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信心
2016-05-30李碧红
李碧红
摘要:作为教师都知道,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习信心 学习兴趣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信心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习兴趣可以从好奇心着手。例如,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为使他们尽快融入校园生活之中,我们要对他们进行熟悉校园、热爱校园的入学教育。我们知道,孩子們早已具备一定的数数经验,如果单为数数而数数,课堂会显得有些空洞,何不将两者合而为一呢?我利用了孩子们好奇的心理,决定把这节数学课搬到了学校的每个角落。首先我带着孩子们一起来到教师的办公室前,告诉他们这是一年级教师办公室,并认识门上的标识牌。走入办公室,向老师们问好,然后引导他们发现数学问题──数物体数量:办公室有几位老师在备课?桌上放着什么?(2枝笔、3本书、1个水杯)然后,带领他们来到计算机房,数一数有多少台电脑,键盘上有哪些数字。接下来来到操场上,有一排树,数出左边有几棵,右边有几棵,一共有几棵……回到教室后,我就利用课件再现刚才活动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习《数数》这个数学知识。其实,教师只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结合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尽可能使课堂具有趣味性,使他们感到所学习的知识亲切、易懂、自然。那么即使是接受能力较差、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也能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自信地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我认为,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从动手摆一摆,游戏、竞赛等学习方式着手。例如,口算是计算能力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必不可少的训练方式,是《标准》所规定的重要内容。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可能会算出36-8=28,但他们并不了解36-8=28的算理和思路。那么,在教学时我就引导他们提出“6减8不够减怎么办”这个问题,然后通过摆小棒和书上的提示作用,让学生从中发现解决退位减法计算问题的突破口,并从中总结出其计算方法。当学生把这个重点和难点基本解决后,我就继续向他们提出问题:“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算出这题的答案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有学生将36分成20和16,再算16-8=8和20+8=28;或者有学生通过摆小棒,想出先拿走6根,再拿走2根,即16-6-2=8,20+8=28;或先从一捆中拿走8根,把剩下的合并,即10-8=2,26+2=28。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较完整地说一说这种计算方法。当学生明白算理和算法后,我就采用“开火车”“对口令”“接力赛”等比赛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玩耍中学知识,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不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还能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和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获得学习信心
大家知道,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有相异性、差异性,同样一个问题,不 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思维。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要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但可以从生活事例中开始,也可以从课堂的学习中触发。如在教学“9加几”时,我先请出13位同学走到讲台,再分开一边9个,另一边4个,然后通过提问学生,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人数得出:9+4=13;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我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良好环境,充分让学生动手参与学习。我向他们提出:“用摆小棒的方法,看谁办法多,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答案?”他们开始摆小棒了,我发现有的将4分成1和3,把1放到9那边,就是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有的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有的直接用10加4得14,再减1得13,即9+4=13……这样的操作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在操作过程中,把思维活动调动起来。
其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动手去摆一摆、摸一摸、剪一剪、折一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生动、活泼有趣,又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发展创新思维,获得学习的信心。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培养学习信心
很明显,低年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且刚入学不久,在学习上存在差异。我觉得在教学时要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欲望。对待学困生要把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他们,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或奖励。例如,在上“比一比”一课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正在组织大家讨论“尺子、橡皮、小刀谁比谁长”的问题时,一个学生把手高高举起,说:“老师,小亮把他自己的橡皮切成了两半,在下边玩呢!”“是吗?”(我靠近了一些,那个学生慌忙停手,把玩着的橡皮紧紧攥在手里。)“同学们,你们想,小亮同学把橡皮切成两半,那每半比原来怎么样呢?”学生纷纷叫道:“比原来的小了!”我说:“小亮,是吗?橡皮被切成两半,每半都要比原来小了。”(大家听了哈哈一笑,小亮同学自己也笑了,随后把手放好继续学习了)。在一个班级中也总存在这个问题,有习惯好、能力强的学生,也会有习惯偏差、能力偏弱的学生。面对他们,作为教师要更多地关心和爱护,积极地引导和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显然,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信心是十分必要迫切的,我们的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