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社会对“十三五”规划的关注与解读

2016-05-30郭之恩

对外传播 2016年2期
关键词:十三五受众规划

郭之恩

即将到来的早春三月注定将要让中外媒体掀起一场中国新闻报道大战。在这场抢新闻的大战中,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具体细则无疑将成为重中之重。海外媒体将如何报道“十三五”规划,它们的焦点聚焦在这份规划的哪个方面,相信在本文刊发之时,各大媒体均已酝酿出了详尽而细致的报道策划。

事实上,对于“十三五”规划这个话题,早在去年就已掀起过海外媒体报道的小高潮。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10月25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公布“十三五”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11月3日,新华社授权全文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在此前后,海外媒体的报道、国际社会的舆论场便牢牢锁定在“十三五”上。本文拟对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前后国际社会对“十三五”规划的报道情况进行总结,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十三五”报道提供借鉴与思考。

一、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

在过去的一轮“十三五”规划报道中,海外媒体涉华报道的主体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对《建议》的报道与解读过程中,除了传统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的报道外,商业咨询公司、国际NGO、智库等渠道的传播途径也开始异军突起。

所谓“商业咨询公司、国际NGO、智库等渠道的传播途径”是指,商业咨询公司、国际NGO、智库等组织通过会议演讲、会员内部交流、咨询报告等传播形式对“十三五”规划所进行的传播与解读。

11月13日安可咨询公司(APCO Worldwide)大中华区总裁麦健陆(James McGregor)专门撰写长篇咨询报告,向其服务的全球客户提供未来五年中国投资策略。在这份报告的开篇,麦健陆认为,2012年上任伊始,习近平就曾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承诺经济发展、司法改革。而《建议》是习近平执政理念的进一步明确。从这份报告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习近平依然在坚定地按两年前三中全会的政治方向进行改革。“十三五”规划是第一个完全由习近平主导的五年规划,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对于海外企业而言,不仅要知其大意,还需逐字细读,惟其如此,才能融入当下中国。

11月19日,一位在知名猎头网站领英(LinkedIn)上自称是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中国主任的艾伦张(Allan Zhang)撰文详细解读《建议》。他的帖子中,不仅有《建议》的逐条内容,还有颇具针对性的小技巧(tips)。

而来自澳大利亚豪力律师事务所(H o l d i n g Redlich)的卡尔·海因策(Carl Heinze)则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变”字开篇,认为“变化”、“改革”是中国当下的核心和解读中国的关键。在这样一种心态之下,该公司网站全面介绍了《建议》的具体内容,并进行了解读。

二、利益诉求各有侧重

如果说,商业咨询公司的关注更加集中在“十三五”规划中国经济往何处去和商业机构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策略、掘金蓝海这类经济话题的话,那么诸多国际组织、NGO组织对于“十三五”规划的传播则更多立足自己的专业领域,积极向海外受众展现本组织与中国、中国政府的关系和在中国问题上具有一定发言权。

关注世界气候变化的国际NGO组织——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自2015年3月3日就开始报道参与“十三五”规划环境部分撰稿的学者和官员,全面分析中国“十三五”期间环保、节能减排措施与任务。耶鲁大学全球国家环境绩效指数(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简称EPI)则将“十三五”规划建议制成专门的网页展示版进行解读。

在这些组织和机构中,表现最为“抢眼”的恐怕要属国际间政府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了,其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 (Angel Gurina)2015年3月19日专程来到北京,在该组织的会议发言中特别披露,该组织协助中国政府共同起草了“十三五”规划中有关环境、经济以及城市化三个部分的内容。

商业咨询公司、国际NGO、智库与传统的新闻媒体不同,他们所服务的对象更多希望从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当中与中国、中国政府建立实质性的关系,因此,凸显本公司、本组织在中国问题上的发言权,及其与中国政府、中国高层有着密切联系是其务实的策略选择。

但是,国际社会对于“十三五”规划的报道也并不全是“一片赞美之声”,有的甚至十分尖锐。美国《华尔街日报》就认为,《建议》没有给出具体的细节,令人失望。此外,该报还含沙射影地报道说,五年计划的经济模式源自苏联,可是,苏联恰恰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之内亡党亡国。而老牌的英国《金融时报》则玩起了“针锋相对”,针对《建议》中提及的社会保障制度、人民币汇率、法制建设等对中国现状进行“揭丑”。

三、一首“Shi San Wu”引发海外舆论场大分化

在2015年11月的这场“十三五”规划报道中,最富研究和探讨价值的是,10月27日中国官媒集体推送英文卡通音乐短片“Shi San Wu”之歌的举动。据《环球时报》的报道,这首由“复兴路上工作室”制作的网络歌曲,仅上线几个小时,就吸引了中国500万网民的点击,摘编的网友评论一片叫好。

该视频是以英文弹唱风格出现的,因此,其目标受众很明显是以英语国家受众为主的,过多探讨中国受众的感受,明显不合时宜。英美受众究竟如何看待这样一首宣传中国“十三五”规划的网络歌曲呢?或者说,这首歌的传播效果如何呢?美国媒体专栏作家的专栏文章为我们提供的受众“观后感”,是分析该片宣传效果的一个绝佳文本。

“Shi San Wu”之歌一经播出,美国社会意见领袖和舆论精英迅速分成了两派。虽然对华政见、立场不同,但是,他们都承认,“Shi San Wu”之歌模仿美国上世纪80年代“校园摇滚”曲风,画面轻松活泼,令人激动不已。《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该报驻华首席记者杜思明(Simon Deryer)认为“原来谈经济也可以不枯燥”,听此曲“令人激动”。南加州大学公共新闻项目“市场”(Market Place)的专栏中有作者甚至说,“这首歌活泼生动”,在美国的传播犹如“病毒”。无论曲风如何怀旧、画面如何活泼,意见领袖的共识是,这是一首中国迎合美国人风格的“宣传”歌曲。

心潮澎湃只是暂时的,“澎湃”之后,舆论领袖如何看待这首来自中国的宣传歌曲呢?《华盛顿邮报》的两位专栏作家杜思明和政治学者丹尼尔·德瑞兹纳(Daniel W Drezner)均对“Shi San Wu”歌词的话语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分析。杜思明认为,这首歌言之无物,没有实质内容,除了不断重复中的“China huge”之外,就是打造“President Xi Jingping”的个人魅力。杜思明的分析几近“刻薄”,他认为,“Shi San Wu”之歌不断强调“十三五”规划出自专家、学者、官员之间的上万轮的讨论,凸显出中国技术治理(technocratic governance)的思维,是为了强化政府的合法性。

南加州大学公共新闻项目“市场”的思路不同于两位专栏作家,没有纠缠于“主义”之争,不过,在专栏中提出三大问题:一是片中的歌手们为何都坐在大众汽车的车顶上引吭高歌,是否透露出什么含义?二是新华社等官媒大力推广,他们凭什么觉得这首歌会在美国获得良好的反响?三是为什么(要这么做)?

从这些言论不难看出,美国的知识精英界对中国依然怀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在他们对中国政府一改往日古板守旧形象、积极推介自己的做法表示的“震惊”中,也明显透露出其内心的不安和忧虑。

当然,并非所有的美国知识精英都持一种“吹毛求疵”的态度。美国《赫芬顿邮报》的专栏文章就认为,“Shi San Wu”之歌一改中国旧有的印象,“复兴路上工作室”在制作中避开了宣传味,巧妙地回避了民族主义。加拿大《金融邮报》则一锤定音:这是一首令人振奋的歌曲。面对两极化的舆论,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呢?

首先,“Shi San Wu”之歌是成功的。“Shi San Wu”之歌的目的并不在于讲复杂的政治学原理。不断重复“China Huge”、“十三五”规划经过万轮讨论,是用具体的、形象化的形式解释中国的政治决策过程,如何实施、怎么实施,并不是这首歌需要承担的责任。争取眼球,引发对中国的关注,才是这首短短3分钟的短片所适宜承载的任务。从这点而言,“Shi San Wu”之歌无疑是成功的。

其次,相信在今后类似“Shi San Wu”之歌的中国形象推介内容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在英美国家的媒体上,在英美受众适应中国的这种变化之际,如何为他们提供后续的深度内容,也应提上中国对外传播的议事日程。

猜你喜欢

十三五受众规划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