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十五分钟称为“一刻”?

2016-05-30国学先生

初中生学习·低 2016年2期
关键词:日影日晷计时器

国学先生

在古装戏剧或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这样的话:“你等我一刻钟。”另《汉书·昌邑哀王刘髆(bó)传》载:“夜漏未尽一刻。”以上出现的“一刻”都是指十五分钟。那么,为什么十五分钟称为“一刻”呢?

谈这个典故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古代的计时器具。古人对于时间的重视始于农耕时代,因此在不同时期,会发明和制造各种适应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活需求的计时器。这些计时器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等,以下先简单地介绍这几种计时器。

圭是平卧的尺,表是直立的标竿。圭表,早在商、周时期即被使用,是中国最古老而又简单、重要的测量日影的器具。它是利用立竿见影的原理来测量日影长度,进而推算时辰的。

圭表有测定冬至日所在,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的功能。另,经由圭表观测日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如《宋史·律历志九》载:“观天地阴阳之体,以正位辨方、定时考闰,莫近乎圭表。”

日晷仪,又称为“日规”,简称“日晷”。日晷是由圭表演变而来,在西汉以前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它是一种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仪器,如《说文解字》载:“晷,日景也。”日景即为日影。

日晷通常由石制的晷盘和铜制的晷针组成,并在晷盘的两面刻画出十二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使用时,只要观察日影投射在晷盘上的位置,就能推算出时间。

圭表、日晷都是利用日影来推算时间的,但到了晚间或阴雨天便失去作用。如清朝钱泳《履园丛话·艺能·铜匠》曰:“测十二时者,古来惟有漏壶,而后世又作日晷、月晷,日晷用于日中,月晷用于夜中,然是日有风雨,则不可用矣。”

因此,适用于日夜、阴晴的漏刻计时器便应运而生。

清朝漏刻

漏刻又称为漏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水钟,古人以水量来推算时间。早在春秋时期,漏壶计时的发展就有了很高水准。而历代都设有专职机构负责管理,民间应用也相当普及,是古代重要的计时器。如《隋书·天文志》:“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挈壶氏,即为掌漏刻之官。

漏壶,通常使用铜壶盛水,滴漏以计时刻,故又称为“铜壶滴漏”。铜壶滴漏的使用原理,是利用滴水多寡来计算时间。漏壶有泄水型的沉箭漏、受水型的浮箭漏两种。

沉箭漏古老而简单,只有单壶,壶的底部有小孔,壶中有箭刻。使用时,壶中的水由小孔流至壶外,箭刻随之逐渐下沉,以显示时间。浮箭漏的发明晚于沉箭漏,但功能优于前者。它分供水的播水壶及置放箭刻的受水壶两部分。使用时,播水壶的水经小孔不断注入受水壶,箭刻便逐渐随之上浮,以显示时间。

浮箭漏是史上记载使用最多、流传最广的计时器,另也有以沙代水的沙漏计时器。后来,为了提高水流速度的稳定度从而提高计时的准确性,逐渐再加上一只或几只漏水壶,形成多级漏壶。

据载,传世的漏壶为铜制,分为播水壶、受水壶两部分。播水壶一般有三个,放置在台阶或架上,壶下有小孔滴水,最下层流入受水壶。受水壶内置有箭刻,箭上划分出一百个刻度,箭刻随播水壶下流水量的增多逐渐上升,并露出刻度,以表示时间。如《说文解字》:“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

铜壶滴漏计时仪器,主要通过观察水位上升或下降时,箭刻上所显示的刻度来推算时间。如果壶内装满水,水从底部小孔滴出,一天一夜刚好滴完,则将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均分在箭刻的一百个刻度上,一个刻度就等于十四分二十四秒。

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曾改革漏刻制,改百刻为十二的倍数,如九十六、一百零八、一百二十。如《汉书·哀帝纪》载:“漏刻以百二十为度。”颜师古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到清初《时宪书》施行后,正式将一昼夜百刻改为九十六刻,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分为八刻,一小时为四刻,而一刻就是十五分钟,一直沿用至今。

古人利用“圭表”辨别南北方位、确定节气和时刻;使用“日晷”观察日影方位变化来推算一天的时间;改良圭表、日晷的缺点,运用漏壶中水位高低变化来计算时间。古代这些简单而有效的计时仪器,充分展现了先人的智慧。

编辑/王君梅

猜你喜欢

日影日晷计时器
纸盘日晷
松鼠的计时器
一天中日影方向变化的判读
一天中日影方向变化的判读
十月节令行乐之制寒衣 灰飞葭管一阳通 彩线徐添日影中
再访杨山河
简易日晷
抗缪勒氏管激素:卵巢功能的计时器!
日晷的原理及制作
与“日晷”有关的地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