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档案馆网站教育栏目对我国档案馆网站建设的启示
2016-05-30朱京菁
朱京菁
摘要:英国和美国历来重视档案教育资源的开发,其中英国作为开发档案教育资源较为深入的国家,其网站上的相关模块构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国作为档案教育资源开发较早的国家,亦取得一定的成绩。本文选取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和英国国家档案馆网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建设特色与发展原因,归纳其对我国档案网站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英美档案馆网站档案教育利用服务
英国和美国历来重视档案教育资源的开发,其中英国作为开发档案教育资源较为深入的国家,其网站上的相关模块构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数据显示,在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通过英国国家档案馆网站教育栏目中的数字教室和在线视频会议进行学习的就有6600多名学生。英国国家档案馆网站的远程视频会议课程被英国教育和研究网Ja.net组织评选为2010年学校视频会议课程最佳内容提供者。[1]2013年,英国国家档案馆因为提供了杰出的档案教育信息资源,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被授予著名的“桑福德优秀遗产教育提供奖”,并于2014年获得了“课外学习质量奖”。同时,美国作为档案教育资源开发较早的国家,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7年,NARA的数字教室被美国国家人文学科基金会、MIC基金会、大城市学校理事会评为“人文学科最佳教育站点”[2],每个月都要接受数千名师生的访问。《美国国家档案馆2013年度绩效和责任报告》显示:美国国家档案馆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活动的用户满意度达到100%,远远超出预期的88%。[3]而在2011年,用户满意度只有86%。鉴于此,本文选取英国国家档案馆和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网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英美档案馆网站教育栏目的特色介绍,分析其发展的原因,以期对我国档案馆网站教育栏目建设有所借鉴。
一、英美档案馆网站教育栏目的特色
(一)多样化的获取方式
国外档案馆除邮件、传真、电话等传统平台外,多使用社交媒体与用户沟通交流,拓展了用户获取档案教育信息资源的渠道,如英国国家档案馆使用Face? 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向用户提供档案教育信息资源,还提供包括收费在线获取、邮件获取、到本馆购买等信息获取方式,获取档案信息的形式包括PDF格式、图像格式、音频或视频格式及复制件等。此外,英、美两国国家档案馆网站还设置了RSS订阅功能,“RSS的作用是对网页内容的一般属性进行描述,这样更容易对网页内容进行分类;它还赋予网站用户一种与对特定主题感兴趣的任何用户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户可以从一个或多个网站选择性地订阅自己喜欢的、汇总过的内容,将定制的内容定时传给用户并自动更新,实现对动态内容的有效传递和有目的的分发”。[4]
NARA还专门制定了《社交媒体战略》(Social Me? dia Strategy),认为社交媒体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档案馆服务用户的方式,使档案馆变得更加透明、更有参与度、更加合作。[5]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DavidS.Ferriero在2012年的国际档案大会上作了题为《National Ar? chives and Social Media》(社交媒体世界中的档案馆)的演讲,指出:“由于国家档案馆在联邦机构和白宫使用新技术管理档案工作方面负有重要的指导责任,所以国家档案馆应该率先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使用新的技术和方法,这种新技术就是指社交媒体”。截止到2013年5月,NARA已经在13种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了至少145个专页和项目(其中不包括“Our Archives Wiki”和“公民档案工作者”两个项目),是社交媒体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入的公共档案馆。[6]
(二)档案与教学的融合
1.丰富的档案教育信息资源
国外学者很早就注意到档案馆的许多咨询是来自小学教师或高中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档案网站的主要用户之一,因此英美档案馆网站对档案教育信息资源进行了深层次加工,对教育栏目的类别进行了精心设置,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英国国家档案馆网站的“教育(Education)”栏目下,将英国自中世纪1066年至今的历史,划分为8个历史阶段:中世纪、近代早期、帝国和工业、维多利亚时期、20世纪初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至今,共包括240个专题,每个历史阶段中都有丰富的课堂资源。用户还可以访问“视频会议(Videoconfer? ences)”、“课程(Lessons)”、“专题讨论会(Work? shops)”、“数字教室(Virtual classroom)”、“专题(Fo? cused topics)”、“游戏(Games)”、“本月影片(Film of the month)”等子栏目。[7]每个月,英国国家档案馆教育团队的“带来一部电影”系列会涉及时事、周年纪念日、热点话题。
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的成果集中体现在“教师的资源(TeachersResources)”栏目下,它分别设有“文献教学(DocsTeach)”、“教育资源更新(Education Up? dates)”、“专题和工具(Special Topics&Tools)”、“学生参观(Student Visits)”、“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远程学习项目(Distance Learning Programs)”、“国家历史日资源(National History Day Resources)”等子栏目。[8]在特色栏目“文献教学”中,美国200多年的历史分为8个历史阶段,革命和新国家、发展与改革、内战与重建、美国工业的发展、现代美国的出现、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美国、当代的美国,并设计了排序、聚焦细节、联系、描绘历史、观大局、权衡证据6种工具,通过80个课堂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教与学的互动
英美档案馆网站的教育栏目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将教学融入档案,加强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英国国家档案馆网站特色栏目“游戏”中,“末日审判游戏(Domesday game)”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根据档案馆的镇馆之宝——末日审判书(Domesday Book)设计的,它介绍了游戏的历史背景,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历史溯源性,鼓励其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探索。另一款“逃离闪电战(Es? cape from the Blitz)”则讲述了1940年德国飞机轰炸英国,英国妇女、儿童撤离的历史。游戏的任务是在熟悉这段历史的前提下,通过正确回答一系列问题来帮助载满疏散人群的火车安全到达农村。[9]
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文献教学”栏目的“聚焦细节”工具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艺术家文档(Art? ists Document World War I)”活动选取了馆藏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艺术家创作的画作,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可以通过摄影捕捉战场图像,为什么军队同意艺术家创作的素描和油画以及如何使艺术瞬间的保存不同于摄影。该活动是专门针对8-12年级学生的。[10]此外,学生、老师和家长在美国“全国历史日”可以通过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的“远程学习项目”栏目的网络研讨会以及谷歌视频进行交流,2015年的网络研讨会是针对《权利法案》的,档案立法部门和国家档案馆的教育团队将特别为2016年的人权法案纪念日发布网上资料。
(三)远程教育服务
英美档案馆网站为用户提供了免费的在线参与和远程学习机会,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档案教育信息资源,并且直接参与到与历史的互动中,这种高效便捷的服务,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访问国家档案馆。
英国国家档案馆网站的特色栏目“数字教室”,是由英国国家档案馆的教育团队与在线数字教室课程的学生进行互动,他们检查和标注原始文档的高质量数字图像,并通过麦克风和聊天窗口交流想法、答疑解惑。其中“宪章运动(Chartism)”课程通过1840-1841年内政部的监狱采访镜头来调查宪章运动,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能够更好地洞察参加早期宪章运动的人们的生活。[11]
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开发了《通往历史的道路》(Pathways to the Past)系列课程,学生、教师以及学者通过这一系列课程不仅可以探索丰富多彩的历史课题,而且有助于阅读、理解和审视第一手的档案文献资料。[12]“远程学习项目”栏目是以历史文件、图片、地图、海报和其他一手文献为特色,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提供视频会议,如针对小学生的“国家象征的故事”课程,通过查阅国家档案馆中的一手文献向学生介绍美国的象征符号,其中还包括美国国徽,学生将有机会讨论他们会使用什么象征符号来代表他们自己的国家。[13]
二、英美档案馆网站教育栏目建设成就的经验分析
(一)适度控制档案的信息获取权
英美国家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以信息共享为原则的参与式合作治理模式,它倡导平等、自由的治理理念,鼓励公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英国国家档案馆的“社区档案与身份项目(Community Archives and Identi? ty Project)”、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公民档案员项目(Citizen Archivist Project)”就是典型的案例。英国在2000年颁布的《信息自由法》中以法律的手段赋予公众获取公共信息的权力,以保障公众的信息获取权。该法规定,公民享有获取公共部门所保存的信息的基本权利,虽然没有明确地指明哪些人可以请求获取公共信息,但信息的请求者既可以是某一个人,也可以是某一组织。该法可以使公众更为密切地参与到影响其日常生活的决策活动之中[14];美国建立了联邦保密制度,它是美国联邦信息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在对公民信息获取权保障的前提下构建起来并不断促进信息获取的。[15]适度控制档案信息能够满足公民参与社会事务以及自我发展等需求,也为教师和学生获取档案教育信息资源提供便利。
(二)深刻认识档案信息资源的教育功能
国外将档案作为教学工具起步较早,这深刻体现出欧美国家对于档案具有教育功能的敏锐洞察力和执行力,如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历史课的国家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在中小学历史教学中要运用国家及地方档案馆馆藏的一手资料。[16]英国国家档案馆从教育资源的提供与获取、特色栏目设置、用户信息反馈等方面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档案网站教育体系[17],它还把向社会出售质量上乘、价格合理的研究与教学资料作为一项义务。[18]近几十年来,国外档案界所发生的“以国家为基础的司法—行政档案话语转向以更广的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用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档案话语”的现象,表明档案的文化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19]这种话语权的转向表明档案除了治理国家、典藏历史的功能外,还具有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并且在国外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美国教育界发起的“新社会科学”运动就特别强调发现过程及在课堂上使用一手资料,1994年美国发布的《国家社会课程标准》向教师建议:社会研究的基本技巧是“获得信息”、“组织和运用信息”[20],由此奠定了档案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
(三)全面整合社会的档案信息资源
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是教育栏目建设的基础,若是缺少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积累,档案教育栏目的建设就像“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难以开展,因此对跨行业、跨地区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尤为重要。此外,还要对档案教育团队进行整合,目前英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家档案馆有专门的教育团队负责将档案融入课堂的活动。[16]《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2007-2017年战略规划》(The Strategic Plan of NARA 2007-2017)也在六个战略目标中,明确了“NARA将加强对文件的提供利用,通过NARA的博物馆、公共项目和教育活动提升公民的文化修养,具体将通过与其他教育机构合作,形成一支使用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教学工具的教育者和研究者骨干队伍;提高网站数量,拓展NARA展览和教育项目的影响面等方式。”[21]事实上,NARA的工作人员与教育者已成功地合作了30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英美档案馆网站服务理念对我国档案馆网站建设的启示
(一)处理好档案保密和开放的关系
阿尔文·托夫勒在其“社会浪潮”理论中提出,当前的文明是三种社会精巧并置的混合体,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信息这一重要战略资源的需求不断凸显。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其保密与开放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学者讨论的热点。
在美国,档案被看做是公共财产的一部分,美国各档案馆可供开放的档案往往在90%以上,东北部地区档案分馆高达99%。据我国2008年国家综合档案馆基本情况统计的数据,2008年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数量为25021万卷,档案开放数量为6072.2万卷,档案开放率仅为24%。从开放档案的类型上看,多为文书档案,少有历史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然而,一史馆、二史馆限制了档案开放利用的范围,它规定来馆查阅档案资料,必须同时出具本人所属单位正规介绍信及有效身份证件,这使得公众利用历史档案的门槛变高了。
我国社会经历了从统治型、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从社会治理的发展史来看,政府对社会的控制逐渐弱化。《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是这一转变的产物,它率先在我国信息领域确定了“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信息公开理念,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推动下开放档案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可以肯定的是虽然保密的信息最终会越来越少,但会永远存在。
(二)重树档案信息资源的教育功能定位
档案馆是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但是却带着浓重的行政色彩。我国各级档案馆虽然已经挂牌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实践基地,初步发挥着宣传教育功能,但在实际工作中档案馆发挥的作用却很有限,档案的教育价值尚未挖掘。一方面,是因为“档案是一种公共资源”的事实并未被承认。国内档案馆网站多为政府现行文件,而诸如经济、军事、科技、历史等类别的档案则极为少见,档案开放利用的高门槛制约了档案馆网站教育栏目的建设。另一方面,档案信息资源的教育功能定位没有充分挖掘。
我国档案馆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对馆藏档案进行梳理,并根据教学要求、主要任务有针对性地挖掘教育资源,重点针对历史课的教学大纲,对已开放的档案进行编研,唤起公众对“档案是一种教育资源”观念的认同,从而吸引师生将档案馆网站的教育栏目作为教学平台,将鲜活的一手资料作为教学材料,促进档案馆网站教育栏目的建设。
(三)打造专业化的档案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团队
我国出台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到“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而《关于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手段,对档案信息内容进行加工和开发”。档案馆可以通过专业的甚至是多学科背景的人员共同参与,与其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专业化的档案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团队,打破地区间各自为政的局面,进一步优化档案教育信息资源,提升档案馆网站教育栏目的整体质量。档案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团队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挖掘馆藏档案,按照不同的专题、年代等加工和组织,并且优先开发和整合那些有代表性的档案教育信息资源,比如: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等。
档案馆网站教育栏目是教师和学生与档案馆互动的平台,国内档案馆要在结合我国情况的基础上,学习国外档案馆的成功经验,摸索出一条适应我国特色的档案馆网站教育栏目发展道路,使档案馆教育栏目集共享性、知识性、参与性、趣味性、时效性于一体。
参考文献:
[1]秦美峰.英国档案网站教育栏目特色研究[J].云南档案,2013(2):38-40.
[2]罗理希.国外档案网站介绍[J].北京档案,2002(11):46-47.
[3]NationalArchivesandRecordsAdministra? tion.2013PerformanceandAccountabilityReport[R].2014:20.
[4]赵屹,陈晓晖.可资借鉴的国外档案网站特色分析[J].档案管理,2010(1):68-72.
[5]National Archives.Social Media Strategy[EB/OL].[2015- 06- 28].http://www.archives.gov/social- media/ strategies.
[6]原良娇.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社交媒体战略[J].北京档案,2014(5):39-41.
[7]The National Archives.Education[EB/OL].[2015-06-28].http://www.nationalarchives.gov.uk/education.
[8]National Archives.Teachers Resources[EB/OL].[2015-06-28].http://www.archives.gov/education.
[9]The National Archives.Escape from the Blitz[EB/ OL].[2015-09-13].http://www.nationalarchives.gov.uk/ education/homefront/evacuation/activity/act.htm.
[10]National Archives.Artists Document World War I[EB/OL].[2015- 06- 28].http://docsteach.org/activities/ 20781/detail?mode=browse&menu=closed&era%5B% 5D=the-emergence-of-modern-america.
[11]TheNationalArchives.Chartism[EB/OL].[2015- 06- 28].http://www.nationalarchives.gov.uk/edu? cation/sessions/chartism.
[12][18]朱兰兰,马倩倩.英国国家档案馆网站信息服务的特点[J].档案学通讯,2010(5):61-64.
[13]National Archives.Distance Learning Programs for Elementary School.[EB/OL].[2015-09-13].
http://www.archives.gov/education/distance- learn? ing/elementary.html.
[14]肖永英.英国《信息自由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初探[J].情报杂志,2003(9):93-97.
[15]连志英.基于公民信息获取权保障的国家保密制度——美国联邦保密制度及启示[J].档案与建设, 2011(9):8-11.
[16]连志英.欧美国家档案融入课堂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J].档案学通讯,2007(6):77-81.
[17]曲春梅,王红娟.档案网站教育体系的构建——以英国国家档案馆网站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1(6): 61-65.
[19]戴卫义.试论档案教育功能的现实意义及发展方向[J].档案学通讯,2014(1):56-59.
[20]NCSS.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M].Atlanta: NCSS Publications,1994.
[21]丁枫.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2007-2017年战略规划[J].中国档案,2007(6):58-59.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