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讲好人大故事

2016-05-30李惠子

对外传播 2016年2期
关键词:全国人大议会民主

李惠子

前几天,定居德国的亲戚打电话问我,现在国内不都允许生二孩了吗?为什么这边的媒体还在讲中国强制堕胎的事儿?我找来她说的这篇“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的报道,原来,“大赦国际”担心,中国现在虽然让生两个了,但如果有夫妇想生第三个,怕还是会被拉去堕胎。

可见,外媒对抹黑、指责中国,乐此不疲。

一个人如果对某事有了一种带偏见的预设,改变是很难的。中国的崛起令西方紧张,西方媒体自然有自己的议程设置来妖魔化中国。有人说,中国一打喷嚏,世界就感冒。这位“巨人”的每一步,都被严密注视和解读。今天,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不容乐观。我们给海外受众讲的故事,一定要真正从西方的视角出发,这样才有说服力。

涉及中国政治生活的故事,怎么讲?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例,两个月开一次会,进行立法、修法,以及批准党和国家重大决策。但多少年前,外媒上来就给我们扣了个帽子:一提到中国人大,就说是“橡皮图章”;一说中国的立法者,就提到申纪兰老人—— 一位“从来不投反对票”的人大代表。每年两会上,外媒的报道大都提及“rubber stamp”这个词,并以一种嘲笑和侮辱的口吻展开对人大和政协会议的报道。有这样“标签化”的刻板印象在前,有关人大的对外报道怎么展开?

有关“橡皮图章”的偏见

我从2007年起开始参与全国人大和常委会的对外报道。中国的议会到底什么样子?我特别想用我的稿件告诉外界。但我记得刚接触这一领域时,很迷惑,我问自己:“这不就是橡皮图章吗?”我都无法说服自己,怎么向海外讲述中国的议会故事呢?我认为这是进行人大会议对外报道的根本性问题。这个问题回答不好,我们的稿件在海外受众面前就没有说服力,更遑论影响力。

在很多外媒的报道中,包括全国人大会议在内的“两会”是这样的情形:每年三月初,北京的早春天气变化无常,但“两会”的议程和“早已安排好的”结果,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一成不变”的是外媒长期使用“橡皮图章”这个词来形容中国的议会。对此,有观点认为,这个词带有侮辱性质,贬低了全国人大的立法进展和努力。

外媒的质疑在于,当全国人大总是“压倒性多数”批准、同意议案时,它就是橡皮图章,除非最终否决议案。然而,否决的情况确实很少。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些代表投了反对票或弃权票时,还被媒体当做新闻来报道。1992年的人大会议上,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大代表投票赞成三峡工程的实施,另有177票反对,644票弃权,25名代表没有投票。近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两高”报告往往获得数量较多的反对票和弃权票。

中国人大制度的运行,展示的是“中国式民主”的风貌。在不断的采访中,我逐渐感受到“中国式民主”的实现方式是一个由分歧走向共识的过程。民主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强化。从法案起草开始,人大就多次召开协商会,邀请政府、行业与民间代表提意见,然后进行常委会一审,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修改后,再进行二审、三审,甚至更多。立法听证也将纳入法案审议程序。最后表决的法案,是最终各方达成共识的结果,高票甚至全票通过是必然的。如果分歧较大,会继续协商,不会拿来表决。2007年通过的物权法,经历了13年7次审议才得以通过。

外媒只看到了高票通过这一事实,却没有看到或不想去探究中国式民主实现的过程。我们的稿件必须直面海外指责,去回答“为什么中国的人大不是橡皮图章”。

中国的人大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存在很大的不同,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我们的人大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大制度;而西方的政治体制一般是总统制、议会内阁制或委员会制,议会里实行的是多党制或两党制。

中国的人大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是建立在不同的政党制度基础之上的。中国没有三权分立的制衡,不需要在议会上搞漫长无果的演讲来拖延时间(filibuster)导致法案流产。儒家文化的中国决定了投票绝不是做决定的唯一方式,协商民主更契合中国。这些政治制度和文化上的差异,决定了一个国家解决和呈现矛盾的方式,是选择当街大声争吵,还是关上门内部解决,再以和平的方式呈献给外界?当然,同属华人世界的港台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选择了“当街争吵”。

其实,协商民主也是一些大型跨国企业进行重要决策的方式。在层级复杂的大型企业中,表决正式议案或讨论重大事宜前,都要通过各种前期会议、线下讨论进行harmonization(和谐化)和alignment(一致化)来消除分歧,使各方意见、各利益群体观点趋向一致,而不是在最后的会议上针锋相对,否决提案。在重要会议上,一般只是展示出最终达成一致的决定。这时如果去否定,可能已经太晚了。可见,在商界,协商民主也是一种高效的工作方式。

近年来,外界也在重新审视人大的作用,《华尔街日报》去年两会期间专门发文称“Peoples congresses are not always rubber stamp legislature…the label should be reconsidered.(人大会议不总是橡皮图章……需要重新考虑这个标签)”

关注立法进程 关注政治进步

在采访全国人大常委会时,我特别注意认真聆听立法者的分组讨论,看他们是如何肯定或否定议案的。在报道《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时,人大常委会委员吴晓灵在审议中对汽车限行慷慨陈词。她说,“买了一个车,一个月四天不能用,其实本身就是对公民财产权的侵害。”老百姓的车不是“软柿子”,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空气污染的不良条款。最终通过的法律中,单双号限行常态化条款被删除。立法者的热烈讨论和踊跃发言,写进英文稿件中,可以生动展现人大的工作图景,使人大能够摆脱“橡皮图章”的刻板印象,让“中国式民主”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运作模式深入海外受众。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审议的法案、批准的决定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经济社会上任何事情的决定都要经过人大法律意义上的批准,因此人大会议的报道非常重要。中国强调依法治国,“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如“二孩”政策也是需要人大批准后才会实施。人大近年通过的决定包括特赦部分服刑罪犯、设立国家宪法日等等。

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日程中,可以洞察很多涉及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信息。如备受关注的《证券法》修订草案,一审在2015年4月进行,提出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一时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证券法修订完成后,注册制才会推出。但二审在6、8、10月的常委会上都没有进行。直到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草案)》。草案明确,在决定施行之日起两年内,授权对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公开发行实行注册制度,这就意味着注册制的实施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这也说明,今年的股市异常波动,需进一步探究教训,注册制等改革动作会较快出台。

报道全国人大这一重大政治主题,更需要“小切口”切入和鲜活的细节。如新华社在2005年对海外播发的中文稿件《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工作时间表”的改变》,选择典型事实,精心寻找切入点,来报道人大是如何加强政务工作透明度,人大代表如何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工作时间表”作为小切口,符合海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有了“故事”,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这也是时政新闻对外报道最需要的新闻要素。

人大工作的进步体现了中国政治生活的新气象,是对外报道的重要题材。北京大学王磊教授指出,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有所加强,主要表现在立法方面的主导作用比原来加强,部门立法、部门利益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法律被及时废止或修改。例如,废止了劳动教养,修改了《立法法》、《行政诉讼法》等重要法律。另外,人大的监督比以前也有所加强。例如,这些年人大开展了专题询问,对政府或政府所属部门进行了专项工作的监督。

此外,常委会委员发言的公开度明显比原来透明,委员发言的水平明显提高,反映了委员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很高。常委会及时发布新闻,媒体也及时对委员们的发言进行了大量报道。这些发言和相关新闻报道反映了委员们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另外,人大常委会委员正在向专业化发展,加强了立法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代表人民行使国家的权力,提高了立法质量,促进了依法治国。

作为人大故事的主角,立法者专业性的提升,将会让中国的人大故事更加生动,更有助于中国占领国际舆论的高地。

猜你喜欢

全国人大议会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一个议会的诞生
英议会就是否“硬脱欧”投票表决
再议会计监督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5日开幕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节假立法权应收归全国人大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