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设
2016-05-30郑建
郑建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建立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出发引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阐述我国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探寻合适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3
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及引出机制
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工业革命开启的近代人类文明史显然已经讓这种后果更加雪上加霜,经历两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农业生产已经摆脱单凭自然地力来获取农产品的阶段,对于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试剂及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致命性的破坏,并通过生态物质循环系统对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产生诸多危害,如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物已经威胁到人们餐桌上的安全,土壤重金属超标已经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的体内,并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等。鉴于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运而生。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总结后大概可以这样来描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
1.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于通过选择适宜的发展方式,促进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其落脚点在于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包含农业方面的理论知识,还涵盖生态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具体来说,生态学方面理论包括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理论等。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包括边际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健全的市场机制对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具有主推作用。
1.3 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3.1 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其对于资源的开发是掠夺式的,甚至是不计后果式的,这种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严重,尤其在当前,我们国家经过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基本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这种发展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极限,土壤板结,重金属污染土壤,大气污染造成的雾霾已经让国人深受其害,大面积的水污染更是形势严峻,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更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1.3.2 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重要性
鉴于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从食品的源头把好关至关重要。因此,发展可持续农业,通过清洁生产可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走绿色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确保农产品结构合理,生产出让百姓放心、安心、舒心的生态有机食品来。这一切都需要建设成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机制,所以从体统论的角度来说,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情况
2.1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地域不平衡性
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迥异,各有自身特色,因而表现出显著的地域特性。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在西北干旱地区,因为气候干旱,年降雨量稀少,蒸发量大,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有限,农业发展的层次比较低;而在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便于农业发展,适合机械化耕作,农业发展的层次比较高,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都有尝试和推广;在西南地区,耕地面积狭小,人均占有的土地少,土地质量差,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更适合畜牧业的发展,可以开展绿色养殖业;中原地区,沃野千里,但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不高,当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农业的发展以家庭为中心,农业发展的潜力有限,土地的生产能力不能得到最大开发。以上种种都说明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
2.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制度不平衡性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路,是一个成功的模式,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再到“中国模式”这无不说明我们的模式是有成效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中制度自信就是要坚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摸着石头过河”,先试点,再搞推广;先成立自贸区,再逐渐增加自贸区的数量和范围,让成功的经验得以积累又能排除改革带来的风险。所以东南沿海地区的制度先行,让其赢得了不同于内地的发展机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承包经营权适度流转和抵押贷款等一些农业土地政策制度在一些试验区先行实施,对试验区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价值,所以说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具有不平衡性。
2.3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的现状
水土等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山水林田湖等缺乏统一保护和修复。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尚未建立,特别是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没有形成。循环农业发展发展激励机制不完善,种养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农业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机制缺失,污染成本过低。全面反映经济社会价值的农业资源定价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和奖惩机制的缺失和不健全,制约了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1]。
3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未得以推广
减量化和清洁化是清洁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减少使用化肥量,经测土配方后定量实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优先选用低毒、低残留和对生态环境危害较轻的农药;推广环保型畜禽养殖,“干湿分离,雨污分流”“低压输水、高压冲洗”发酵床等环保清洁型畜禽养殖技术;积极回收废弃农膜;积极回收农业投入品包装物等。
当前,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还是建立在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基础上的粗放型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导致了土壤板结,耕地质量下降,重金属污染严重,甚至通过食物链的形式转移最终转移到人的体内,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严重超标,这都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食品卫生安全,而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药滴灌和增施有机肥等先进的减量化农业生产技术都未得到大力推广使用,这成为我国当前农业生产中的短板,急需解决。
3.2 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度有待健全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它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高质、高效的目的。可是在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推广应用也不够普遍,相关农业经营生产者也缺乏相关的意识和获取培训的条件,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有完善的农业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较高的产业化组织程度和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
3.3 农业投入品减量提效补偿机制亟待完善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业生产以往大都依赖农民自身的投入,种子、化肥和农资等,虽然近些年有了国家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但以往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展绿色农业、精细农业等现代农业方式,但这些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仅靠农民自身的农业积累很难凑效,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看,农业投入品减量提效是一种外部经济性的行为,国家需要对其进行利益补偿,但是当前我国在这块还没进行专业性的研究和实施。
3.4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激励机制不健全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末端治理”实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其涵盖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畜禽粪夜入沼;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农产品加工后的下脚料作为食用菌种植的肥料。凡是能够这样实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给以法律上的保护和财政上的补贴与支持,凡是不能够采取新技术做循环经济生产的经营主体则采取提高其产品的入市门槛。通过奖惩办法健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激励机制。
3.5 耕地质量保护意识和提升行动有待强化和提高
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着对耕地保护重视不够的现象,不单是种粮农户,甚至连一些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都忽视了耕地质量的重要性,政府相关部门也未加以合理的引导和宣传教育,土壤地力被过度开发,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过低,大量使用化肥又造成土壤板结,耕地质量保护意识的淡薄使得高产田数量少,大部分都是中低产田。所以耕地质量保护意识不足和提升行到不到位已经成为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3.6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尚不健全
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整部分存量资金和新增补贴资金的政策倾斜力度还不够,财政支农的重点还不突出,对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机制有待完善,对农业结构的调整速度过慢;同时,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健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没有得到合适的补偿。
4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对策措施
4.1 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
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对子孙后代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立并增加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的数量,进而在全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争取进行全覆盖,化学农药施肥量进一步降低,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固体废弃物和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和完善,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回收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技术,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得以处理,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建设美丽乡村。
4.2 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度
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度是以农业生产为对象建立的制度,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把农业生产中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来制定和实施标准,最终成型为制度加以执行。在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健全农业标准化制度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举。
4.3 完善农业投入品减量提效补偿机制
国家要进行顶层涉及,从宏观视阈来审视农业投入品减量提效补偿,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规章等制度来完善农业投入品减量提效补偿机制,对于采取减量提效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适当的补贴和降低其农产品进入流通市场的门槛,对于未采取减量提效的农业经营主体则做出限制,对其农产品可以征收一定的税费作为制裁。另外,国家财政要配合政策实施,在“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之外进行必要的补充。
4.4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又名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2]。生态循环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但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选择,更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
4.5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先在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中树立保护耕地质量的意识,进而采取行动共同来保护耕地。首先制度上需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面积保有量1.2亿hm2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04亿hm2。确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优先的原则,实行永久保护。
提升耕地质量。采取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綠肥等土壤改良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恢复和培育微生物群落,构建养分健康循环通道,促进农业废弃物和环境有机物分解。
严格控制工矿企业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农业外源性污染。防止耕地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分级管理利用制度。
4.6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3]
要健全配套制度体系,加快出台生态补偿政策法规,推进生态补偿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提升全社会生态补偿意识。要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使生态补偿、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得到同步推进[4]。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农计发[2015]145号[R].2015.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OyZqKYGITVgDf8y1CfZi0vyyl8QZs5LBX_MEW2d3gwx48L2hSYHkot8nqVsenrE0I4GDw6qC6CB-krSA6OqZK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EB/OL].(2015-11-02)[2015-12-2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02/c_1117016978_2.htm
[4]关注新常态下缺位的生态补偿制度[EB/OL].(2015-03-16)[2015-12-25]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1503/t20150316_1345197.htm.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