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攀登新时期对外传播高峰

2016-05-30沈兴大

对外传播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明世界

沈兴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该书自2014年10月出版以来,在国际社会引起了高度关注。“从高原到高峰”可谓当下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构筑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攀登新时期对外传播的高峰,让中华文化走得更远更广,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该从读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开始。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的新高峰

“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希望记者朋友们今后继续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作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习近平履新当天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第一次公开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更多”,向我们吹响了新时期攀登对外传播高峰的号角。

锐意进取和勇于创新的习近平十分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2013年12月30日,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讲话对于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了十分明确而具体的部署,一是要努力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二是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三是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四是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我理解,这就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国际交往与传播规划制定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目标,也就是我们要努力攀登的高峰。中外最大的差异是文化的差异,最迫切需要的是文化的沟通与交流,这也是最难攀登的高峰。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两个月后,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提出:“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又两个月后,习近平在上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讲话中第三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至此攀登新时期对外传播高峰的“路线图”已经十分明晰地勾画出来,这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广交朋友、广结善缘,推动中华文化走得更远更广,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喜爱中国、理解中国、接受中国,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曾有外媒评论说:“中国的事情,就是世界的事情。”的确,当今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看好中国、关注中国、拥抱中国,迫切希望从中国的发展中找到新的机遇和利益。“中国热”一波接着一波,成为国际主流媒体竞相角逐的最大新闻源之一,这无疑为我国的对外传播赢得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讲什么?笔者认为,海外大众感兴趣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七大系列: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系列——上下5000年的魅力故事;辽阔国土的风采系列——纵横960万平方公里的旅游故事;民族大家庭系列——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和谐故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系列——“中国模式”的创新故事;中国共产党系列——世界最大政党的成功奥秘;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系列——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友好故事;实用性题材系列——提供知识与服务的温馨故事。同时,还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多讲中国老百姓的故事,因为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生活的主人公。而我们对外传播的主要对象是海外广大民众,民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无疑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二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研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已成为国际政界、学者智库的一门显学。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提升有关中国共产党研究的话语权,中国学者和传播业者正当其时、责无旁贷。

其次是怎样才能把中国故事讲好?我以为,把中国故事讲好,一要看对象,针对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受众讲中国故事,其题材应该是不同的,即使是同样的题材,也应该有所取舍。总的原则是感同身受,讲对方迫切希望听到的故事。二是要注重技巧,即表现手法各不相同,要运用对方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中国故事讲得悦耳动听,这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改进的。

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热爱中国

国民之间的欣赏与好感度,往往直接影响到国家间的亲疏远近,影响到彼此相处与合作的重大利益,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能否及时有效沟通,传播好声音,显得尤为重要。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们一起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讲话一经报道,即引起世人的关注与思考:“中国梦”是怎样的梦,对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随后的外事活动和演讲中,习近平一再告诉世人: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世界好,中国才会好,实现中国梦想,我们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2015年9月,习近平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他在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提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诺未来十年将设立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与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这无疑是本届联合国大会上发出的最受欢迎的好声音,博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变迁的中华文明,是始终一脉相承的古老而生机勃勃的文明,当代中国的改革更是创造了人类的奇迹,为世界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国不认可“文明优越论”。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集中透彻地向世人传达了多彩、平等、包容与交流互鉴的中国文明观。这对当今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人民来说,无疑是时代的好声音。推动人类从不同文明中寻找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柱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我们是所有文明的朋友。敞开心扉,积极发声,唱响人类主旋律,传播好中国声音,表达中国人民的善意,累积好感度,让世界更乐于欣赏中国。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切实加强与改进国际问题的宣传报道,不断提高时评类选题的针对性、时效性、权威性和可读性,让中国好声音入耳入脑入心。

阐释好中国特色——让世界更理解中国

阐释好中国特色,是对外宣传绕不开的一道棘手难题。经过30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和实践,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答案,这就是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做出的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访问俄罗斯应邀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这样向听众们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就是著名的“鞋子论”。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进一步阐释“鞋子论”说:“‘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乐于用一种发展模式。否则,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所谓“中国模式”的巨大成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世人的认可、赞许和向往。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强大,“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强国必霸 ”等论调就像幽灵一样不时出来鼓噪作祟,挥之不去。为了回答世界上一些人的疑虑、担心,回应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人的偏见,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抓住出席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机会,发表了题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的演讲,精辟地向世界阐释了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及其必然的选择。他说:“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

“言必信,行必果”,中国顺应世界潮流,不仅坚持和平发展,“谋求自己过得好”,而且积极推进合作共赢,“必须让别人过得好”。习近平就任仅仅三年间,不断推动、提高中俄两国务实合作层次和水平,倡导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出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习近平对英国的国事访问,更是开启了中英全球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的“黄金时代”,为国际合作树立了典范。大力推进亲、诚、惠、容的周边合作进程,巩固深化中拉、中阿、中非合作发展,高屋建瓴地倡导构建“一带一路”和成立亚投行,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充分展现了北京自身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建设性大国的重大进步”。

值得推崇和学习的是,习近平的阐释,不打官腔,不讲套话,尽量尊重听者的感受,用的是大白话,讲的是大问题,包含的是深刻道理,传播的是中国的世界观价值观,让世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

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让世界更接受中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要讲感情,讲危难之处见真情”,领航新时期的习近平,继承发扬毛泽东、周恩来等前辈的优良传统,不辞辛劳,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广交朋友、广结善缘,所到之处无不刮起亲和热烈的“中国风”。

习近平在各种外事活动的演讲中,还常常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中国人民和到访国家人民“相亲”的事例,体现和表达了中国尊重不同文明,期望与世界和平友好相处的真诚愿望。在哈萨克斯坦,他讲述了1941年卫国战争时期,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慷慨接纳来到阿拉木图而举目无亲、贫病交加的中国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事。在俄罗斯,他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而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世纪的故事。访问坦桑尼亚时,他讲到了一对中国年轻人从小通过电视节目认识并向往非洲,到后来他们结婚,把蜜月旅行选在坦桑尼亚,以及在婚后的第一个情人节背上行囊再次来到坦桑尼亚,回国后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发布在微博上,得到了数万次点击和回复的深情故事;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他讲述了在中国小商品之都义乌,约旦青年穆罕默德同中国姑娘喜结良缘共同经营阿拉伯餐厅的爱情故事……有感于此,中国外文局的外宣期刊《今日中国》深入采访了习近平各种外事活动中所讲的七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或其亲属,挖掘出更多与故事相关的事实和细节,推出了《故事中的故事》特辑,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与共鸣。

总之,新时期的对外传播就是要多打民间牌、情感牌,广交善缘,让世界更接受中国。

促进心灵沟通——让中华文化走得更远更广

“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演讲中,习近平亦古亦今、亦中亦洋、亦文亦白,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阐释着中国人的文明观,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何谓“融通中外”?怎样构筑对外话语体系?细细品读这段经典演讲,便不难看出其中的门道与秘诀。

猜你喜欢

文明世界
请文明演绎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