让我们人人献出一点爱,这样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请同学们起立,手拉手,看大屏幕大声的读出来: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本课板书是依据课文线索,将文中作者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三线合一。将学生的认知引导到英子从“自卑、忧郁”到“活泼、开朗”都是掌声的力量这条线上来,设计了词语、爱心式的板书。
[课后反思]
(一)情境导入
我先以《掌声响起来》这首歌引入课文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情趣。
(二)加强朗读教学,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学本课时,我多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这样,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英子得到几次掌声、有哪些变化时,我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与人合作的积极性,解决小组合作的问题。
(三)拓展延伸,升华本课主题
整个教学设计我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础,采用媒体直观展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行之有效又契合语文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本堂课生动、有效而又亮点不断。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